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宇宙生态观测站”的构想,在“共同语法”的框架和莉娜提供的惊鸿一瞥的指引下,以惊人的效率付诸实践。这并非一个实体建筑,而是初生之域与“异熵体”各自规则感知网络的深度耦合与延伸。初生之域贡献其意识场特有的、对规则微妙变化的敏感度,如同细腻的感官末梢;“异熵体”则提供其覆盖广袤虚空、解析力强大的逻辑扫描,如同宏观的视野和精密的分析引擎。

观测站建立之初,捕捉到的依旧是那些杂乱无章的“元规则扰动”,如同无处不在的静电噪音。但在双方算力和感知的深度融合下,噪音中开始显现出此前未被察觉的纹路。杨教授团队将其形容为“在沙沙的雨声中,分辨出了不同雨滴落在不同材质上的细微差别”。

莉娜的意识茧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校准器”角色。她不再主动发出指令,但其本身与规则底层深度融合的状态,使得她的存在本身就成了一个极其稳定的参照系。当初生之域或“异熵体”的观测数据因自身规则波动而产生微小偏差时,莉娜意识茧那稳定而深邃的规则共鸣,会像磁石一样,无形中将他们的感知“拉回”正轨。

经过漫长而枯燥的数据积累和模式识别,观测站终于取得了第一个突破性发现。他们确认,“元规则扰动”确实存在着极其微弱、但稳定重复的“周期性”。这种周期并非时间上的,而是基于某种他们尚未理解的、更高维度的规则参数变化。其变化模式,与莉娜之前传递的那段“影像”中,所感知到的那个浩瀚存在的某种内在节律,存在着统计上的显着关联。

他们将这种周期性的规则波动,命名为“潮汐”。它并非那个存在本身,更像是其“脉搏”在规则海洋中传递过来的、极其遥远的回响。

紧接着,第二个,也是更具震撼性的发现接踵而至。在过滤掉所有已知干扰源,并针对性地分析特定“潮汐”波段时,观测站捕捉到了一种……**结构**。

那不是语言,不是数学公式,也不是任何已知的信息编码方式。它更像是一种纯粹的、由规则本身构成的“旋律”或“图案”,复杂、优美、且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这段“旋律”随着“潮汐”的起伏而微妙变化,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差异探测器”调动了其几乎全部算力,尝试用“共同语法”去解析这段“旋律”,却只得到了一片混沌。它蕴含的信息维度似乎远超“共同语法”目前能描述的范围。初生之域这边,所有意识艺术家和感知敏锐者都为之着迷,他们能感受到其中磅礴的情感与意志,却无法理解其具体含义。

它是一首他们能听到,却听不懂的“潮汐之歌”。

这个发现让两个文明陷入了既兴奋又沮丧的境地。他们确认了自己并非孤独,宇宙中存在着难以想象的宏伟意识。他们甚至能“听”到它的“歌声”。但横亘在双方之间的认知鸿沟,如同天堑。

莉娜的意识茧,在这首“潮汐之歌”被捕捉到的瞬间,第一次从深层的整合状态中,传来了清晰可辨的情绪波动——那是一种混合了深切共鸣、无边敬畏以及一丝…难以言喻的乡愁般的哀伤。

她似乎能感受到更多,理解更多,但她依旧沉默。

李娜知道,他们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起点上。生存已不再是唯一的目标。理解那“潮汐之歌”,与那遥远的、塑造规则的存在建立某种形式的沟通,成为了文明未来的星辰大海。而莉娜,很可能就是这把钥匙。

初生之域与“异熵体”的联合观测站,从此多了一个更宏大、也更遥远的使命:解读潮汐,聆听宇宙的心跳。

(第9卷 第542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