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初夏的晨光透过文华殿的窗棂,洒在巨大的《大明寰宇全图》上。林川站在图前,目光沉静。地图上,北至混同江畔新立的石堆界碑,南至长江天堑,西至宣大防线,东至茫茫大海,这片广袤区域,已初步被他所掌控的力量整合、梳理。

王老栓与吴秀才已离京,前往京畿州县实地勘察旱情,寻访老农。徐承烈在京营设立的“医护队”试点,已挑选了第一批三十名识字的兵士,开始由北疆老医官传授《手册》精要。顾博士与陈璇,则在格物院的库房里,对着那些来自盛京的满文档案、零散的西方书籍以及《赤脚医生手册》,开始了针对抗旱技术与新作物的第一次系统性梳理与探讨。

一切,都在按照他设定的轨道,缓慢而坚定地启动。

殿外传来沉稳的脚步声,王老蔫无声地走入,呈上一份薄薄的、却分量极重的密报。

“王爷,南京方面,有动静了。”王老蔫的声音一如既往的低沉,“弘光朝廷已正式任命左良玉为‘平虏大将军’,总制湖广、江西军务。据查,其麾下正在集结,战船亦有调动迹象。其檄文称……要‘清君侧,靖国难’。”

林川接过密报,快速扫过。内容与王老蔫所言无异。他脸上并无意外之色,反而露出一丝“果然来了”的淡然。南北对峙,和局是暂时的,战端重开是必然。左良玉,这个明末着名的军阀,如今成了南京方面北进的拳头。

“知道了。”林川将密报置于案上,“让我们在江南的人,动起来。不必硬碰,散布流言,制造摩擦,延缓其集结速度即可。另外,给驻防江北的将领去信,严加戒备,但没有我的命令,一兵一卒不得过江。”

“是。”王老蔫领命,身影再次融入殿外的光影中。

外部的威胁如同远处的闷雷,隐约可闻。但林川此刻的心境,却奇异地平静。他不再像初入北京时那样,需要时刻紧绷神经应对四面八方的明枪暗箭。内部的敌人已被肃清,思想上的障碍已被破除,一套虽显粗糙却有效的行政军事体系已然建立。

他走到殿门口,负手而立,望着宫城内开始忙碌穿梭的官吏、侍卫。这些人中,有北疆带来的老兄弟,有北京投诚的官员,也有新近选拔的干吏。他们代表着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交织。

从流民屯的破庙到紫禁城的金銮殿,这条路充满了血火、牺牲与算计。他完成了“破茧”,实现了对最主要敌人(满清)的“歼灭”,也基本平息了随之而来的“历史余震”与完成了初步的“文化清算”。

这第一阶段的征程,至此,已堪称圆满。

未来的路依然漫长且艰险。南方的割据势力,虎视眈眈的西夷,亟待发展的科技与经济,千头万绪的制度改革……每一件,都将是比军事征服更考验智慧与耐心的挑战。

但此刻,站在第一卷的终点与第二卷的起点,林川心中涌起的,并非畏惧或彷徨,而是一种清晰的使命感和强大的自信。

他转身,回到案前。案上,左边堆放着的是已“归档”的卷一卷宗,象征着一段史诗的落幕;右边,则摆放着刚刚送来的、关于抗旱、军医、官道以及江南军情的奏报,象征着一段新征程的开启。

他提起笔,在新的奏报上,批下了第一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