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小城股神:从家园到世界 > 第374章 西坡玉米品牌立 智能产业集群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74章 西坡玉米品牌立 智能产业集群兴

第三百七十四章 西坡玉米品牌立 智能产业集群兴

“家和院”的清晨总浸在玉米桂花粥的甜润香里。母亲站在智能灶台前,正用勺子轻轻搅动锅里的粥——晒干的桂花撒进黏糯的玉米粥里,甜香中带着清雅的花味,是特意为林凡和苏晚晴结婚20周年准备的“纪念粥”。“晴晴,快把那件绣玉米的旗袍找出来,今天拍全家福,穿得喜庆点。”母亲回头喊,目光落在庭院里的三个孩子身上,小电帮哥哥调试智能汽车模型的电路,妹妹拿着笔记本记录乡村文化故事,嘴里脆生生喊着“纪念日”“幸福”。

苏晚晴笑着从衣柜里取出旗袍:“早就准备好了,你看这旗袍上的玉米刺绣,还是当年你教我绣的,现在正好派上用场。”她舀了一勺温凉的粥,喂给凑过来的妹妹,小家伙张嘴就含,小嘴巴动得飞快,还不忘拉着苏晚晴的衣角:“妈妈,要拍全家福,把玉米地也拍进去,那是咱们家的根!”哥哥抬头补充:“还要拍我的智能汽车模型,以后我造的车要帮老乡们干活!”

“爸爸!爸爸!”小电背着高中书包从房间跑出来,手里拿着“西坡玉米”品牌推广方案,“农业科技社团要帮农数科技做校园推广,我设计了‘一粒玉米的旅行’主题活动,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让更多学生知道‘西坡玉米’的全产业链故事!”林凡刚洗漱完,手里拿着智舱系企业全球市场份额报表,快步走过来摸了摸小电的头:“咱们小电越来越有品牌意识了!今天是我和你妈妈结婚20周年,也是‘西坡玉米’品牌发布会,中午发布会结束,咱们全家重游最初的老院子,回忆当年创业的日子!”小电眼睛一亮,抓起一个玉米馒头就往外跑:“太好了!我要去跟社团同学对接,把活动办得隆重,给爸妈的纪念日添彩!”

送完小电到学校,林凡和苏晚晴直奔县城的品牌发布会现场。刚到门口,就看见巨大的“西坡玉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发布会”背景板,展台陈列着“西坡1号”玉米、玉米淀粉、玉米休闲食品、玉米皮编织品等全系列产品,吸引了不少经销商和媒体驻足。强子正带着工作人员接待嘉宾,见林凡来了,连忙挥手:“凡哥!苏姐!都准备好了,全国各地的经销商来了80多家,还有央视农业频道的记者,就等你们来了!”

农数科技的王经理走过来汇报:“林总,自从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西坡玉米’的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这次发布会又新增了30家经销商,其中5家是出口经销商,想把‘西坡玉米’卖到欧洲!”苏晚晴笑着补充:“编织联盟也借着品牌东风,推出了‘地理标志限定款’编织品,上面绣着‘西坡玉米’的标志,刚展出就被预定了200件!”

发布会正式开始,林凡作为品牌创始人发言:“‘西坡玉米’能有今天,离不开老乡们的辛勤耕耘,离不开团队的科技创新,更离不开国家对乡村产业的支持。我们不仅要让‘西坡玉米’成为优质农产品,更要打造涵盖种植、加工、文创、物流的全产业链品牌,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央视记者当场提问:“林总,‘西坡玉米’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未来如何走向世界?”林凡笑着回答:“核心竞争力是科技赋能和品质坚守,我们有自主培育的优质品种,有全产业链加工基地,还有智能物流保障;未来我们会通过海外基地和跨境电商,让‘西坡玉米’走进更多国家的餐桌。”

与此同时,小电的校园推广活动也热闹非凡。农业科技社团的同学们搭建了迷你玉米种植园、加工模拟区,小电带着大家演示“一粒玉米如何变成淀粉、蛋白粉和编织品”:“大家看,这就是‘西坡1号’的种子,亩产1580斤,抗虫耐旱,经过加工后,附加值能提升3倍以上!”现场吸引了不少学生参与,还有5所学校表示要引进“西坡1号”种子,建立校园种植角。

中午,发布会圆满结束,全家驱车前往最初的老院子。老院子就在西坡村的玉米地旁,经过修缮后保留了原貌,墙上还留着当年林凡画的玉米种植规划图。母亲指着墙角的老磨盘:“当年就是用这个磨盘磨玉米粉,你爸骑着自行车去镇上卖,一天才赚20块钱。”苏晚晴感慨道:“没想到一晃20年,咱们从磨玉米粉的小生意,做成了带动100万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小电抚摸着墙上的规划图:“爸爸,当年你就想到要把玉米产业做大吗?”林凡点点头:“当年就想让老乡们种玉米能多赚钱,没想到一步步走到今天,这离不开国家的好政策,也离不开大家的齐心协力。”

下午,林凡接到了智舱系cEo林小雨的电话,语气带着喜悦:“林总,智舱系智能汽车的全球市场份额已经突破40%,产品出口到全球20个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市场,因为适配乡村路况,销量稳居新能源汽车榜首!咱们的智能座舱系统还被海外3家车企采购,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林凡沉稳地说:“太好了!让研发团队继续攻关核心技术,同时扩大海外服务网络,让中国智造的口碑传遍世界。”

农数科技的全产业链基地也传来喜讯,王经理汇报:“林总,‘西坡玉米’的品牌价值已经突破50亿元,全产业链加工基地的日产量达到1500吨,带动了周边10个村的就业,仅深加工环节就提供了800个岗位,老乡们的亩均增收达到500元!”林凡笑着说:“把部分利润投入到玉米种质资源库建设,培育更多优质品种,让‘西坡玉米’的品牌根基更稳。”

双胞胎在老院子里也有了新收获。哥哥在玉米地旁测试智能汽车模型的越野性能:“爸爸,你看,我的模型能在田埂上跑,以后我造的车要更大、更稳,能拉农资、运玉米!”妹妹则采访了村里的老支书,记录下“西坡玉米”从普通品种到国家地理标志的变迁故事:“我要把这些故事写成书,让更多人知道乡村产业的成长不易!”

傍晚,全家围坐在老院子的石桌旁,母亲端上了丰盛的晚餐——玉米排骨汤、炒青菜、玉米发糕,还有特意做的玉米寿桃包,庆祝结婚20周年。小电兴奋地说:“今天的校园推广活动很成功,有更多人知道了‘西坡玉米’,以后我要把农业工程专业学好,为品牌升级贡献力量!”双胞胎拿着各自的成果,骄傲地说:“我们也要努力,一个造智能车,一个写乡村故事,让‘西坡玉米’的品牌更有影响力!”

苏晚晴靠在林凡肩上,眼里满是幸福:“20年前,我们在这个院子里许下心愿,想让日子过得好一点,让老乡们富起来;20年后,我们不仅有了幸福的家庭,还带动了这么多人增收,这就是最圆满的纪念。”林凡握紧她的手,目光望向远处的玉米地和光伏充电站:“是啊,个人的幸福永远和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西坡玉米’的品牌立起来了,智能产业集群兴起来了,这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以后,还要让‘西坡玉米’走向全球,让智能技术更好地服务乡村,让孩子们的梦想在这片土地上生根结果。”

夜色渐深,老院子的灯光暖得像一团火。远处的玉米地里,“西坡1号”玉米在晚风里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20年的变迁;智能物流站的灯光闪烁,忙碌地配送着“西坡玉米”系列产品;海外基地的工地上,智舱系的智能汽车正等待发往全球。“你看,”苏晚晴轻声说,“品牌有了生命力,产业有了凝聚力,家庭有了幸福感,这样的日子,就是我们最想要的圆满。”

林凡握紧她的手,目光望向星空:“是啊,20年风雨兼程,20年初心不改。未来,我们还要继续扎根乡村、深耕实业,让‘西坡玉米’成为民族农业品牌的标杆,让智能产业集群成为乡村振兴的引擎,让孩子们传承家国情怀,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勇往直前,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