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秋高气爽,流民屯迎来了那位致仕学官陈老夫子一家。陈老夫子年近花甲,面容清癯,带着历经宦海沉浮后的疲惫与一丝勘破世情的淡然。他对林川等人的礼遇表示了感谢,但言谈间更多是“避祸于此,苟全性命”的意味,对于屯中事务,并无过多参与的热情。

然而,他那位侄孙女陈璇,却如同投入古井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陈璇年方二八,身形纤细,面容算不得绝色,但一双眸子清澈明亮,透着与年龄不符的沉静与专注。她并未如寻常闺秀般躲在帷幔之后,而是在安置下来后,便向林川提出,想参观屯中的“格物院”与工匠区。

此举在屯中引起了一些小小的议论。吴秀才、沈文舟等读书人虽觉有些不合礼制,但念及“非常之时”,倒也未曾多言。一些老派人物如王老栓,则私下嘀咕:“女娃家,摆弄那些铁疙瘩、火药桶,成何体统?”

林川却亲自陪同陈璇前往。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个女孩身上,或许蕴含着不同于顾博士理论推演、也不同于雷匠人经验传承的另一种可能。

在格物院,陈璇对顾博士那些改进的测量仪器、演算图纸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她不仅能快速理解顾博士讲解的抛物线原理,甚至能就一些细节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其思维的缜密与跳跃,让顾博士也为之惊讶。

“陈小姐于算学一道,天赋异禀。”顾博士私下对林川赞叹。

而在工匠区,陈璇的表现更是让人侧目。她并不像寻常访客那样远远观看,而是走近炉火,仔细观察韩老枪等人操作。当看到韩老枪凭借手感和经验来称量火药配料时,她微微蹙眉,轻声对陪同的吴秀才道:“吴先生,若能以等臂天平辅以标准砝码,是否可使配比更精,使火铳威力更稳?”

一言点醒梦中人!顾博士猛一拍手:“妙啊!此前只虑及混合均匀,却未思量称量之准!此乃基础之基础!”

韩老枪起初对这黄毛丫头的“指手画脚”有些不以为然,但当他按照陈璇的建议,找来匠人勉强打造出一套粗糙但可用的天平和一组标准铁砝码后,反复试验对比,发现新方法配出的火药,燃烧确实更加稳定,威力波动范围大大缩小!

事实胜于雄辩。韩老枪看向陈璇的目光,从怀疑变成了惊异,最后化为信服。他这个跟火药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匠人,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认识到“度量”的重要性。

陈璇并未停留于此。她开始协助顾博士,将流民屯目前掌握的各类技术,从农具改良到火铳铸造,从火药配制到投石机设计,分门别类,试图建立一套更系统、更规范的记录和传授体系。她用简洁清晰的图文,标注出关键步骤、所需材料、可能的风险以及改进方向。

“格物之学,需承前启后,方能继往开来。”陈璇对林川解释她正在编纂的《流民屯工技辑要》,“若只靠师徒口耳相传,或天才灵光一现,技艺易失,亦难普及。”

她的到来,如同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催化剂,加速了流民屯技术力量从“经验型”向“经验与理论结合型”的转变。许多原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诀窍,被清晰地记录和分析,使得技术的传承和扩散成为了可能。

然而,新血的注入也并非全然和谐。陈璇的一些想法过于理想化,脱离了当前物资匮乏的现实。她曾提出用一种更复杂的合金来铸造铳管,却被雷匠人直接告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她也曾试图推广一套更“科学”的农事轮作制度,却被王老栓以“老祖宗的法子用了多少年”为由婉拒。

林川耐心地在其中调和,鼓励尝试,但也强调脚踏实地。他明白,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而陈璇的价值,正在于她带来的这种“鲶鱼效应”,搅动了略显沉滞的技术思维。

就在流民屯内部因为新血的加入而悄然变革时,孙小眼和陆夜不收几乎同时带回了更确切、也更令人不安的消息。

巴彦不仅得到了人员和物资的补充,其军中,似乎还出现了擅长工程营造的汉人匠师,并且,他们正在大规模伐木,打造一种……似乎是用于跨越壕沟的器械。

“他在学习,也在改变战术。”杨把总面色凝重,“下一次,他不会再硬撞我们的墙了。”

山雨欲来风满楼。流民屯在收获成果、吸纳新血的同时,也必须直面一个更狡猾、准备更充分的敌人。内部的成长,必须跟上外部威胁升级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