澈心文娱的历史Ip研发中心,被一层沉静的历史厚重感包裹。整面墙的书架上,整齐排列着《明史》《明实录》《大明会典》等古籍珍本与现代考据着作,案几上摊开着明代舆服图、都城布局图、航海路线图,电子屏上循环播放着明代瓷器、建筑、书画的高清影像——这里是苏澈为《明史》Ip专门打造的“研发工坊”,每一处细节都透着对历史的敬畏与专注。
当苏澈推开工坊大门时,张黎正站在一幅巨型《大明疆域图》前,指尖顺着图上的郑和航海路线缓缓滑动。这位以拍摄历史正剧闻名的导演,身着简单的深色夹克,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眼神锐利而专注,与平时在片场的雷厉风行不同,此刻多了几分沉浸在历史中的沉静。
“张导,久等了。”苏澈笑着走上前,递过一杯刚泡好的明前龙井,“这是今年的新茶,尝尝看,有没有几分明代文人的雅韵。”
张黎接过茶杯,轻啜一口,目光仍未离开疆域图:“好茶。苏总,你这工坊真是个宝地,光是这张疆域图,就比我见过的所有史料都直观。”他转头看向苏澈,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我研究明史二十多年,一直想拍一部真正还原大明风骨的作品。市面上的明代题材,要么聚焦宫斗,要么戏说历史,都少了点大明的‘魂’——那种开国的豪情、航海的开拓、文人的风骨、市井的烟火,这些才是大明最动人的地方。”
苏澈点头认同:“这正是我们启动《明史》Ip的初衷。唐宋元之后,大明是中华文脉的重要转折期——它既有洪武开国的雄健、永乐盛世的开阔,也有市井文化的繁荣、思想的活跃。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影视和动漫,让这种‘刚柔并济’的大明风骨,被更多人看见。”
他抬手示意,林墨推着一台移动电子屏走了过来,屏幕上清晰呈现着《明史》Ip的整体规划:“我们计划双轨并行,同步推进电视剧《大明王朝》和动漫《明史故事》。电视剧由张导执导,聚焦‘洪武开国’‘永乐盛世’‘万历新政’三大历史阶段,以正史为骨,还原大明的政治、军事、文化风貌;动漫则面向年轻受众,选取‘郑和下西洋’‘解缙编《永乐大典》’‘王阳明龙场悟道’等经典故事,用年轻化的叙事和视觉风格,展现大明的开拓精神与人文魅力。”
张黎看着规划方案,眼中闪烁着光芒:“这个思路很好!电视剧要‘重’,重史实、重风骨、重人性;动漫要‘活’,活在细节、活在趣味、活在共鸣。”他指着“洪武开国”的板块,“朱元璋的复杂、刘伯温的智谋、徐达的忠义,这些人物不能脸谱化。我们要通过具体的事件,展现他们的挣扎与坚守——比如洪武反腐,既要拍出铁腕手段,也要展现背后的社会矛盾;比如靖难之役,既要呈现战争的残酷,也要挖掘人性的复杂。”
苏澈补充道:“为了确保史实准确,我们已经组建了由20位明史专家组成的顾问团,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多个领域。从官员的公服形制到市井的货币使用,从郑和宝船的结构到《永乐大典》的编修流程,每一个细节都要经过反复考据。”他打开电子屏上的“明史考据数据库”,“这里面收录了我们联合国家图书馆整理的3万份史料,包括明代的奏折、书信、方志,张导拍摄时可以随时调用。”
赵凯带着技术团队走进工坊,带来了《大明王朝》的场景建模初稿:“张导,我们用‘历史场景特效系统’还原了明故宫、南京城、郑和宝船等核心场景。这是明故宫的太和殿,参考了《明实录》中的记载和现存遗址,殿内的匾额、楹联、陈设都严格遵循明代规制;这是郑和宝船的1:1建模,船长44丈4尺,宽18丈,船上的帆、舵、锚、火炮都有详细的考据依据。”
张黎凑近屏幕,仔细查看宝船的结构:“这个宝船做得太精准了!我之前拍过航海题材,知道细节的重要性。郑和下西洋是大明开拓精神的集中体现,宝船的每一根船骨、每一面船帆,都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他转头对赵凯说,“能不能在建模中加入一些细节,比如船上的罗盘、海图、储物舱的布局,这些细节能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明代的航海技术。”
“没问题!”赵凯立刻回应,“我们还计划开发‘明代场景VR预览’功能,张导在拍摄前可以通过VR走进场景,调整镜头角度和拍摄机位;演员也可以提前熟悉环境,更快地代入角色。”
另一边,林墨正在和动漫团队讨论《明史故事》的创作方向。“动漫不能只是简单地复述历史,要找到年轻观众的兴趣点。”林墨指着屏幕上的“郑和下西洋”故事板,“我们可以加入一些轻喜剧元素,比如郑和与外国使节的文化碰撞,船员们在航海中的趣事,让严肃的历史变得更有趣味。同时,要突出科普性,比如通过动漫讲解郑和宝船的航海原理、沿途国家的风土人情。”
苏澈走过去,看着故事板上郑和的形象设计:“这个形象很好,既保留了明代官员的庄重,又加入了年轻化的灵动。动漫的核心是‘以史为鉴,以趣为引’,让年轻人在看故事的同时,了解大明的强大与包容。比如解缙编《永乐大典》,可以展现他的才思敏捷与坚持;王阳明龙场悟道,可以传递‘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
张岚则带来了Ip的前期推广与商业规划:“《明史》Ip的推广,我们将延续‘文化+教育+文旅’的模式。电视剧开机前,我们会在全球发起‘大明文化巡展’,展出明代的文物复刻、历史资料、场景模型;动漫上线前,推出‘明史小课堂’系列短视频,在社交平台科普明代历史知识。同时,我们已经与南京、北京、泉州等明代文化遗址达成合作,计划开发‘明史主题文旅线路’,让观众在实地体验中感受大明文化。”
她补充道:“教育方面,我们将联合‘文化Ip进校园’计划,推出《明史》Ip的配套教材和课程,包括电视剧片段解析、动漫故事绘本、历史考据手册等,让大明历史走进全球课堂。目前,已有80所海外高校和1000所中小学表达了合作意向。”
张黎在一旁听着,对苏澈感慨道:“苏总,你这是要把《明史》Ip做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啊!以前拍历史剧,拍完就结束了,很少有这样的后续延伸。这种模式,既能让历史被更多人记住,又能让文化真正活起来。”
苏澈笑着回应:“文化的传承需要多维度的支撑。一部电视剧、一部动漫,只是敲门砖,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让观众主动去了解明史、喜欢明史,进而传承大明的开拓精神、文人风骨和包容胸怀。”他顿了顿,语气愈发坚定,“大明的故事,不仅是华国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和下西洋的开拓、《永乐大典》的编纂、王阳明的哲学思想,这些都能引发全球观众的共鸣。我们要让《明史》Ip,成为东方文化全球传播的又一张名片。”
当天下午,《明史》Ip启动仪式在研发工坊低调举行。没有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只有核心团队、明史专家和合作方代表参加。仪式上,苏澈、张黎共同揭开了《大明王朝》的剧本手稿和《明史故事》的概念海报,宣布《明史》Ip正式进入创作阶段。
张黎在仪式上承诺:“我将以最严谨的态度、最精湛的技艺,拍摄好《大明王朝》这部作品。我会带着团队深入研究史料,走访明代遗址,与专家反复探讨,确保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每一件道具,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我要让观众通过这部剧,看到一个真实、立体、有血有肉的大明。”
苏澈则在仪式的最后说道:“《明史》Ip是‘唐宋元明清’文化Ip矩阵的重要一环。如果说唐诗是豪情、宋词是婉约、元曲是市井,那么大明就是开拓与坚守。接下来,我们将与张导团队、明史专家、全体创作人员一起,以史为笔,以创作为墨,让大明的风骨、大明的传奇,在银幕和屏幕上绽放光彩,让更多人读懂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无穷魅力。”
启动仪式结束后,研发工坊立刻忙碌起来。张黎带着编剧团队开始研读史料,细化剧本;动漫团队投入到角色设计和故事板绘制中;技术团队加紧场景建模和VR功能开发;运营团队则开始筹备“大明文化巡展”。整个工坊里,每个人都充满了干劲,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明王朝》的恢弘景象和《明史故事》的生动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