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被误认仙人,老朱求我改国运 > 第52章 笼罩大明江山的阴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2章 笼罩大明江山的阴影

明朝开国,为了鼓励读书人当官,对于官绅有着相当丰厚的赋税减免优待政策。

只要有了功名,就能完全免除徭役,并在一定程度上免除田赋。

至于后来分封的王爷,那更是完全免税。

这也是各个王朝的老传统了。

士大夫、读书人、各级官吏、王爵,他们享受着朝廷的优待,可以占据着大量的土地,却不用交一文钱的税,不用服一天役。

大量自耕农,会主动把自己的田产挂靠在官绅名下,

虽然要交田租,但只要田租比赋税少,那对农民而言,就能多积攒一些钱,多吃几顿饱饭。

遇到了收成不好的年景,没有积蓄的自耕农,更是只能把自家的田产贱卖给官绅。

这些土地对朝廷而言,几乎收不上税,只会让占据土地的官绅越来越肥。

这就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的血肉越来越少,而只消耗营养却不做出贡献的肿瘤却在疯狂扩张。

结果是什么?

无数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户、流民,国家的税基不断萎缩,而官绅阶层却越来越富,手中的土地越来越多。

长此以往,国库空虚,流民四起,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越来越弱。

最终,只需要一个天灾,或者一场外患,这个庞大的帝国就会轰然倒塌。

历史上的王朝末年,几乎都是这个剧本。

就算大力收取商税,能让国库暂时充盈,也不过是治标不治本。

因为只要官绅免税这个口子不堵上,土地兼并的洪流就永远不会停止,大明这艘船,迟早要被这个窟窿给弄沉。

那解决办法呢?

李去疾当然知道。

后世的雍正皇帝已经给出了答案——官绅一体当差纳粮,摊丁入亩,摊役入亩,火耗归公!

不管你是谁,是皇亲国戚还是告老还乡的宰相,只要你名下有地,就得一体纳税!

将复杂的人头税还有徭役,全部摊派到土地里,谁的地多,谁交的税就多。

这虽然不算是真正的治本之策,但抑制土地兼并的效果已经足够了。

清朝之所以能续命那么久,甚至搞出所谓的“康乾盛世”,雍正的这套组合拳功不可没。

然而……

李去疾的指尖微微发凉。

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其他能人异士注意到这件事。

也有很多有识之士试图进行改革。

比如张居正的“一条鞭法”。

可惜他们最后都失败了,

就算是雍正皇帝,在他死后,新登基的乾隆,为了收买人心,“官绅一体当差纳粮”被直接废除,保留下来“摊丁入亩”也进行了整改,将大部分压力重新转嫁到老百姓身上。

这些改革对国家对老百姓是天大的好事,但对某一个阶层来说,却不亚于刨他们的祖坟,在他们身上一刀一刀地割肉。

这个阶层,就是整个封建王朝的读书人,整个官僚体系!

看看雍正的下场就知道了。

他励精图治,呕心沥血,为大清续了命,为乾隆打下了富裕的家底。

结果呢?

后世提起“康乾盛世”,人人都知道康熙和乾隆,雍正的名字却常常被刻意隐去,甚至背上了某些骂名。

就比如野史就说雍正把“传位十四皇子”改成“传位于四皇子”才登上皇位。

这事情在他前世网上冲浪的时候,还经常看到有人拿出来讨论。

李去疾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时候港台动作电影里,雍正基本都是作为大反派登场。

甚至,还搞出了“血滴子”这种诡异恐怖的暗杀武器,暗杀大臣巩固自己的统治。

李去疾长大自己去查了史料后,才知道这些东西都是扯淡!

甚至雍正在历史众多皇帝中,对老百姓属于比较仁慈的那种类型。

有人造他的谣言,他作为皇帝第一反应不是把那人杀了,而是写出一本《大义觉迷录 》,

把事情前因后果写出来,告诉所有人这才是真相。

为什么雍正会遭遇这么多莫须有的骂名?

还不是因为他大力推行“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和“摊丁入亩”,得罪了整个官绅阶级。

这帮手握笔杆子的读书人,明着斗不过你,就在史书上,在民间话本里,拼了命地抹黑你,让你遗臭万年。

眼前老二的父母,明显不是普通人,肯定在朝中有些门路,甚至地位非常高。

可自己要是把这“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的惊天之言告诉他们,他们再一时头脑发热,给捅了出去……

李去疾不敢想象那后果。

就算当今陛下雄才大略,真的动了这份心思,现在也不是最好的时机。

而这个建议一旦传开,不管陛下采不采纳,马大叔夫妻二人,立刻就会成为整个大明官绅阶级的公敌!

到那时,无数的明枪暗箭,无数的构陷污蔑,会像潮水一样将他们吞没。

甚至,还会顺藤摸瓜,连累到提出这个建议的自己。

这个险,冒不得。

朱元璋看着李去疾油盐不进的样子,胸中的火气反复翻腾,却又无处发泄。

他能感觉到,李去疾不是在故弄玄虚,而是真的觉得这件事有天大的干系。

可越是这样,他心里就越是像被猫爪子挠一样,痒得难受,急得冒火。

“爹,大哥不想说的话,大哥是不会说的。”

一直沉默的朱标,轻轻开了口。

他摇了摇头,脸上带着一丝苦笑,对朱元璋劝道:

“爹,别着急。大哥说是为我们好,就一定有他的道理。”

“等将来大哥愿意说的时候,他自然会告诉我们。”

朱标非常了解李去疾。

他既然表面说出口会害了他们,那这个秘密的分量,恐怕远超他们的想象。

听到朱标的话,朱元璋胸中翻腾的火气,终究还是被理智压了下去。

他长长地吐出一口浊气,那口气又长又重,仿佛要将满腔的憋闷与烦躁都吐出去。

可他失败了。

他靠在椅背上,只觉得一阵阵的头疼。

怎么会这样?

本以为今天得了金点子,能解决了国库空虚的燃眉之急,是大喜事一桩。

怎么到头来,一个问题解决了,反而引出了一个更大、更吓人的问题?

“一世之忧……”

朱元璋咀嚼着这四个字,只觉得嘴里发苦,心头发沉。

他看着窗外明媚的阳光,却感觉不到一丝暖意,反而像是看到了一片巨大而沉重的阴影,正缓缓地,却又不可阻挡地,朝着他的大明江山笼罩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