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通州的鲜血尚未干涸,北疆的捷报余音仍在。林川以铁腕暂时压下了内外挑战,但他深知,杀戮只能震慑一时,无法奠定长久之基。在短暂的喘息之机,他将目光投向了更根本的制度建设。

文华殿内,烛火通明。林川、吴秀才、以及被紧急召回的杨把总和王老栓,正在商议一件关乎未来的大事。

“漕运之事,虽暂平,然积弊未除。”林川展开一份粗略绘制的运河图,“黄宗羲以刚直清弊,却险些丧命。可见,单靠个人操守,难敌盘根错节的势力。需立下规矩,让后来者有法可依,让贪腐者无机可乘。”

吴秀才点头,呈上一份文稿:“大帅,依您此前所言‘标准化’之思,属下草拟了一份《漕运新则》。其中明确:漕粮征收,需用官定斗斛,杜绝大斗进小斗出;漕船规制、运载量、行程时限,皆有定数;沿途州县接应、补给,亦有章程。违者,视情节轻重,罚银、革职、乃至问罪。”

王老栓补充道:“还有账目!以往糊涂账太多。新则需规定,所有收支,必须采用‘复式记账法’,每一笔来龙去脉,皆要清晰可查。咱们从流民屯带来的那几个账房,可以派去当教官。”

“光有规矩不行,还得有人监督,有刀把子护着。”杨把总沉声道,“可按北疆旧例,设立‘漕运护卫营’,兵员从北疆老兵中抽调,专司押运、弹压不法,不受地方节制,直属于……中枢。”他看了一眼林川,意思明确,这支武力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人手里。

林川仔细听着,不时发问或补充。他要建立的,是一套脱离于个人、可以持续运行的制度体系。这《漕运新则》,便是第一块试金石。

“好!便以此为基础,尽快完善,以皇后名义颁行。”林川拍板,随即话锋一转,“然则,漕运终是维系旧都。我等之未来,根基在何处?”

他走到巨大的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三个地方:“辽东、幽燕、齐鲁。此三地,历经战乱,地广人稀,旧有势力或被清扫,或元气大伤。正适合推行我等之新政!”

他的构想逐渐清晰:

“在辽东,以盛京为中心,继续推行军屯、民屯,吸纳流民,推广新作物,建立工坊。杨把总,北疆防务交由可靠副将,你之重任,是尽快将辽东经营成我等最稳固的根基之地,钱粮、兵甲,皆要能逐步自给。”

“在幽燕,便是这北直隶。通州之事,是教训,也是契机。借此良机,整顿吏治,清丈田亩,推行新的税赋办法。要让百姓喘口气,看到跟着我们,能活得下去,甚至能活得更好。”

“在齐鲁,位置关键,连接南北。可派干员,携带《漕运新则》及我等之理念,暗中联络当地尚有气节的官员士绅,徐徐图之,至少不能让南京势力轻易渗透。”

这是一个宏大的蓝图,不再局限于军事对抗,而是着眼于长远的根据地建设。

“大帅,此非一日之功啊。”吴秀才感叹,眼中却闪着光。

“正因为非一日之功,才要立刻开始。”林川语气坚定,“我们每多夯实一分根基,南京那边便虚弱一分。待我们这三块基石稳固,兵精粮足,制度一新,届时,纵有千万般流言蜚语,又能奈我何?”

他看向窗外渐亮的天色,仿佛看到了那片亟待耕耘的土地。

“通知下去,三日后,太子行登基大典。”

此言一出,众人皆凛。新帝登基,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至少在法理上,正式开启。而林川所要做的,便是为这个新生儿,打下最坚实的江山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