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院,临时搭建的会客厅内。
烛火摇曳,将蒙恬那张轮廓分明的脸,映照得忽明忽暗。
他没有坐,而是背着手,站在那幅巨大的高炉设计图前,久久不语。
图纸上那些繁复的线条和精密的结构,他虽然看不懂,但他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那种足以改天换地的磅礴力量。
夏侯婴侍立一旁,眼神警惕地扫视着四周,尽职尽责地扮演着护卫的角色。
李源则安静地坐着,为蒙恬斟上了一杯热茶,静静地等待着这位军方大佬开口。
他知道,蒙恬绝不是单纯为了“好奇”,才会在深夜造访。
“李公士。”
许久,蒙恬终于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着李源。
“你可知,我大秦北疆,最大的敌人是谁?”
李源微微一怔,随即答道:“自然是匈奴。”
“没错,是匈奴。”蒙恬的声音,变得低沉而凝重,“匈奴人来去如风,剽悍善战,乃我大秦心腹之患。陛下修筑长城,便是为了将这群豺狼,御于国门之外。”
“长城,是我大秦的北疆盾牌。”
“可这面盾牌,如今,却有了裂痕。”
蒙恬的拳头,不自觉地握紧了。
“北地苦寒,风沙侵蚀。长城许多重要关隘的城墙,已经年久失修,砖石风化严重。去岁冬,便有一处隘口的城墙,被匈奴人的冲车,硬生生给撞塌了。”
“那一战,我北军将士,伤亡三百余人。”
说到这里,蒙恬的眼中,闪过一丝刻骨的伤痛。
李源的心,也跟着沉了下去。
他终于明白,蒙恬为何而来。
“将军的意思是……”
“我需要砖。”
蒙恬开门见山,声音铿锵有力,如同金石交击。
“我需要一种,比现在官窑烧制的城砖,坚固十倍,乃至百倍的新式城砖!”
“我听闻,李公士当初在骊山工坊,曾用一种新配方的陶土,烧制兵马俑。其成品之坚硬,远胜金石。”
他的目光,变得无比热切。
“所以,蒙某想问,那种技术,能否用于烧制城砖?”
原来如此。
李源瞬间恍然。
他立刻就想起了当初,为了打脸公输石,用材料学知识调配出的那种新型陶土。
那东西,烧出来的成品,硬度的确是远超这个时代的普通陶器。
用来烧砖,简直是绰绰有d余。
而且……
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李源的脑海。
他正愁没钱,这不就是瞌睡了有人送枕头吗?
军方采购!
这可是天底下最稳定,油水也最足的生意啊!
李源心中瞬间乐开了花,脸上却不动声色,反而露出一副为难的神情。
*‘淡定,淡定,这可是送上门的大客户,得拿捏住了。’*
他沉吟了片刻,才一脸严肃地回答道:“蒙将军,您说的没错。那种新型陶土,理论上,确实可以用来烧制城砖。而且,烧制出的成品,其坚固程度,我敢保证,绝对远超将军的想象。”
听到肯定的答复,蒙恬的眼中,顿时迸发出惊喜的光芒。
“此话当真?”
“当真。”李源点了点头,随即话锋一转,面露难色,“只是……”
“只是什么?”蒙恬急切地追问。
李源叹了口气,指了指窗外那热火朝天的工地。
“将军您也看到了,天工院如今正在全力兴建高炉,此乃陛下钦点的第一要务,丝毫不敢懈怠。”
“这人力、物力,都已经到了极限。”
“而且,烧制那种新式城砖,所用的配方和工艺,都极为复杂,耗费巨大。以天工院如今的经费……”
他没有把话说完,但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没钱,没人。
想办事?可以,得加钱。
一旁的夏侯婴,嘴角微微抽搐了一下。
他算是看出来了,这位李院主,年纪不大,这套路却玩得炉火纯青。
蒙恬是何等人物,自然也听出了李源的弦外之音。
但他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哈哈大笑起来。
“我道是什么难事!”
蒙-恬走到李源面前,蒲扇般的大手,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李公士,你放心!”
“钱,不是问题!”
他转头看向身后跟着的副将,沉声下令:“传我将令!从北军府库之中,即刻调拨三千金,送至天工院!”
“三……三千金?!”
饶是李源早有准备,也被这个数字给吓了一跳。
三千金!
这可比卫鞅的投资,还要多上两倍!
这位上将军,也太豪横了吧!
“不够吗?”蒙恬见李源一脸震惊,还以为他嫌少,“若是不够,我再去向陛下请旨!”
“够了!够了!”李源连忙摆手,脸上笑得像一朵花,“将军,太够了!”
“哈哈哈!”蒙恬爽朗地大笑,“钱够了就行!”
“至于人手,我明日便从北军大营,调拨五千名精壮的辅兵过来,听凭李公士调遣!”
“材料方面,李公士需要什么,尽管开个单子。我北军在北地,有的是矿山和采石场!”
蒙恬大手一挥,将所有问题,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那气魄,那效率,让李源叹为观止。
跟军方打交道,就是痛快!
“将军放心!”李源拍着胸脯,立下了军令状,“一个月内,我必为将军,烧制出第一批,十万块新式城砖!”
“好!”蒙恬大喜过望,“一言为定!”
……
送走了财神爷蒙恬,李源回到账房时,整个人都还有点飘。
三千金的巨款,加上五千名免费劳动力,还有几乎无限量的原材料供应。
天工院的资金问题,不仅解决了,甚至还……富裕得有点过分了。
当赵月从睡梦中被叫醒,听到这个消息时,整个人都懵了。
她看着李源,那眼神,就像在看一个点石成金的活神仙。
前一刻,他们还在为即将断炊而发愁。
下一刻,一座金山就从天而降,直接砸在了他们头上。
这位院主,究竟还有多少神奇的手段?
有了军方的鼎力支持,天工院这台机器,运转的速度,陡然加快了数倍。
五千名辅兵的加入,让工地上的人力,变得前所未有的充裕。
新开的几十座砖窑,在北军府库不计成本的燃料供应下,日夜不停地喷吐着火焰。
高炉的建设速度,一日千里。
半个月后。
当最后一块炉顶石被安放完毕。
一座通体由红砖和耐火砖砌成,高达七丈有余,宛如一尊远古巨神般的庞然大物,终于完整地,矗立在了骊山脚下!
它的出现,瞬间引来了无数人的围观。
咸阳城内的达官贵人,市集里的贩夫走卒,甚至连周边村落的农夫,都成群结队地跑来,只为一睹这座“神炉”的真容。
他们仰着头,看着那直插云霄的巨大烟囱,感受着那扑面而来的,令人窒息的压迫感,一个个都说不出话来。
这,真的是人力能够造出来的东西吗?
高炉,已然建成。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或者说,只欠那能够点燃这颗钢铁心脏的……
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