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章中出现的东汉末年关于重量的一些详解,东汉末年采用的是东汉官制,历史上张仲景对方药的计量在当时只能用东汉官制在作为剂量单位。本作品为追求尽量贴合历史的实际情况就按照东汉官制来做剂量单位,所以作品中主角林铤手搓“青霉素”治疗黄叙的肺部感染就采用换算的方式使各位读者朋友能够直观的理解现代计量单位和东汉官制计量单位的具有换算内容。关于历史上张仲景对方药的计量只能用东汉官制,而这一问题作者也根据各方面查阅到的信息具体分析的内容如下。
经方本原剂量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科学问题?经方本原剂量是多少,东汉官秤1两的量值肯定是在13.8~15.6g之间,而最有可能的就是13.8g。那么,经方计量单位的量值与东汉官秤是否一致?或者,东汉在官秤以外是否还存在不同于官秤的用于药物计量的权衡?我们经过全面和细致的文献分析、研究,认识到经方的计量使用的是东汉官秤。
汉代以前所用的斤?两量值
原始人类已有对数和量的认识。夏、商、周以至春秋战国的权衡度量是复杂而混乱的。自秦国变法,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全国的度量权衡得到基本的统一,尺度1尺为23.1cm,度量1L约为198mL,权衡1斤约为253g。16两为1斤,1两约等于15.6g。
汉朝建立以后,其权衡度量沿袭秦制,经过200余年,至王莽立国,全面恢复周礼,改革权衡度量。不过王莽的改制也不过是对秦制的进一步完善,秦汉之制度并无大的改变,西汉、新莽和东汉时期,其长度、容量单位的量值均沿用秦制,四、五百年的传承,没有出现大的变化。其重量单位的量值似乎有所下降,西汉每斤约为250g,新莽每斤约为245g,东汉每斤约为220g。
《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说:“从度量衡史来看,汉代无论是文献记载之翔实、理论之完备,器物数量之众多,还是度量衡标准器的设计、制造之精美,都为历代之冠。”由此可见,汉代度量权衡的量值是明确可考的。
在衡制方面,应该说是西汉、东汉,两汉同制,新莽将斤重减轻,不过是一个短时间的历史插曲,东汉220g的权可能是新莽之制遗存下来,用于“小以出之”的场合。东汉1斤约为220g,1两约为13.8g,这是史学界的一个定论。
经方重量计量用的是东汉官秤
张仲景着作成书于东汉末年,它使用的应该是东汉官秤。
东汉、魏晋在官秤以外不存在别的权衡制度
大量文献及文物表明,东汉时期官定权衡的量值是明确的,1斤为220g,1两为13.8g。此量值较之西汉和新莽1两约15.6g有所下降,相差约1.8g,可见是新莽制的延续。三国、魏、晋都沿用这种制度。《后汉书·历律志》《晋书·历律志》都没有记载另外的权衡制度。充分说明三国、魏、晋几个历史时期的权衡制度也没有出现大的变化。如果出现大的变化,那么在《后汉书·历律志》或《晋书·历律志》等文献上一定会反映出来。近代度量衡史学家吴承洛在《中国度量衡史》中说:“后汉度量衡承莽之制。”“后汉于度量衡之设施及制作,既无记录,即其制度亦莽之制也。”他还说:“三国全代,对于度量衡之制,无有规定,其时所行使度量衡之器,乃为新莽之制,经后汉增替,以至其世实际之结果者。”“晋承魏国之初,制无改革,即魏世之器。”既然官定权衡1两的量值约为13.8g,而在此以外不存在别的官定标准,所以,经方计量用的只能是1斤为220g、1两为13.8g的标准。
不过,也有少量文献及文物显示,东汉时期可能存在另外两种权衡制度。一种为始见于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后来在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的“神农秤”,它的量值仅为官秤的1\/10,1两仅重约1.38g。但是,神农秤的量值实在太小,它不可能是经方的计量标准。以桂枝汤为例,《伤寒论》桂枝汤全方在大枣以外重11两,如果1两重1.38g,仅有15.18g,分3次服,每次服量仅5g。再以麻黄汤为例,麻黄、桂枝、甘草总重6两,仅8.28g,分3次服,每次服量仅2.76g;而且杏仁70枚的重量超过20g,这样大一个用量与麻黄、桂枝、甘草3物的用量也甚不相称。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按照1两重1.38g的标准,将上述经方用于外感热病的治疗,显然是不合适的。病重药轻,杯水车薪,何以治病?神农秤可能是起自于东汉,主要是在魏晋时期使用,到了隋代逐渐终止使用的一种精细小秤,它主要是由东汉、魏晋南北朝的炼丹家和服食家使用的一种特制小秤,只用于称取散药,而不用于汤剂药物的称取。
另一种为“晋秤”。晋秤的记录始见于唐·苏敬的《新修本草》。晋秤虽然被称为“晋秤”,但它并非晋朝的官秤,《晋书·历律志》没有提到这种秤。按照苏敬的说法,这种所谓的晋秤在东汉末年就出现了。晋秤的量值是多少?一种观点认为它的量值是东汉官秤的二分之一,但是这种观点缺乏足够的文献和文物支持,这种观点的出现是由于持这种观点的人错读了苏敬的那段话。另一种观点认为它的量值是东汉官秤的2倍,也就是所谓的“复秤”。由于它的量值2倍于东汉官秤,所以它也不会是经方使用的权衡。历代医家对于经方1两的量值为13.8g尚且不能接受,怎么会转而认为经方1两的量值为27.6g?魏晋时期的度量衡制,史籍记载很少,未见有新的规定。从《晋书·历律志》看,魏晋时期使用的仍然是新莽度量衡制。不过,孙思邈说“吴有单秤、复秤”,应该不是空穴来风,大概在三国、魏晋时期出现过1种2倍于汉秤的秤两。但是,由于这种2倍于汉秤的秤两并不见于《晋书·历律志》等史籍,所以它并非官定制度。
医药家无力在官制以外创建另外一种秤两
虽然医药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医药家是一个不小的群体,医药家分布在全国各地,但是,在国家颁布的权衡标准以外,当时的医药家根本没有能力另外实行一套独立的计量标准,他们只能按照国家颁布的权衡制度去进行方药的计量。即使在已经建立起全国性的医师行业协会和药师行业协会的今天,医药家们若要在构建颁布的权衡标准以外另外实行一套标准也是困难的。
方剂是有剂量的,方剂自它诞生之日起就有剂量。现有文献资料表明,方剂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到了西汉,方剂得到较多的发展,方剂的数量更多,已经为医家在临床广泛应用。1973年12月,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简书,其中有不少是医学和养生方面的着作,包括《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等。另外,在现今已知的汉代书简中,内容涉及医药学的还有《治百病方》和《居延汉简》等。
《五十二病方》是现知我国最早的医学方书,是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西汉文物,全书涉及病名100多个,方剂280余首,药物240多种,其中不少方剂含有剂量方面的内容。
《治百病方》是1972年在甘肃武威旱滩坡一座墓葬中发现的,经研究鉴定,墓主人可能是一位年长的医生,其时代当是东汉早期。《治百病方》共有92枚手写的医药简牍,最开始被命名为《武威汉代医简》,由于简牍中有“治百病方”的字样,于是后来被改名为《治百病方》。《治百病方》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的疾病,记录了近100种药物,36首方剂,如“治风寒逐风方”“治久咳逆上气汤方”“治金创止痛方”“治妇人膏药方”“治目痛方”“公孙君方”“建威耿将军方”“东海白水侯所奏男子有七疾七伤方”等。简文对药物的炮制、剂型以及用药方法、服药时间等都有详细的记载。
《居延汉简》是20世纪中外学者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的居延地区和甘肃省嘉峪关以东的金塔县破城子发现的汉代简牍。《居延汉简》收录英籍考古学家A·斯坦因在中国盗掘的敦煌汉简、罗布泊汉晋简牍及少量纸片、帛书等,共计588枚(件),其中有不少医药方面的内容。
《五十二病方》《治百病方》《居延汉简》等汉简、帛书反映了医学在西汉和东汉早期的基本面貌。从这些帛、简可以看出,该时期的方剂处于相对早期的阶段,方药计量方法比较粗糙,官定度量衡标准有一些使用,但使用不多,容量单位的升、合、斗有一些应用,长度单位的尺、寸也用于方药计量,而重量单位的斤、两只有很少的使用,铢的单位没有出现。
西汉甚至东汉早期的方药计量具有粗糙、约略的特点,较多地使用的是一些诸如撮、束、把、握、垒、挺、枚、果等估量、拟量单位和自然个数。如:“芫花一撮”、“萆薢、牛膝各五束”、“续断根一把”、“黄芩五挺”、“乌喙十果”、“茯苓大者一枚”等。该时期的方药计量多用容量单位,如刀圭、方寸匕、杯等单位就较为常用。该时期的医药家必定会直接采用政府颁布和推行的度量衡制度。创造一套新的制度很难,而推行一套新的制度更难。此外,该时期的政府颁布和推行的度量衡标准完全能够满足医药之用,合、升、斗、铢、两、斤等单位一应俱全,容量最小单位“合”的量值为20mL、重量最小单位“铢”的量值为0.65g,可以满足方药的精小计量,无任何应用上的不便。所以,医药家根本没有必要在官定的度量衡制度以外另搞一套标准,或者只是另外搞一套权衡标准。而且,他们也没有能力那样去做,更没有能力向全国全行业推行。任何医药家离开政府的力量都做不到。
汉代的方书很多。《汉书·艺文志》记载有经方十一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自序》里有“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话,这也说明当时的方剂和方书已经不少。中央政府可以政令天下,所以当中央政府要改革度量衡制的时候,它可以发布政令,通过全国各级地方政府通令全国,天下响应。医家可没有这么大的力量。那个时候的医生没有全国性的行业组织,没有向全国全行业发布改革度量衡制的渠道。医家只能沿用前代和前辈医家长期使用的权衡。任何一位医生、一位药师、一个地区,他们都不可能特立独行,采用一个不同于官定权衡的计量制度,他们不具备改变医药用秤的能力,他们只能沿用古秤,遵循官制。
“铢”这个重量单位在汉代医简中没有出现,这种现象也是值得思考的。可能是“铢”的量值太小,其量值仅约0.6g,当时的医药计量不甚精密,对于多为树皮草根的药物,医药家使用斤、两、升、合计量即可,或者就用枚、颗、寸、尺、本、束、三指撮、方寸匕、刀圭等单位计量,不需要用到“铢”这么小这么精确的计量单位。后来随着方剂的发展,散剂应用的增多,医药计量更为精确,铢的单位才逐渐出现在医药计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