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清晨的阳光被云层过滤,显得格外黯淡。

李知远和苏雨棠站在冶炼棚下,目光聚焦在竖炉上。

经过一夜冷却,炉体摸上去已经没有了昨天的温热,只剩下淡淡的余温。

昨天投入烧制风嘴风管的炭火早已彻底熄灭。

“先把昨天烧制的风嘴和风管取出来。”李知远沉声道,拿起了一根末端带有倒钩的长木棍。

这木棍的最下方还有一个倒钩,这是用来勾住风嘴的工具。

苏雨棠默契地将几根粗木桩搬到竖炉旁垫脚。

李知远站了上去,深吸一口气,透过竖炉顶部的加料口,小心翼翼地将木棍探入昏暗的炉膛。

他用倒钩轻轻拨动,勾住已经硬化定型的风嘴边缘,稳稳地将其提了出来。

风嘴通体呈现出烧制后的暗红色,表面光滑坚硬。

接着是那根更粗的连接风管,也被如法炮制取出。

两件黏土构件都完好无损,形状规整。

“嘿,没坏!”苏雨棠接过还带着余温的风嘴和风管,松了口气,脸上露出欣喜。

这意味着他们自制鼓风系统的最后两个关键部件顺利完成,现在真的是万事俱备了。

李知远跳下木桩,仔细检查了风嘴和风管,确定没有裂痕之后,也不由的露出了一抹笑容:“来,把它们装好。”

两人合力,先将连接风管的一端牢牢卡进竖炉预留的进风口,用湿泥仔细糊住缝隙密封。

风管的另一端则与风嘴的细端相接,同样用湿泥密封严实。

最后,风嘴的粗端被小心地接入鼓风机预留的出风口,再次密封。

一套完整的鼓风系统就此安装完毕。

弄好了鼓风机,李知远又从出料口将竖炉内部的灰烬小心的掏了出来。

做完这一切,李志远带着一丝期待沉声道:“开始吧。”

他走到旁边堆放材料的区域,那里整齐码放着优质的硬木木炭、敲碎筛选好的赤铁矿块,以及特意预留的两筐生石灰粉。

“好!”苏雨棠用力点头,从身旁的藤筐中取出了一些枯草和松针递给李知远。

李知远接过这些引燃物,从竖炉上方塞了进去,等到足够多之后,才让苏雨棠回到厨房凿孔里用陶碗取了一些火炭过来。

把火炭也倒进去之后,李知远轻声道:“鼓风,雨棠。”

苏雨棠立刻开始缓慢稳定地摇动摇把。

低沉的“呜呜”声在冶炼棚内响起,一股持续的气流立刻从风嘴喷出,涌入竖炉底部的进风口。

“呼。”

炉膛内,被气流激荡,枯草和松针瞬间被加入的炭火引燃,腾起明亮的火焰。

李知远看准时机,迅速投入几块劈好的小木柴。

火焰在风力的助燃下熊熊燃烧,发出欢快的噼啪声,整个竖炉内部被照得通亮,炉壁温度开始快速上升。

木柴燃烧稳定,竖炉预热的差不多了,李知远开始正式添加原料。

他严格按照之前计划好的顺序和比例操作。

先填入一层木炭,接着均匀撒上一层敲碎的赤铁矿块,最后再覆盖上一层薄薄的生石灰粉。

此一层木炭、一层矿石、一层石灰,循环往复地向上铺叠。

等到这些物料再李知远的环境感知中,填满了竖炉的三分之一之后,他才停了下来。

苏雨棠则是全神贯注地控制着鼓风的速度。

初期需要稳定而持续的风量,让炉温能够稳步提升。

她摇动摇把的节奏均匀,手臂的肌肉绷紧,额角很快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储备粮安静地趴在棚子边缘,好奇的看着忙碌的两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竖炉内燃烧得越来越旺。

炽热的火焰透过顶部的加料口喷涌而出,映照着李知远被烟熏和热浪蒸腾得发红的脸庞,汗水顺着下颌滴落。

炉内温度急剧升高,矿石在高温下开始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空气中弥漫着木炭燃烧的味道、矿石被加热的独特气息以及生石灰的微弱碱味。

两人交替鼓风,李知远也不时的用环境感知来探测竖炉内部的变化。

等到木炭燃烧的差不多了,他就会再次添加新的木炭、矿石以及石灰粉。

两人忙碌的同时,在他们的直播间中,弹幕也是刷个不停。

“这样真的能冶炼出钢铁来吗?”

“说明一下哈,这样只能冶炼出铁,钢是不用想的!”

“哈哈,没错,远哥也说最多只能是得到海绵铁。”

“之前特意去查了一下,什么叫做海绵铁,这才知道原来咱们的老祖宗最开始也是这么冶炼铁器的。”

“这种最原始的方法可行是可行,只是对原材料,尤其是燃料的消耗太多了。”

“这样持续高温,燃料消耗太大了,他们准备的木炭够不够啊?”

“应该足够了,前前后后他们烧了三窑呢,尽管用去了一些,剩下的感觉也足够了。”

“太紧张了!感觉比我当初参加面试的时候还紧张!”

“海绵铁!海绵铁!一定要成功啊!”

“之前也有几组挑战者尝试过炼铁,只不过都失败了,都只是得到了一顿残渣而已。希望远哥他们能够成功!”

“最搞笑的是阿三国的那个小队,竟然直接用木柴煅烧。”

“然后呢?”

“啥然后?当然是没有然后了。”

“。。。。。。”

此刻,地球上无数的观众们,有很多人都来到了两人的直播间中。

华国挑战者主基地中,巨大的投影墙上,清晰地分割着多个画面。

最核心、占据最大区域的,正是来自李知远他们直播间的实时影像。

大厅内灯火通明,却异常安静。

没有日常的嘈杂交流,只有仪器运行的轻微嗡鸣和屏幕发出的光线映照着一张张紧张而专注的脸庞。

几乎所有轮休的科研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甚至部分高层管理者都自发地聚集到了这里,屏息凝神地盯着屏幕。

“他们会成功的吧?”

“应该会,他们分层添加木炭、矿石和生石灰…这个过程很合理。生石灰作为助熔剂,帮助去除脉石杂质形成炉渣,理论上可行。关键就看炉温能不能持续达到还原温度。”

“最大的变数还是炉温监控和炉内反应状态。他们没有任何现代传感器,全靠经验,呃,据我所知,这两个人似乎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