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忆居的晨雾被第一缕阳光驱散时,庭院里已热闹起来。
柳若璃正指挥着众人将来自全国各地的“乡村好物”往长木桌上摆放:
苏南的草莓礼盒码得整整齐齐,盒盖印着带露珠的草莓图案和“苏南果蔬”的烫金logo;
豫西的苹果箱堆叠成小山,每个箱子侧面都贴着“豫西脆果”的红色标签,标签上印着果园的航拍图;
陇东的小米袋用粗布缝制,袋口绣着“高原杂粮”四个青绿色的字,针脚里还沾着些许黄土;
旁边的竹编台灯灯罩上绕着细竹丝,透出暖黄的光;
侗族刺绣披肩上的靛蓝图腾在阳光下泛着光泽,连丝线的纹路都清晰可见。
叶尘走过去,拿起一个红富士苹果,用衣角擦了擦表皮,递给身旁的李明亮:
“尝尝,这是桃园村今年挂果的第一批苹果,据说是按你当初总结的‘疏花三步法’种的,比你们红石村头一年的果子甜。”
李明亮接过苹果,咬下一大口,甜美的汁水瞬间在舌尖散开,他眯起眼睛笑了:
“确实甜!当初我在果园里蹲了半个月才摸透疏花的时机,
现在这技术能让这么多村受益,值了!”
王小龙正捧着手机翻看侗寨村的直播后台,手指在屏幕上划动着,突然兴奋地喊起来:
“你们看!侗寨村今天的刺绣直播卖了586件,比我们苗寨村刚开始直播时的销量翻了三倍!
杨晓燕说,现在直播间里还有不少回头客,专门等着上新样式。”
他把手机递给吴莲,屏幕上,杨晓燕穿着侗族服饰,正拿着一件绣着鼓楼图案的披肩讲解:
“家人们看这个细节,每一针都是我们村里的阿姨手工绣的,鼓楼是我们侗族的象征,把它绣在披肩上,既好看又有意义……”
柳若璃将一卷巨大的“全国乡村就业振兴成效图谱”铺在石桌上,
图谱用蚕丝织成,边缘缀着细小的珍珠,阳光下,图谱上的金色线条熠熠生辉。
“大家来看,这是最新的成效图。”
她用手指着图谱上的三大片区,“东部片区形成了‘果蔬种植+手工编织’的产业带,覆盖了苏、浙、沪周边的600多个村庄;
中部片区是‘多元农业+乡村旅游’产业带,豫、皖、鄂的800多个村庄都加入了;
西部片区则是‘基础保障+民族特色’产业带,陇、黔、滇的700多个村庄通过补短板、挖特色实现了增收。”
图谱上的每个村庄符号旁,都闪烁着淡蓝色的光点,光点旁标注着“增收35%”
“返乡青年62人”“产业规模扩大2倍”等数据。
“这些光点是村庄的活力指数,现在全国2100多个推广村的活力指数都达到了‘旺盛’级别,
这意味着乡村青壮年留乡率提升了42%,产业营收较去年同期平均增长了58%。”
柳若璃的声音里满是欣慰,“从去年春天试点,到今年夏天全域覆盖,
我们用了一年零三个月,终于实现了‘乡村青壮年留乡有业、增收有望’的目标。
但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要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成果,绝不能让产业反弹,让乡村振兴的根基扎得更稳。”
一、建强“三级保障网”:让产业运营“稳如磐石”
“要防止产业反弹,首先得解决‘谁来管、怎么管、出问题怎么办’这三个核心问题。”
柳若雪拿着一份厚厚的《乡村产业长效运营实施方案》,在长桌主位坐下,
“经过半年的摸索,我们在全国推广区域建立了‘县级乡业服务中心—乡镇产业互助站—村级合作社联络点’的三级保障网,
从技术、市场、资金三个维度为产业兜底。”
1. 县级乡业服务中心:专业力量“驻点护航”
在苏南县的“乡业服务中心”,门口的电子屏上滚动着当天的工作安排:
“上午9:00 李家庄草莓大棚病虫害巡查;
下午2:00 竹溪村竹编产品设计对接会;
下午4:30 全县合作社销售数据汇总分析”。
技术专员赵磊正背着一个黑色的背包,里面装着“智能种植监测仪”
“病虫害快速检测卡”等工具,准备出发去李家庄。
“最近气温连续超过30c,草莓容易得白粉病,必须每天巡查。”
赵磊一边检查工具,一边对身边的助手说,“上次去吴家村,发现几株草莓叶子上有白色霉层,幸好及时处理了,不然可能会传染整片大棚。”
半小时后,赵磊抵达李家庄的草莓大棚,他蹲下身,用镊子取下一片带斑点的叶子,
放在检测卡上,几分钟后,检测卡显示“轻度白粉病风险”。
“明亮,最近要注意大棚通风,每天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之间,把棚膜掀开30厘米,让空气流通。”
赵磊对着正在摘草莓的李明亮喊道,“我这里有生物农药,按1:500的比例兑水喷洒,
连续喷三天就能控制住,对草莓没有污染,不影响销售。”
李明亮放下手里的篮子,快步走过来:
“太感谢了!昨天我就觉得叶子不对劲,正想给你打电话呢。
有你们在,我们种草莓心里踏实多了。”
在服务中心的市场部,市场专员王芳的电脑屏幕上显示着全县23个果蔬合作社的库存和销售数据。
“李家庄这周成熟草莓5000斤,已经对接了苏州的三家商超,明天早上8点货车会到村口;
张庄村的小番茄还有3000斤库存,我联系了上海的社区团购平台,下午就能出单。”
王芳一边敲击键盘,一边说,“我们还建立了‘产品溯源系统’,每个合作社的产品都有专属二维码,
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种植、采摘、检测、运输的全过程,现在‘苏南果蔬’的复购率已经达到了65%。”
这样的“乡业服务中心”,每个推广县都有一个,
中心工作人员由农业技术专家、市场运营人才、电商从业者组成,
其中30%是从试点村成长起来的“土专家”,比如豫西县服务中心的技术专员就是张强,
他现在负责指导周边15个村庄的果树种植;
皖中县服务中心的市场专员是陈婷婷,她牵头策划的“皖中茶文化节”,让茶岭村的茶叶销量翻了两番。
2. 乡镇产业互助站:资源共享“抱团取暖”
在浙北县的递铺镇,“产业互助站”的院子里停着两辆满载竹编原料的货车,站长周明辉正拿着单子核对数量:
“这是青山村合作社订的500根毛竹,这是绿水村要的200斤竹篾,都是从安吉统一采购的,比他们自己去买便宜15%。”
周明辉介绍,互助站的核心功能是“资源集中调配”,包括原料采购、设备共享、技术互助三个方面。
“之前每个村的合作社都自己买原料,量小价高,还容易买到劣质货。
现在我们12个竹编合作社联合起来,统一从原料产地采购,不仅价格低,质量还有保障。”
他指着院子角落里的几台大型竹编机器,
“这些机器是互助站统一购买的,每个合作社可以轮流使用,不用每个村都花十几万买设备,大大降低了成本。”
在豫西县的蔡店镇,互助站正在组织“果树修剪技术比武”,来自周边8个村庄的“技术能手”齐聚一堂,现场比拼修剪技巧。
“之前村里的老人们都是凭经验修剪,有的剪得太狠,有的剪得太轻,影响果子产量。”
互助站站长张大山说,“现在我们每月组织一次技术比武,让大家互相学习,
还邀请农业大学的专家当评委,指出问题,这样大家的技术进步很快。”
比赛现场,桃园村的村民王强正在修剪一棵苹果树,他的动作熟练,剪口平整,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我之前在城里打工,去年回来种苹果,刚开始啥也不会,多亏了互助站的培训和比武,
现在我的修剪技术在村里能排前三。”王强笑着说,
“今年我家的苹果树挂果比去年多了20%,而且果子个大味甜,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3. 村级合作社联络点:问题响应“快速直达”
在陇东县的黄土村,合作社联络点就设在村支书马建国的家里,
墙上挂着“合作社运营台账”“村民意见簿”“技术指导时间表”。
马建国正坐在桌前,翻看村民们的意见:
“李大叔说他家的谷子长得有点矮,想让技术人员来看一下;
王大姐问今年的糜子收购价能不能再提高一点……”
“联络点就是合作社和村民之间的‘桥梁’,
也是和上级服务中心、互助站的‘纽带’。”马建国说,
“村民有问题可以随时来反映,我每天下午5点汇总,
晚上8点前通过‘乡业推广令’把问题反馈给县服务中心,一般第二天就能得到回复。”
前几天,村民李大叔发现自家的谷子叶片发黄,长势比别人家的矮,赶紧来联络点反映。
马建国当天就把情况反馈给了县服务中心,
第二天一早,技术专员就来到了李大叔的地里,经过检测,发现是土壤缺氮导致的。
“技术专员给我推荐了有机肥,还教我怎么施肥,现在谷子已经开始长个子了。”
李大叔笑着说,“有联络点在,我们遇到问题不用跑远路,很快就能解决。”
除了问题响应,联络点还负责合作社的日常运营管理,比如记录社员的劳动情况、核算分红、组织社员开会等。
“每个月的1号,我们都会在联络点开社员大会,
公布上个月的销售情况和分红方案,账目公开透明,大家都放心。”
马建国说,“现在合作社的社员越来越多,从刚开始的15户发展到了现在的58户,大家都愿意跟着合作社干。”
二、培育“乡土人才库”:让手艺技能“代代相传”
“产业要持久,人才是根本。如果没有年轻人接手,再好的产业也会慢慢衰落。”
叶婉清拿着一份《乡村人才培育三年计划》,走到图谱前,
“我们通过‘学校培育+师徒传承+项目实践’的模式,在全国推广区域建立了‘乡土人才库’,
目前已经培育各类人才1.2万名,其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达到了72%。”
1. 乡村手艺学校:传统技艺“焕新颜”
在浙北县的“乡村竹编手艺学校”,一栋白墙黛瓦的小楼里,传来了竹篾碰撞的清脆声响。
教室里,72岁的周福海正坐在讲台前,手里拿着一根毛竹,演示如何破篾:
“破篾要先找对竹节的方向,用刀轻轻划开一个小口,然后顺着纹路慢慢分开,力道要均匀,不然竹篾会断……”
他的身后,20多个年轻人正跟着他的动作,小心翼翼地破篾,虽然动作有些生疏,但眼神里满是专注。
这所学校是由周明辉牵头创办的,学校的师资既有像周福海这样的老艺人,也有从设计学院聘请的年轻设计师。
“我们学校不仅教传统竹编技艺,还教现代设计理念和电商运营知识,让学生既能掌握手艺,又能把产品卖出去。”
周明辉说,“之前很多年轻人觉得竹编是‘老古董’,赚不了钱,不愿意学。
现在我们通过设计创新,把竹编做成台灯、背包、装饰品等,产品深受年轻人喜欢,
销路越来越好,想学竹编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了。”
22岁的林晓雨是学校的第一批学员,她之前在杭州的一家服装厂打工,听说家乡办了竹编手艺学校,特意回来报名。
“刚开始学的时候觉得很难,竹篾又硬又滑,经常把手划破。
但看到周大爷编的竹编产品那么好看,又能赚钱,就坚持了下来。”
林晓雨拿着自己编的第一个竹编台灯,脸上满是自豪,
“这个台灯已经被一家文创店预订了,卖了280块钱,这是我靠自己的手艺赚的第一笔钱!”
现在,林晓雨已经毕业,留在了学校当助教,
还和几个同学一起创办了“竹语”竹编工作室,专门设计和销售个性化竹编产品。
“我们的工作室每月能卖出300多件产品,收入超过5万元。”
林晓雨说,“接下来,我们想把竹编和当地的旅游结合起来,
在景区开一家体验店,让游客自己动手编竹编,感受竹编的魅力。”
在黔东南县的“侗族刺绣手艺学校”,情况也同样火热。
学校里,侗族老艺人王秀英正带着一群妇女和年轻人学习刺绣。
“刺绣要注意针脚的密度,每厘米要绣8到10针,这样绣出来的图案才饱满。”
王秀英一边说,一边手把手地教一个年轻姑娘刺绣,
“你看,这个针脚要向上挑一点,这样颜色过渡才自然。”
23岁的杨晓燕是这所学校的负责人,她之前在贵阳的一家广告公司工作,
去年听说村里要办刺绣手艺学校,毅然辞职回村。
“我们侗族刺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之前因为样式陈旧、销路窄,
年轻人都不愿意学,手艺面临失传的危险。”杨晓燕说,
“现在我们和民族大学的设计专业合作,让学生来村里实习,帮助我们设计新样式,还通过直播带货把绣品卖向全国,
现在刺绣不仅能赚钱,还成了年轻人眼中的‘潮流手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来学了。”
学校开办一年多来,已经培养了200多名刺绣人才,
其中150多人留在了村里的合作社,50多人自己开了工作室。
“我们的绣品现在供不应求,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春天。”
杨晓燕笑着说,“接下来,我们想把刺绣和教育结合起来,
在村里的小学开设刺绣课,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刺绣,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
2. 师徒传承计划:“土专家”带“新徒弟”
在豫西县的红石村,张强正带着几个年轻人在苹果园里巡查,
他手里拿着一个笔记本,上面记满了苹果的生长情况:
“这棵树的果子有点密,下周要进行第二次疏果,每个枝条只留2到3个果;
那棵树的叶子有点发黄,可能是缺钾,要及时施肥……”
这些年轻人是张强的“徒弟”,他们都是周边村庄的村民,想学习苹果种植技术。
“我之前种苹果失败过,走了很多弯路,积累了一些经验,
现在把这些经验传给他们,能让他们少走很多弯路。”
张强说,“我们的师徒传承不是简单的‘师傅教、徒弟学’,而是‘手把手教、跟着做’,
徒弟们要跟着我在果园里蹲点,从育苗、种植、修剪到采摘、销售,
每个环节都要亲自参与,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技术。”
25岁的王浩是张强的大徒弟,他之前在郑州的一家工地打工,
去年回来跟着张强学种苹果。
“刚开始的时候,我什么都不懂,连苹果树的品种都分不清。
张强哥耐心地教我,从怎么选苗、怎么挖坑、怎么浇水,到怎么修剪、怎么疏花、怎么防病虫害,每个环节都教得很仔细。”
王浩说,“现在我已经能独立管理5亩苹果园了,今年我的苹果园挂果了,预计能收入3万多块钱。”
现在,张强已经收了8个徒弟,其中6个已经能独立管理果园,2个正在学习中。
“我的目标是培养更多的苹果种植人才,让周边的村庄都能种出优质苹果,
形成产业带,让大家都能赚钱。”张强说,
“接下来,我想和豫西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一个苹果种植实训基地,让更多的人来学习苹果种植技术。”
在皖中县的茶岭村,陈婷婷也在带着几个年轻人学习茶叶种植和加工技术。
“茶叶种植要注意土壤的酸碱度、光照和水分,加工要注意杀青的温度和时间、揉捻的力度……”
陈婷婷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年轻人学得认真,时不时提问。
“我之前在城里的茶叶公司工作,积累了一些茶叶种植和加工的经验,现在把这些经验传给他们,
希望能帮助他们把茶叶种得更好、加工得更精,卖出更好的价钱。”
陈婷婷说,“我们的师徒传承还包括市场运营知识,我会教他们怎么对接客户、怎么谈判、怎么维护客户关系,
让他们不仅能种好茶、加工好茶,还能卖好茶。”
3. 项目实践基地:实战中“练真功”
在苏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乡村振兴实践基地”,
一群学生正在李家庄的草莓大棚里忙碌着,他们有的在测量草莓的甜度,
有的在记录草莓的生长情况,有的在帮农户采摘草莓。
“我们不仅在学校里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到实践基地进行实战锻炼,这样才能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中。”
学生王强说,“我之前在学校里学过草莓种植技术,但到了大棚里才发现,实际情况比书本上复杂得多,
比如病虫害的防治,书本上只讲了方法, 实际操作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调整。”
这个实践基地是学校和苏南县“乡业服务中心”合作建立的,基地里有草莓大棚、蔬菜大棚、果园等,
学生们可以在这里进行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的实践。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乡村振兴人才,
让他们毕业后能快速适应乡村的工作环境,为乡村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基地负责人说,“现在我们已经有100多名学生在基地实践,
其中50多名学生已经和当地的合作社签订了就业协议,毕业后将直接到合作社工作。”
在陇东职业技术学院的“乡村电商实践基地”,
学生们正在帮黄土村的合作社直播带货。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我们陇东的小米,颗粒饱满,煮出来的小米粥香甜可口,营养丰富……”
学生李娜拿着一袋小米,在镜头前热情地讲解着,她的身后,几个学生正在打包订单。
“我们通过直播带货,已经帮黄土村的合作社卖出了5000多斤小米,收入超过4万元。”
李娜说,“直播带货不仅能帮助农户卖出产品,还能锻炼我们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为我们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三、打造“青年归巢地”:让留乡生活“有滋有味”
“要让年轻人真正留在乡村,不仅要让他们能赚钱,
还要让他们在乡村生活得有归属感、幸福感、安全感。”
苏晴拿着一份《乡村青年服务提升计划》,温柔地说,
“我们通过改善乡村基础设施、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完善乡村公共服务等措施,
打造‘青年归巢地’,让年轻人在乡村也能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生活品质。”
1. 建设“青年之家”:休闲娱乐“有去处”
在李家庄的“青年之家”,一栋两层小楼里热闹非凡。
一楼的图书角里,几个年轻人正坐在沙发上看书,书架上摆满了农业技术、文学、历史等方面的书籍;
健身房里,有人在跑步、有人在举哑铃、有人在打乒乓球;
放映厅里,一群年轻人正围在一起看电影,时不时发出阵阵笑声。
“之前村里没有年轻人,我回来后觉得很无聊,每天除了在合作社干活,就是在家玩手机。”
李家庄的青年王亮说,“现在有了‘青年之家’,我们可以在这里看书、健身、看电影,
还可以和朋友们一起聊天、打牌、唱歌,生活充实多了。”
“青年之家”不仅是年轻人的休闲娱乐场所,
还是他们交流学习、创业创新的平台。
“我们经常在‘青年之家’组织创业分享会,
请村里的创业能手和外面的专家来讲课,分享创业经验和市场信息。”
王亮说,“上次我们邀请了一位电商专家来讲课,教我们怎么开网店、怎么运营直播,
现在我已经开了一家网店,专门卖我们村的草莓,每月能赚2000多块钱。”
在苗寨村的“青年之家”,情况也同样热闹。
一楼的手工坊里,几个年轻人正在跟着老艺人学习苗族蜡染技术;
二楼的创客空间里,一群年轻人正在讨论苗族服饰的设计方案;
楼顶的露台上,有人在喝咖啡、有人在晒太阳、有人在聊天。
“‘青年之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让我们可以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业、一起成长。”
苗寨村的青年王小龙说,“现在我们已经成立了一个苗族服饰设计团队,
设计出了10多款新样式的苗族服饰,通过直播带货卖得很好。”
2. 改善基础设施:生活便利“不打折”
在石崖村,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从村口一直延伸到村里,马路两旁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晚上灯火通明;
村里的自来水管道已经铺设完成,村民们打开水龙头就能喝到干净的自来水;
村里的无线网络全覆盖,村民们随时随地都能上网。
“之前村里的路都是土路,坑坑洼洼的,下雨天根本没法走;
喝水要去几里外的河里挑,很不方便;上网更是奢望,手机信号都很差。”
石崖村的青年马小明说,“现在路修好了,自来水通了,网络也有了,我们的生活和城里一样方便。”
除了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村里还建了卫生室、超市、快递点等。
“村里的卫生室配备了专业的医生和先进的医疗设备,我们平时有个头疼脑热的,在村里就能看病,不用跑远路。”
马小明说,“村里的超市里商品齐全,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价格和城里一样便宜;
快递点就在村口,我们网上买的东西几天就能到,很方便。”
在侗寨村,村里的吊脚楼进行了翻新,外墙刷成了白色,屋顶盖着蓝色的瓦片,看起来既古朴又整洁;
村里的文化广场上安装了健身器材,每天早上和晚上,村民们都会来这里健身、跳舞;
村里的停车场里停满了汽车,大多是年轻人买的。
“现在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生活越来越方便,我们都愿意留在村里。”
侗寨村的青年杨晓燕说,“之前我在城里打工,觉得城里的生活好,
现在回到村里,觉得村里的生活比城里还舒服。”
3. 完善公共服务:后顾之忧“有人管”
在李家庄的幼儿园,一群孩子正在操场上玩耍,他们有的在滑滑梯、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玩积木。
幼儿园的老师正在给孩子们讲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我们村的幼儿园是去年建的,配备了专业的老师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孩子们在这里能接受和城里一样的教育。”
李家庄的青年王亮说,“我儿子今年3岁了,在幼儿园里很开心,学到了很多东西。
之前我担心村里的教育不好,想把儿子送到城里去上幼儿园,现在不用了,在村里就能上很好的幼儿园。”
除了教育,村里的养老服务也很完善。在李家庄的养老院,
几位老人正在院子里晒太阳、聊天,护理人员正在给老人喂水、捶背。
“养老院里的环境很好,有空调、热水器、电视等设施,护理人员很贴心,照顾得很周到。”
李家庄的老人李大爷说,“我儿子在村里的合作社干活,平时很忙,没有时间照顾我,把我送到养老院,他很放心,我也很开心。”
在医疗方面,村里的卫生室和县城的医院建立了“医联体”,村民们在村里就能享受县城医院的专家诊疗服务。
“上次我奶奶生病,村里的医生通过远程会诊,联系了县城医院的专家,专家给奶奶制定了治疗方案,
奶奶在村里的卫生室就接受了治疗,很快就康复了。”李家庄的青年王亮说,
“现在我们村里的医疗条件越来越好了,我们再也不用担心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了。”
四、乡野新画卷:留住的是青春,扎根的是希望
一年后的初秋,叶尘带领九人团队再次踏上巡乡之路。在东部的李家庄,连片的草莓大棚里,年轻人正在采摘草莓,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在中部的桃园村,漫山遍野的苹果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苹果,村民们正在忙着采摘、装箱;
在西部的石崖村,金黄的谷子地里,收割机正在收割谷子,村民们的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
在李家庄的村委会,村支书李建国拿着一份成绩单,激动地说:
“我们村现在有56名年轻人留乡创业就业,成立了3个合作社,种草莓、小番茄、黄瓜,每年的收入超过了200万元,村民们的人均年收入达到了5万元,
比之前翻了两番!之前出去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他们说,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还能照顾家人,比在城里打工强多了!”
在桃园村的苹果园里,村支书张大山笑着说:“我们村现在有32名年轻人留乡,种苹果、搞旅游,
每年的收入超过了150万元,村民们的人均年收入达到了4万元。
我们还建了3家民宿,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游客都很多,民宿的房间都要提前预订。
之前出去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他们说,现在村里的发展越来越好,留在村里很有前途!”
在石崖村的谷子地旁,村支书马建国说:“我们村现在有23名年轻人留乡,种谷子、糜子、中药材,
每年的收入超过了100万元,村民们的人均年收入达到了3万元。
我们还建了雨水集蓄池和智能节水灌溉系统,解决了缺水的问题,现在我们的庄稼长得很好,年年丰收。
之前出去打工的年轻人他们说,现在村里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再也不想出去打工了!”
叶尘站在黄土村的山坡上,看着远处连片的谷子地和深山里的吊脚楼,心里感慨万千。
“我们用一年多的时间,走遍了全国2000多个村庄,从试点到推广,再到全域覆盖,终于实现了‘乡村青壮年留乡有业、增收有望’的目标。”
他转头看向身边的众人,“但这只是乡村振兴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解决乡村教育、养老、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让乡村变得更美好,让更多的人愿意留在乡村、建设乡村。”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广袤的乡野大地上,照亮了连片的庄稼地和错落有致的村庄,也照亮了村民们脸上的笑容。
这场跨越山河的乡村振兴行动,不仅留住了乡村的青壮年,更留住了乡村的希望与未来。
而九忆居的九人团队,也将继续带着初心与使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更多温暖而动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