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灶王爷的赊账簿 > 第5章 豆香传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春分这天,西街飘着新磨的豆香。我蹲在豆腐坊门口翻晒黄豆,指尖捻着颗饱满的豆粒——这是爹特意留的种,说要用来做传家豆腐。赵铁柱扛着块青石板从巷口走来,石板上刻着王记豆腐坊五个字,边角还留着他打铁时溅的火星子。

三妮你看,他把石板往门楣上比量,这字是按老井壁上的刻痕拓的,比你爹写的歪歪扭扭好看多了。

我刚要笑他臭美,刘半仙突然背着布幡钻出来,幡上的铁口直断被豆粉糊了半边:杨姑娘,老朽算到今日有贵人临门!他从怀里掏出个油布包,这是从张府柴房捡的,说是王家祖传的豆腐模子。

模子是青铜铸的,刻着缠枝莲纹,莲子处是空的,正好露出豆腐的形状。我往模子里舀了勺豆浆,滤出的豆腐上竟印着朵完整的莲花,花心还嵌着颗红豆——像极了奶奶留下的那枚玉佩。

这模子能辟邪!赵铁柱抢过去往灶台上磕,上次我用它压咸菜,老鼠都不敢靠近菜缸。

正说着,张少爷赶着辆马车停在门口,车上装着半车新收的黄豆:杨姑娘,这是我爹临终前嘱咐的,说每年春分都要送黄豆来,算咱家还的债。他跳下车时,腰间挂着串新铸的铜铃铛,这是按老栓头的铃铛打的,说能记着本分。

爹从里屋出来,手里捧着个木盒:三妮,该让你看看真正的传家本事了。木盒里装着本线装书,封皮写着王记豆腐秘谱,纸页泛黄发脆,边角却用浆糊补得整整齐齐。

翻开第一页,竟是幅灶王爷画像,旁边写着行小字:做豆腐如做人,心要净,水要清,火要匀。再往后翻,除了制豆腐的工序,还夹着张泛黄的药方——用豆腐渣混着艾草治风寒,正是老栓头常喝的那种。

原来栓叔喝的药,是咱家的方子!我突然想起老栓头总说,他的咳嗽是被三百年的油烟呛的。

刘半仙突然指着秘谱里的插图:你们看这灶台!图上的灶台样式,竟和豆腐坊现在的一模一样,灶膛里画着个小小的红肚兜,正是刘寡妇那件。

当天午后,西街的人都聚到了豆腐坊。爹站在灶台前,按秘谱上说的三净法做豆腐:用老井的清水泡豆,用新磨的青石磨浆,用晒干的芦苇杆烧火。赵铁柱蹲在灶膛前添柴,铜铃铛随着动作叮当作响,倒像是在给爹的吆喝打拍子。

第一步,泡豆要泡够十二个时辰,爹舀起瓢井水,这水是老井的活水,能让豆子吐尽浊气。他突然压低声音,三百年前,你奶奶就是靠这井水,把秘方缝进了红肚兜。

豆浆磨出来时,香得整条街都能闻见。张少爷捧着个粗瓷碗蹲在门槛上,喝得满嘴白沫:比我家厨子做的好喝十倍!他突然站起来,杨伯,我想学做豆腐,给西街人免费送三年!

爹笑着点头,手里的卤水正滴得均匀:第二步,点卤要像数着铜钱,多一滴老,少一滴嫩。他往豆浆里点卤水时,我看见秘谱的纸页在风里翻动,夹着的药方飘落在灶台上,正好盖住灶王爷画像的脸。

就在这时,灶台突然响了一声。锅里的豆腐脑竟自己凝成了块,形状像颗心,中间嵌着颗红豆——和青铜模子印出的花纹分毫不差。

是灶王爷显灵了!刘半仙举着黄符就往灶上贴,却被赵铁柱一把拉住:半仙,别把豆腐熏出符纸味!

人群里爆发出哄笑,惊飞了檐下的燕子。我摸着腕上的银镯子,铃铛轻轻响,突然想起赊账簿最后一页的字:王记豆腐,薪火相传。原来所谓的传家,不是秘谱,不是模子,是这口井的水,这灶的火,是西街人笑着喝豆腐脑的烟火气。

傍晚收摊时,爹把秘谱交给我,封皮里的糖瓜渣掉了出来,落在新做的豆腐上。我突然明白,老栓头的糖瓜,刘寡妇的红肚兜,张少爷的忏悔,还有赵铁柱的银镯子,早被灶王爷记在了赊账簿上——记的不是债,是人心。

赵铁柱突然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枚新铸的铜钱,上面刻着豆香传家三妮,县太爷说要给咱豆腐坊挂块匾,就用这四个字。

我刚要接,铜钱突然滚到灶王爷画像前,立着转了三圈。画像上的灶王爷,胡须里好像多了点豆粉,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

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混着各家灶台的烟火气,像首唱不完的谣。我握紧手里的秘谱,突然想给明天的豆腐脑多加把糖——就像老栓头说的,甜日子,得靠自己熬。

(第五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