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冬雪初降,南京户部衙门内算盘声不绝于耳。新任户部尚书沈万三正在主持年度财政会议,各地布政使、税课司官员济济一堂,每个人的面前都堆放着厚厚的账册。

诸位,沈万三翻开手中的总账,今年全国税赋收入一千二百万两,比去年增长三成。但开支也大幅增加,特别是军费和工程支出。

一个干瘦的老官员起身道:沈尚书,下官以为应当缩减开支。如今边关暂宁,是否可以削减军费?

不可!徐承烈立即反对,准噶尔虽败,但其主力尚存。而且泰西列强舰船频现南洋,水师建设刻不容缓。

王老栓翻看着农税账册:俺觉得应该增加农税减免。今年虽然丰收,但有些地方遭了雹灾...

众人争论不休时,林川与王贞仪走了进来。王贞仪手中捧着格物院新制的《大明财政图谱》,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着各项收支。

诸位请看,王贞仪展开图谱,这是格物院根据各地上报数据绘制的财政图。红色表示赤字,绿色表示盈余。

图谱上,江南一片翠绿,而西北、西南则泛着红色。更引人注目的是,图表清晰地显示出商税已经成为第二大税源,仅次于田赋。

林川指着图表:以往我们只知道总数,现在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两银子的来龙去脉。根据这个图谱,我建议进行三项改革。

第一,建立预算制度。每年年初编制预算,年终进行决算,超支需说明理由。

第二,改革税制。降低田赋,提高商税,开征海关税。

第三,设立储备基金。丰年积谷,灾年放赈。

周延儒立即反对:降低田赋?士绅纳粮乃祖宗成法!提高商税,岂不是与民争利?

沈万三却道:周大人此言差矣。如今商人获利颇丰,适当提高商税理所应当。而且税制改革后,总体税赋并未增加,只是调整了结构。

会议从清晨持续到深夜。在烛光下,官员们仔细研究着财政图谱,激烈讨论着每一个细节。最让人意外的是,几个往年总是哭穷的地方官,在图谱面前不得不承认当地实际财力。

下官...下官知错。一个布政使满面通红,往年总是夸大灾情,实在是...

林川摆手:过往不究。但从今往后,所有数据必须真实。格物院新制的度量衡标准即将推行,任何造假都将无所遁形。

一个月后,新预算制度开始试行。令人惊讶的是,在严格预算管理下,各项开支反而更加合理。工部在修建水利时,因为预算限制,想出了更节省的方案;兵部在采购军需时,也开始精打细算。

然而,改革总会触动既得利益者......

十二月腊八,南京城内张灯结彩。但在户部银库外,却上演着惊心动魄的一幕。

拦住他们!沈万三带着护卫疾奔而来,有人要盗取库银!

原来,几个旧派官员勾结银库守卫,想要制造库银失窃的假象,破坏财政改革。幸亏新任的审计官及时发现账目异常。

徐承烈率兵赶到时,盗匪已经打开银库大门。在千钧一发之际,王贞仪带着格物院的人赶到。

用这个!她递过几个特制的网兜,里面装有磁石,可以吸住银锭!

盗匪们见状,纷纷弃械而逃。清点之后,库银分文未少。

事后审讯发现,主谋竟是几个反对税制改革的致仕官员。他们在供词中承认,想要通过制造混乱,阻止商税改革。

这次事件反而加快了改革步伐。议会迅速通过了《预算法》、《审计法》,建立了完整的财政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银库事件让百姓看到了朝廷反腐的决心。

这才是为民做主的好官啊!一个老工匠在茶馆里感慨,往年那些官,就知道盘剥百姓。现在的官,连库银都要精打细算。

年关将至,沈万三向议会提交了首份年度预算报告。在报告中,他详细说明了每一笔开支的用途,甚至包括皇帝祭祀的费用。

透明,才是最好的防腐剂。林川在总结时说,让天下人都知道税银用在何处,这才是真正的仁政。

雪花纷飞中,南京城的百姓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祥和年。而大明的财政改革,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