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王老蔫亲自挑选了三十名“锐士营”中最精锐、最擅长潜行与水性好的士兵,携带特制的油布包裹的火油罐和改良的小型爆炸物,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悄无声息地渡过了尚未完全解冻的黄河。与此同时,陆夜不收派出的联络人员,也以流民屯“定北将军”林川的名义,与山西境内几股最大的抗清势力——包括一支前明参将带领的残兵、一个由地方士绅组织的团练,以及一股亦盗亦兵的“河匪”——取得了联系。

流民屯的名声早已随着三次大败巴彦的事迹传过黄河。当这些山西势力得知东虏大军压境,而北岸的“林将军”愿意提供情报甚至派兵支援时,反应各异。前明参将对此将信将疑,但基于抗虏大义,同意在沿河要隘布防;士绅团练则更看重流民屯的实战经验,愿意听从协调;而那股“河匪”,则对流民屯送来的少量精良武器和粮食更感兴趣,答应会“看情况”袭扰清军。

真正的转机,来自于王老蔫小队的行动。

他们渡过黄河后,并未与任何当地势力接触,而是凭借高超的野外生存和侦察能力,如同幽灵般摸到了清军位于河东岸的一个主要渡口营地附近。巴彦显然没料到会有一支如此精锐的小部队从背后摸过来,营地的警戒主要面向河西和南北方向。

在一个浓雾弥漫的黎明,王老蔫小队发动了突袭。他们用弩箭悄无声息地解决了外围哨兵,将火油罐奋力投掷到堆积如山的渡河物资和十几艘新造的木船上,随后用爆炸物破坏了营地的栅栏和了望塔。

“走水了!”

“敌袭!”

混乱的呼喊和冲天的火光瞬间打破了清晨的宁静!清军营地大乱,忙于救火和搜捕根本不存在的“大军”,渡河准备工作被迫中断。

虽然王老蔫小队在撤离时与清军巡逻队发生了遭遇战,损失了五人,但成功点燃了大部分渡河船只和物资,极大地迟滞了清军的渡河计划。消息传回西岸,山西各抗清势力士气大振,更加积极地沿河布防,袭扰清军斥候。

巴彦气得暴跳如雷,他无法理解,这股神出鬼没的敌人究竟从何而来。渡河受挫,加之对岸抵抗力量出乎意料的顽强,他不得不暂时放弃了快速突破黄河的企图,转而巩固东岸阵地,与山西明军残部等势力形成了隔河对峙的局面。

流民屯“围魏救赵”的策略,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他们以极小的代价,暂时缓解了来自东面的直接威胁,并将抗清的前线推到了黄河东岸。

然而,这一举动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

首先,流民屯的声望在山西乃至更广的范围内急剧攀升。“林将军”的名号不再仅限于陕北,开始成为北地抗清的一面旗帜。更多零散的抗清力量和人才开始想方设法西渡黄河,前来投奔,其中甚至包括几名懂得操炮的前明军炮手。

其次,大顺政权在西安的决策者们,收到了更为详细和令人不安的报告。流民屯不仅拒绝了实质性的归顺,其影响力竟然已经扩展到了山西,并且有能力远程干预区域战局!这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流民屯”所能做到的事情。那位陕北节度使得到的指令,从最初的“威慑吞并”悄然变成了“密切关注,谨慎接触,必要时可予以一定粮草,示以羁縻”。

历史的联动以另一种方式加深。流民屯开始从被动地接受张溥等士大夫的青睐,转变为主动地成为区域抗清力量的核心,吸引着各方势力的注目与投资。

内部,随着声望的提升和人才的涌入,流民屯的体系也在加速进化。

那几名前明炮手的到来,让顾博士和雷匠人如获至宝。他们结合流民屯现有的铸造能力,开始尝试仿制和改进缴获自清军的小型火炮,并着手建立独立的炮队。

陈璇在格物院的工作也取得了进展,她带着几个学徒,利用水晶石磨制出了简陋但可用的凸透镜和凹透镜,虽然距离制造出实用的望远镜还很遥远,但已经让负责侦察的孙小眼等人看到了希望。

吴秀才和沈文舟则忙着安置和甄别新来的人员,将其中可靠且有才干者吸纳进管理体系或技术团队,流民屯的组织结构变得更加精细和复杂。

林川站在黄河西岸,眺望着对岸依稀可见的清军营垒灯火。他知道,暂时的平静之下,是更加汹涌的暗流。巴彦不会甘心,大顺不会放心,而他们这支力量,已经无法再回到过去那种偏安一隅的状态了。

“通知下去,”他对身后的杨把总和王老蔫说道,“加强黄河沿岸哨探。另外,让吴先生准备一份文书,以‘定北将军’的名义,发往西安,详细陈述我部于黄河沿线阻遏东虏之功,并再次恳请大顺拨发钱粮军械,以固边防。”

他要用这份“报功”的文书,既彰显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也继续麻痹和稳住西安方面。

波澜已起,风帆已张。流民屯这艘船,在亲手搅动起的漩涡中,必须更加谨慎,也更加坚定地向前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