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魂谷的硝烟尚未在记忆里完全散去,山林间似乎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但独立第一支队的核心领导层,却敏锐地嗅到了一股与枪炮硝烟截然不同、却更加阴险诡谲的气息。日军在军事扫荡受挫后,显然改变了策略,一张无形的大网正从阴暗处悄然撒开。
王老蔫的保卫科,像一支高度警惕的暗夜哨兵,最先捕捉到了异常。最初是机炮连一个原东北军出身的老兵,在偷偷与外来货郎接触时,被暗哨发现。那货郎价格低得离谱,言语间却总有意无意地打探部队的布防、主官性情,甚至挑拨说“跟着这群泥腿子没前途,国军才是正统”。紧接着,辎重队一名新加入的文书,在往敌占区寄家书时,被例行检查的保卫干事发现信中用了不该有的隐语。
线索零碎,却都指向同一个方向。王老蔫不敢怠慢,亲自布网。他利用改造好的原绿林人士,混迹于周边集市茶棚,监听流言;在营地外围设置了几处极其隐蔽的“观察点”;并对所有新近加入、尤其是原东北军背景的人员进行了更细致的背景摸排。
网,慢慢收拢。目标锁定在机炮连一个叫侯三的排副身上。此人原是东北军老兵油子,枪法不错,但嗜赌、贪杯,加入支队后旧习难改,对艰苦生活和严格纪律颇有怨言。王老蔫发现,他最近手头忽然阔绰起来,常偷偷弄酒喝,而且与那个可疑的货郎有过数次“偶遇”。
一场精心设计的“钓鱼”行动随即展开。保卫科故意在侯三能接触到的范围内,泄露了一条关于“支队主力即将秘密转移,仅留少量部队驻守”的假情报。果然,侯三上钩了。他趁夜溜出营地,将情报塞进了一个约定好的树洞死信箱。
就在他自以为得计,返回营地时,王老蔫带着人如同鬼魅般出现在他面前,人赃并获。连夜审讯,侯三的心理防线很快崩溃,交代了被日军特务用金钱和“回归正统”的谎言收买,企图在部队内部发展眼线、伺机策反动摇分子的罪行。
案件水落石出,侯三及另外两名被其拉拢的意志不坚定者被公审处决。杨帆借此在全军大会上严厉警告:“鬼子的刺刀不可怕,可怕的是咱们自己心里长了草!今天能为了几块大洋出卖弟兄,明天就能为了活命向鬼子下跪!这种软骨头,有一个,清除一个!绝不留情!”
然而,威胁远不止于此。日军加强了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特别是对盐、铁、药品、布匹等关键物资的控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严苛程度。通往根据地的各条大小道路都被设卡严查,以往还能零星渗透进来的小商贩几乎绝迹。
根据地的日子骤然艰难起来。首先是盐。人体长时间缺盐,会导致浑身无力,恶心呕吐。战士们训练时,动作明显迟缓,许多人出现了轻微的浮肿。被服厂的妇女们为找不到足够的布料和棉絮发愁,很多战士的军装破了又补,补丁叠着补丁。修械所也因为缺乏钢材和专用工具,维修效率大打折扣。
这种困苦,极大地考验着那些新近加入、尚未完全适应艰苦斗争环境的官兵。一些原东北军出身、习惯了相对正规补给的人,私下里开始流露出怨言和动摇。
“这过的什么日子?连盐都吃不上,还不如当初……”
“早知道这么苦,当初还不如……”
话没说透,但那意思,明白人都懂。
杨帆深知,物质的困难尚可想办法克服,但信念的动摇是致命的。他双管齐下:一方面,命令赵老黑的侦察连,不惜代价,寻找新的、更隐蔽的物资通道,哪怕绕行百里,也要设法从更远的、封锁相对薄弱的地域搞到盐和铁;另一方面,他支持陈明,在全军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深入的“反渗透、反动摇”思想教育活动。
这次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陈明和政治部的干事们,深入到每一个连队,甚至每一个班排。他们不再空谈大道理,而是结合侯三的案例和当前的困难,组织讨论:
“鬼子为什么用金钱和谎言来收买我们?”
“他们怕的是什么?”
“我们现在吃的苦,和沦陷区同胞受的罪,哪个更苦?”
“如果我们因为一点困难就动摇,甚至投降,对得起那些牺牲的弟兄吗?对得起省下口粮送给我们的老百姓吗?”
讨论是激烈的,有时甚至带有火药味。但正是在这种思想的碰撞中,许多模糊的认识变得清晰,许多潜藏的动摇被暴露和批判。一些原本心有怨言的官兵,在听了老战士们讲述黑风坳、饥饿行军的故事后,羞愧地低下了头。
铁柱也在自己的一营搞起了“忆苦思甜”,他没啥大道理,就是吼:“都他娘的给老子记住!现在这点苦,跟吴队长他们比,算个屁!谁要是扛不住,现在就滚蛋,别等上了战场当孬种,连累弟兄们!”
没有硝烟,但这场发生在内心深处的战斗,其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断魂谷的枪林弹雨。忠诚与信念,在饥饿、困苦和敌人糖衣炮弹的侵蚀下,经历着最严酷的考验。
暗流汹涌,礁石屹立。经过这番洗礼,支队的肌体仿佛经历了一次排毒,虽然依旧面临物资匮乏的困境,但内部的凝聚力、对抗日信念的坚定,却如同被淬火锤炼过的精钢,变得更加纯粹而坚韧。王老蔫的保卫科也更加忙碌,他们的目光更加锐利,因为都知道,敌人不会只有这一招,暗处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陈明在教育活动总结时,对杨帆说:“团长,看来这思想上的防线,有时候比军事防线更重要,也更难构筑。”杨帆望着远处苍茫的山林,沉声道:“是啊,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只要我们自己不乱,鬼子再怎么渗透、封锁,也奈何不了我们。这看不见的战线,我们必须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