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把总关于北疆探索的奏报和吴秀才的《官道整修疏》摆在案头,林川却没有立刻批复。他独自坐在文华殿内,殿内烛火摇曳,映照着墙上那幅日益详尽的《大明寰宇全图》。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地图。从北京出发,向西是正在整顿的宣大防线,向北是杨把总经营并不断探索的辽东及更遥远的混同江,向东则是波涛万里的浩瀚海洋,向南……他的目光在长江一线微微停顿,那里是暂时划江而治的南京“弘光”朝廷。
一种阶段性的完结感,在他心中升起。
他起身,走到殿角一个不起眼的铁柜前。这是王老蔫按他的要求特制的“归档柜”,存放着自流民屯起,所有重要的会议纪要、政策草案、技术图纸、情报汇总以及核心人员的背景考评。他取出一本厚厚的、封面写着《流民屯纪要》的册子,轻轻拂去并不存在的灰尘。
翻开册子,稚嫩却认真的字迹映入眼帘,那是丫丫早期的记账笔迹,记录着每一块“薯金”的流通。后面逐渐加入了吴秀才工整的楷书,记录着屯规的每一次修订。还有张五画得歪歪扭扭的火铳部件图,韩老枪一次次火药配比的试验记录……
一页页,记录着他们如何从几十个濒死的流民,在破庙里挣扎求生;如何建立乡勇,对抗土匪溃兵;如何一步步发展农业、手工业,甚至造出了第一支火铳;如何与周遇吉部结盟,与巴彦部周旋,直至最终北上击破盛京,南下定鼎北京。
这里面有成功的喜悦,有失败的苦涩,有牺牲的悲壮,也有人性的挣扎。石锤从少年成长为军官,王老栓从心疼粮食的管事变成了户部尚书,徐承烈从莽撞的青年将领学会了思考战略……每一个人,都在时代的洪流中,被冲刷、改变、成长。
他合上册子,将其郑重地放回柜中,与杨把总的奏报、黄宗羲的条陈、以及那份标志着朝堂争论终结的《定音朝会录》放在一起。
这不是结束,而是归档。
将过去的经验、教训、成果,分门别类地封存起来。它们将成为这个新生政权最宝贵的财富,是未来决策的参考,是“新大明”为何是“新”的注脚。
他回到案前,开始批复奏章。
对杨把总,他批复:“探索之功,甚伟。所请移民实边、建城设堡之议,准。着即详细规划,分步实施,所需钱粮人员,报王府及户部统筹。北疆界碑,不仅是石木,更是人心与武备,不可松懈。”
对吴秀才,他批复:“官道驿站之疏,甚合吾意。准予施行。可先在京畿试点,总结经验,再推及他处。务使道路平整,驿站稳固,成为国家之脉络。”
他的批复,不再仅仅着眼于解决眼前问题,而是带着为长远奠基的考量。
处理完公务,夜已深。林川走出文华殿,初夏的夜风带着一丝暖意。他抬头望向星空,穿越之初的迷茫与恐惧早已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和对未来的清晰规划。
第一卷的故事,如同这已归档的卷宗,内容已然写就。所有的厮杀、权谋、牺牲与重建,都凝固成历史。而第二卷的空白页,正等待着他与他的同伴们,用智慧、汗水与可能是更多的牺牲,去共同书写。
归档既毕,前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