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风起荆南 > 第89章 正式任命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子初莫要再多礼了,先前看看是否喜欢。”说着林铤便唤来鲍曼。

鲍曼到来之后立刻领着刘巴向其自己的新府邸而去。

看着刘巴离去的背影,廖立也不禁感叹道:“主公待麾下之人何其用心啊!”

这话廖立言者无心,林铤着听着怎么有一股酸味儿?

廖立这人吧,什么地方都好,就是有的时候有点小心眼。不过这回林铤还真是想多了,廖立还真是感慨了一番而言。

于是本着“雨露均沾”的原则,林铤又接着说道:“公渊亦是劳苦功高,我又如何能厚此薄彼你?你的新府邸也在安置之中,想来过几日便可置办好,届时你再去看看是否喜欢。”

廖立闻言也是学着刘巴的样子躬身下拜道:“主公对我等真心相待,我等敢不效死乎!”

林铤赶紧上前扶起下拜的廖立,却见廖立抬头眼中隐隐有泪光。于是也是叹了口气道:“好好效力就好好效力,你效死了,我再去哪里再找一个像你廖公渊这样的大才?”

廖立闻言也是哈哈大笑。

“好了,这几日最重要的是接待好咱们州牧府的长公子。”

“属下明白,属下这就去准备。”廖立说完便行礼告退。

……………………………………………………………

天色渐晚,刘琦和王粲一同驾马向着桂阳郡守府而去,周围则是从襄阳带过来的护卫,外围则是冯习率领的桂阳军以做外围警戒。

刘琦和王粲这是准备去赴林铤给他们准备的“接风宴”,当然这个时候没有接风宴的概念,但作为上级来到桂阳郡,林铤于情于理都要设宴招待一番。

刘琦与王粲抵达郡守府,林铤携刘巴、廖立、赵云、甘宁和廖化等一众官员早已在郡守府大门处等候刘琦、王粲二人。至于为什么没有见到鲍隆,因为在鲍隆的一再坚持下,林铤最终还是派鲍隆去收复浈阳县,收复之后鲍隆还想长期驻守在浈阳县。

林铤带头与众人向刘琦拱手一礼道:“见过长公子!”

刘琦见此心中也是颇为满意道:“诸位免礼。”

“宴会已准备好,邀请长公子入席。”林铤率先开口道。

刘琦闻言也是对着林铤一礼。

“长公子请!”林铤接着侧身一抬手做出一个请的姿势。

“诸位请!”刘琦回道。

待众人入席就坐,刘琦乃是州牧府的长公子,林铤便将主席位让于刘琦,自己则坐在了左侧的上首;由于王粲是桂阳郡新任的郡丞,也是桂阳郡的二号人物,所以王粲便坐在右侧的上首。东汉末年的宴会仍是分餐制。这种宴席方式在《周礼》中有明确记载,自周代周代已形成分餐而食的传统,汉代也延续了这一习俗。

开席一会儿林铤便率先举杯道:“长公子与王大人一路舟车劳顿,二位前来乃是桂阳郡的荣幸,此次宴会主要是为二位“接风洗尘”,这一杯[彩绘夹纻胎漆耳杯]酒我敬长公子。”

说完林铤便双手举起彩绘夹纻胎漆耳杯一饮而尽。

“接风洗尘?这可是廷钰所创之词?倒也是颇为贴切。”王粲可是有名的大才子,对于这个新词倒是率先反应过来。

林铤此时也是心中暗道不好:“一时嘴快,又提前透露后世的东西了,我记得这个词好像送予明代才有的。”

于是林铤就只能厚颜应下了,不过王粲也没在这些细枝末节上深究。于是一阵觥筹交错,宴会氛围正浓之时。刘琦率先举杯道:“桂阳郡蛮祸能够这么快平定皆是廷钰与在座诸位之功劳,此番我前来是为了新任桂阳郡守之事。”

刘琦说到此处故意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视在场的所有人,想看看在场之人的反应。

于是又接着道:“首先我应当恭喜廷钰才是,廷钰此番平定蛮祸为首功,州牧府令汝接任桂阳郡守一职。王粲王仲宣此番随我前来是为了辅佐廷钰,故而其为新任桂阳郡郡丞。其余封赏我便不一一赘述,其他郡中职务安排之后廷钰文书报于州牧府即可。”

“此番桂阳蛮祸平定,诸位皆是劳苦功高,还请满饮此杯。”说完刘琦便带头一饮而尽。

下首的林铤与众人也跟着举杯一饮而尽。

随后就是一阵觥筹交错,互相客套之类的场面云云。

一阵宾主尽欢后结束了今日的宴会,刘琦和王粲以不胜酒力的样子便匆匆返回了郴县的住所。

刘琦回到房间之后酒意瞬间全无,方才不胜酒力的样子荡然无存。刘琦看着略带些微醺之意的王粲道:“仲宣,今日宴席之上可是再进一步了解林廷钰本尊一番。此时你又是如何看待此人?”

王粲拍了拍让自己的脸,想让自己更清醒一些,随后又给自己倒了杯水一饮而尽道:“着实不凡,长公子或可引其为强大助力,其将来或可为长公子之强援。只是我以为其武将出身不通文墨,不想其尽是才华斐然,倒显得我王粲小觑天下之才子了。”

“哦?仲宣竟然对其有如此之高的评价?”

“长公子,恐怕今日所见乃是林廷钰才华之一隅。当借机与其多加亲善才是,诚如我之前所言,其日后或为长公子之强援。”王粲诚恳的回答刘琦。

王粲的话强调了两遍,能让一向心高气傲的王粲如此称赞也是不多见的。这样让刘琦不得不重视王粲说的话,毕竟先前蔡夫人让自己娶她侄女遭到自己的拒绝,想来以父亲刘表对蔡夫人宠爱有加的态度恐怕日后要多加提防才是。而自己也需要为自己图谋一些支持,而王粲的提议正好契合自己的利益。这一夜刘琦注定是无眠的,王粲的话时不时的就萦绕在自己耳边。

翌日,刘琦在林铤的陪同下在郴县附近逛了逛,王粲则开始接手郡丞的工作了。

第二日刘琦便启程准备返回襄阳,林铤则十分“懂事”的将“雪花精盐”和自制的“荆南贡茶”等礼品安排了一车,其中一半稀罕玩意儿是赠予长公子刘琦的,另一半则是请长公子刘琦转交予荆州牧刘表的。

刘琦见林铤如此盛情也就欣然收下了,当然林铤此举也是向刘表释放一个信号。释放自己绝对会奉州牧府之令,为州牧府马首是瞻的态度。

送走刘琦后林铤与众人也不禁长舒一口气。

……………………………………………………………

此时驿馆之内,有一年轻且度不凡之人,在此地与因招贤榜文投奔于郴县驿馆的各地人士在此侃侃而谈,甚至时不时还有一些批判性的话语。

正在此人讲得正慷慨激昂之时,自驿馆外走进一人道:“好你个潘承明!又在此地借古讽今煽风点火了!”

而这个侃侃而谈之人正是蒋琬的表弟潘濬,潘濬则被这一声给吓得一个激灵。转身一看来人顿时喜上眉梢道:“好你个刘子初!不知道这么吓人会真把人吓死的!”

来人不是别人,正是今早与林铤一同在郴县城门外送走荆州牧府长公子刘琦的桂阳郡新任功曹掾刘巴刘子初。

潘濬走上前去行了一礼道:“子初兄,别来无恙啊。”

“多谢承明挂念,一切安好,倒是承明你可是老样子啊。”刘巴调侃道。

潘濬也是哈哈一笑。

不一会儿二人便坐在刘巴早已准备好的马车之中,二人此行的目的正是郡守府。没错,正是林铤要见一见潘濬,这位日后的吴国太常。当然,林铤也是存着挖墙脚的心思。

“子初兄,你说府君大人要见我?府君赵范不是已经身故了吗?莫非是新任郡守?”潘濬好奇的问道

“承明所料不差,正是新任的郡守大人。”刘巴故作神秘的回道。

“让我来猜一猜,咱们这位新任的府君大人莫不是林铤林廷钰大人?”

还真让潘濬给猜中了,林铤的任命文书是刘琦亲自带来的,刘琦早上才刚刚离开郴县,所以接任的新任郡守的事情还未曾张榜公告于郡县之中。

刘巴也是满意的笑道:“你潘承明要是连这点都猜不到那只能说明你的学识尚需磨练一番,所料无误,正是林府君想要见你。府君大人一向求才若渴,你与令兄蒋公琰、刘敏皆是心怀大志之人,区区的零陵刘度又怎么值得你们投效于他?故而我便向府君大人举荐于你等。”

潘濬闻言也是陷入了沉思,不一会儿潘濬似是思考完一般道:“子初兄,小弟有一事还请兄为我解惑。”

“但说无妨。”

“林廷钰此人如何?”

刘巴见此也是肯定的回道:“天下奇才也!想必日后天下纷争必有其一席之地。”

潘濬闻言又再次陷入了深思,刘巴见状也不打扰,就这么静静的等着潘濬思考完。

思考完后潘濬又一次语出惊人的道:“与子初兄交谈…………………子初兄请如实告知小弟,兄长是否已拜林廷钰为主?”

刘巴闻言一惊,眼睛微微眯起看着潘濬。

潘濬被刘巴这么眯着眼一定,瞬间一个激灵,随后又抬起头与刘巴对视起来。

要说着潘濬也确实是有真才实学的,从这些细枝末节就分析出很多信息来。刘巴见此也干脆的回道:“然也!”

潘濬没料到刘巴竟然如此干脆的就回答了自己,心中亦是有了计较道:“子初兄如此坦然干脆的回答,倒是在我的意料之外。想来林廷钰林府君必有其不凡之处,我也开始有些好奇以子初兄之孤傲才情,能让兄长如此用心有效之人就是是怎么样的人物。”

“你去见了便知晓,我只能告诉你我家主公乃是天下间少有的奇才。”刘巴笑着回道。

而此时马车已经抵达了郡守府邸门外,正在刘巴与潘濬走下马车之时。有一样貌俊美之人笑盈盈的自郡守府内向着二人马车方向走来,潘濬此时也是好奇来人身份。

不待潘濬开口询问,来人便先一步开口道:“子初可是让我好等啊,想必这位就是承明了吧?”

潘濬暂时摸不透来人的底线于是便回道:“见过这位大人,在下正是武陵汉寿潘濬,潘承明。”

【接风宴的诞生可追溯至东晋时期(约公元317-公元420年)。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洗尘”一词,原指洗去药材尘土以入药,后演变为洗去长途跋涉者身上的风尘,并逐渐形成设宴接风的习俗。 ??东晋至宋代?:洗尘一词从医药用途过渡到迎接远客的礼仪,唐代被称为“软脚”或“软脚局”,指为旅途劳顿者设宴放松双脚。 ??宋代?:正式确立为接风宴,既包含对归者的欢迎,也蕴含对旅途劳顿的慰藉。 】

【“接风洗尘”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中,该作品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约公元1582年)。书中第十七卷记载:“虽也送他两把扇子,几件人事,也曾设席接风洗尘。” ?

历史演变

?东晋时期?: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首次使用“洗尘”一词,指清洗药材上的尘土以便入药,这是“洗尘”的原始含义。 ?

?宋代后?:“洗尘”逐渐演变为为远行者去除风尘劳顿的含义,但未形成固定词组。 ?

?唐代?:接风洗尘被称为“软脚局”,指为远客设宴放松的仪式,与“接风”含义相近。】

【东汉末年的宴会仍实行分餐制。这种饮食方式在《周礼》中有明确记载,周代已形成分餐而食的传统,东汉末年作为周代之后,延续了这一习俗。 ?分餐制表现为每人独立用餐,席地而坐时面前摆放个人餐具和食物,彼此不混用。这种制度在儒家经典中有明确记载,如《礼记》强调通过方位、座次区分身份等级,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规格的餐具。 ?分餐制起源于原始社会食物分配需求,青铜时代发展为身份等级的象征。东汉末年虽社会动荡,但礼仪制度仍保留分餐习惯,直到隋唐时期才逐渐向围桌共食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