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各大电影节之间的竞争很激烈。

争作品、争名导、争赞助、争曝光...

马可穆勒明年正式接手威尼斯电影节,任期四年,他要给自己的电影节主席生涯开个好头。

“元青,我能这么喊你吗?”

“可以,你是我长辈,喊我名字也是一种爱护。”

对马可这种中国通来说,他真的对华国人心理深有研究。

“华国电影与威尼斯电影节的不解之缘还源自上个世纪。

本世纪以来,只有田壮壮导演被我邀请去威尼斯,拿下逆流单元的奖项。

深厚的文化交流,不应该在你们这一代导演面前断绝。

所以,为了这份跨越国别的深刻友谊。

元青,你应该去威尼斯。

世界人民大团结嘛!”

接着,马可把头靠近李元青,示意他要说点“悄悄话”。

“Leslie是戛纳重点关注的对象,你和他同台竞技,天然不占优势。

来威尼斯,这里的文化口味不一样。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一句话,意大利人就是欧洲般中国人。

反正以我多年的经验来看,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我能在华国大受欢迎,你的作品也能在意大利找到知音。

来这儿不亏的!”

暗示了吗?

好像什么也没说。

没暗示吗?

可他确实套了近乎。

李元青得承认,自己被眼前的小老头给拿捏了。

笑着点了点头。

“行,等我把成片做好,第一时间投递给威尼斯,倘若有幸能入选片组的眼,我愿意带着剧组与你相会在威尼斯!”

“哈哈哈哈!

求之不得!”

马可穆勒这次探班剧组并不是一个人,他还把妻子杜阿梅一块带了过来。

这名字一听,也是一个中国通。

更有趣的是,谢晋告诉李元青一个秘密。

“小杜这名字还是我当年给起的。”

杜阿梅笑着承认道。

“是这样的,老马当年之所以喜欢上华国电影,就是因为谢老的《红色娘子军》,可以说谢老是我丈夫老马的恩师,后来我嫁给老马,他请谢老为我取名,也因此,谢老还算我娘家人嘞!”

两个外国人,在《健听女孩》剧组里非常自在,他们能说中国话,能理解中国文化,还差不多有了“中国亲人”,这里说是他们半个家也不为过。

在探班过程中,马可两夫妻认真观摩了李元青的拍摄过程。

他们发现,李元青这种非北电或者非第五代导演教导出来的年轻人,从思想内涵到技术手法都有别于华国传统电影人。

他更注重将故事讲清楚,而非含蓄内敛,也不在意如何留白。

或者说,他就要通过故事把想讲的东西讲完,不会去考虑是否要用镜头语言将更深层次的内容补全。

马可回忆起当年侯孝贤拿金狮的情景。

“当时很多媒体人以为侯孝贤夺得金狮是我的功劳,甚至质疑是我在搞暗箱操作。

但其实当年全是评委谢老的手笔。

其他国家的评委理解不了湾湾历史上‘白色恐怖’时期的社会背景,他们只能看出这部电影的手法很高妙,但还是需要有一个中国来的老前辈、电影界的权威人士告诉他们其间的政治含义。

元青,你的电影好像不需要有什么人专门来讲解,我看着你已经拍摄的素材,便能感受到其中想要传递出来的感情。”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隐晦表达深刻政治内容需要一个准确的讲解员或者参照系。

如果当年侯孝贤带着《悲情城市》去威尼斯时,不是谢晋当评委,鬼知道他在拍什么?

靠着特殊拍摄技巧,顶多拿个最佳导演。

有了讲解员才让其中的隔阂消除。

所以,复杂内核的电影想要直抵人心,必须依赖观众的思考。

而李元青的电影则不用。

即便只是看着剧本,杜阿梅都能深受感动。

马可只感觉,眼前少年恐怕要给华国电影市场带来一副新的面貌。

去繁就简,专注故事,直击心灵。

他和小钢炮的风格也不同,他的故事不需要拼凑,就是一个整体。

李元青点了点头,算是认可了马可的分析。

“马可,谢老,你们都是自己人。

我可以跟你们聊聊华国电影市场的未来。

首先,它会变大!

一直大到媲美整个北美。

《英雄》这种规模投资的电影,将来不需要依托海外市场便能实现回本乃至大赚。

其次,它会变得包容。

世界各国的电影,都能在华国找到共鸣观众。

这就逼迫我们的导演,在坚持华国自身文化特性的同时,要找到能够贯通全世界观众的情感元素或者模式。

之前那般慢工出细活的状态必须要变。

因为外国人不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他听不懂暗语,更不能及时捕捉到华语导演想要传递的细节。

因此,简单且完整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发展方向。”

马可穆勒听完,不由想起当年在欧洲,不少年轻人手里举着红宝书的岁月。

其中的文字,简单却又充满哲理甚至直指社会运转本质!

那些年轻人不需要了解中国文化,但却感同身受革命情感。

这么多年过去,自己竟然在一个年轻人身上看见了一点熟悉的影子。

他竖着大拇指对谢晋说道。

“谢老。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呐!”

谢晋苦笑摇头。

“反正我是看不懂未来的发展。

以后肯定会是这些年轻人的天下。”

当天晚上,张昭按照李元青的要求,在酒店给马可两口子摆了一场简单的接风宴。

谢晋非要从家里拿出“女儿红”。

“我每次招待老马就这个,其实就是陈酿黄酒,他喝的可欢喜了。”

马可回忆道。

“当年就是谢老教我的,喝女儿红必须要配醉虾,我第一次吃的时候不习惯,能感受到活虾在喉咙里蹦跳,那滋味,别提多酸爽了!”

李元青酒量不大,到最后完全是张昭在和两个老头聊天,他本人宁愿和杜阿梅女士交流对华国文化的理解。

杜阿梅女士答应李元青,等《健听女孩》拍完,她能亲自来给电影做翻译。

中文、意文、法文、英语...

她都精通,绝对能做到信雅达!

临走前,马可穆勒夸赞李元青请谢晋导演担任监制这一举动。

“有你的商业片影响力,还有谢老在文艺领域的盛名,这部电影即便还没拍完,我也能向你保证,明年必定入围。

剩下的,就看你的本事和运气了。”

“辛苦了,还劳你专门跑一趟。”

“诶,不辛苦,都是为了艺术,我不觉疲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