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外界的暗流涌动,并未打乱野狐峪内部的步伐。林川深知,应对一切挑战的根本,在于自身的强大。消化了前次胜利的果实后,他推动了一系列更深层次的变革。

首先是对军工体系的强化。陈璇和雷匠人如今拥有了一个规模更大的独立工坊,被称为“匠作营”。除了继续改进“叠浪钢”的配方和工艺,他们开始系统性地研究那几门缴获的火炮。

“红衣大炮,射程远,威力足,但沉重难移,装填缓慢。”雷匠人抚摸着冰冷的炮身,对林川汇报,“弗朗机,子铳预装,射速快,但射程和威力稍逊。各有优劣。”

林川点头:“不必拘泥原样。试着用我们的‘叠浪钢’改良关键部件,看看能否减轻重量,或者提升膛压。另外,子药配方也可以让韩老枪一起参详,威力和稳定性都要提升。”

他意识到,仅仅仿制是不够的,必须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技术路径。

与此同时,吴秀才和沈文舟主导的“峪学”也进行了扩充。不再仅仅教授孩童识字算数,还增设了“匠技科”和“兵事科”。匠技科由陈璇和资深工匠轮流授课,传授基础的力学、材料知识和制图方法;兵事科则由杨把总、王老蔫等人,结合实战经验,讲解地形、阵型、号令乃至简单的战伤救治。知识,被有意识地系统化传承。

对于那几百降卒的整合,也在稳步推进。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甄别,部分表现老实、且有手艺(如木工、铁匠)或有特殊技能(如识字的、会养马的)的降卒,被谨慎地吸纳进相应的队伍,但依旧处于严密的监督之下。其余大部分,则继续以“劳役营”的形式存在,承担着最繁重的基建和运输任务,用汗水换取生存的权利。一套基于劳动和贡献的、初步的积分赎身制度被悄悄试行,给了这些人一丝渺茫的希望。

然而,最大的变化发生在军事编制上。经历了鹰嘴崖的血战和后续的反击,原有的乡勇队伍暴露出指挥层级模糊、专业分工不足的问题。林川与杨把总、赵铁柱、王老蔫等核心军官商议数日,最终决定对武装力量进行整编。

不再笼统地称为“乡勇”,而是正式确立为“定北军”,取“安定北地”之意。下设:

· 锐士营:由王老蔫统领,依旧保持其精锐山地作战和特种侦察的特性,编制精简,要求最高。

· 火铳营:由赵铁柱兼任营正,集中了所有火铳和大部分弓箭手,进行统一的火器战术训练。

· 长枪营:由杨把总直接统辖,作为战线中坚,负责正面接敌和阵列防御。

· 辅兵营:由王老栓统筹,负责后勤运输、工事修筑、伤员救护等。

虽然人数依旧有限,但职责清晰,指挥体系更加明确。林川自任“定北将军”,总揽全局。这套简陋的军事体系,标志着流民屯的武装力量,从民兵性质开始向正规化迈出了第一步。

“我们不再只是求活的流民了。”林川在整编完成后,对汇聚一堂的军官和管事们说道,“我们从今天起,是一支军队,一支要在这乱世中,为自己,也为更多像我们一样的人,打出一片安身立命之所的军队!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守住野狐峪,更是要扫清虏寇,复我河山!”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回荡在每个人心中。经历了血火洗礼和艰难整合,一个更具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核心,正在这深山中悄然成形。他们如同在铸造一尊大鼎,将过去的散乱熔炼一体,以期能承受未来更猛烈的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