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古风故事集 > 第180章 青囊奇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唐开元年间,汴州有书生姓柳名子衿,字子清,乃前朝柳宗元旁支后裔。年方弱冠,容貌俊朗,通晓经史,尤工诗词。然家道中落,唯余城西老宅一栋,薄田数亩,与老仆福伯相依为命。

是年秋闱,子衿辞别福伯,携书箧赴长安应试。行至潼关,忽遇暴雨,见山麓有古刹,急趋避之。檐下先有一老者倚柱而立,青衫微湿,鹤发童颜,手持药锄,旁置竹篓,满盛草药。

子衿揖礼道:“晚生柳子衿,偶经此地,敢问长者尊号?”

老者还礼笑道:“老朽姓孙,山中采药人耳。观公子气象,可是赴京应试?”

二人叙谈间,雨愈急。忽闻寺内哭声哀切,循声见一妇人跪于佛前,怀中幼子面如金纸,气若游丝。

孙翁上前探看,蹙眉道:“此子中毒已深,非寻常药石可医。”

妇人泣道:“先夫获罪流放,妾携幼子返京,路遇歹人,强灌毒酒,欲夺钱财...”

孙翁自囊中取金针七枚,刺患儿要穴,又出青瓷瓶倾药末灌之。俄顷,患儿呕黑血升余,渐苏。

子衿暗惊其术。雨歇辞别时,孙翁忽道:“公子眉间隐有青气,三日内当有奇疾发作。若信老朽,可随我入山暂避。”

子衿虽疑,然感其医术,遂同行入华山。

至一幽谷,茅屋三楹,药圃环绕。夜半果觉浑身灼痛,视之肌肤现红斑如蛛网。孙翁施针用药,三日方愈。告曰:“此乃潼关客栈中的蜈蚣蛊,必是有人暗算。”

子衿蓦然忆起,考前曾拒汴州太守请托,为其纨绔子代笔。太守羞恼,竟下此毒手!

养疴期间,子衿助孙翁整理药草,见其室中医典浩瀚,多有孤本。翁笑言:“老朽孙思邈族裔,避世在此五十载矣。”

某日曝书,忽从《千金要方》夹页落残卷半幅,墨迹古奥,绘人体奇经八脉,题《青囊秘要》。孙翁叹道:“此乃华佗失传之术,可惜仅存半卷。”

子衿天资聪颖,月余竟识得百草性情。翁奇之,尽授岐黄之妙。

忽一日,京中驿使至,带来福伯血书。原来子衿离汴后,太守诬其科场舞弊,抄没家产,老仆下狱,宅院改作太守别业。

子衿悲愤欲绝,即欲下山复仇。孙翁阻曰:“彼官居四品,岂是布衣可撼?老夫有三策授君。”

翁取锦囊三枚,嘱道:“青囊医病,赤囊医心,玄囊医世。依次拆之,不可妄为。”

又赠青布药囊:“此中自有奇缘,慎之重之。”

子衿夜宿潼关驿,忽闻邻室呻吟不止。窥之见一官员腹大如鼓,冷汗涔涔。从人言乃工部侍郎张说,奉旨巡察河工。

子衿忆孙翁所授,断为水蛊之症。施针放血,又取车前子、牵牛子等药急煎。至晓,侍郎疾愈,感其恩德,邀与同行。

至洛阳,适逢皇妹永乐公主患怪疾,肌肤皴裂如树皮,太医束手。张说举荐子衿,帝召入宫。

子衿观公主脉象,断曰:“此非病也,乃中南诏瘴疠之毒。”取药囊中七叶莲捣汁敷之,三日肌肤光洁如初。

帝大悦,问所欲赏。子衿伏地泣诉汴州太守构陷之事。帝怒,遣御史查办,果得实情。太守夺职下狱,家产尽归子衿。

时值疫病流行,子衿设义诊于相国寺,活人无算。百姓感戴,称“柳菩萨”。忽有黑衣女子日暮来访,呈玉牌曰:“家主有请。”

随行至城外废观,但见蛛网密布,唯神像后暗门洁净。入地道里许,豁然开朗,竟藏精舍数间。

病榻上卧一老妪,面覆黑纱,气促声嘶:“老身琅琊王氏,中毒十年矣。闻公子妙手,特来相求。”

子衿诊脉大惊:“此非中原之毒,似苗疆蛊术?”

老妪叹道:“公子果然神技。老身乃天后朝女官,当年亲见王皇后...”言未竟忽喷黑血。

子衿急施金针,取药囊中雪蛤膏与服。三日后,妪能起坐,揭面纱,左颊竟刺黥文“罪妇”!

原来此妪乃当年负责王皇后膳食的女官,目睹武后遣人下蛊。后侥幸逃生,隐姓埋名。

子衿忽忆孙翁之言,拆赤色锦囊,内书:“冤冤相报何时了,放下执念即菩提。”

遂劝道:“武后已薨,中宗复位,恩怨俱往矣。”

妪默然良久,忽大笑:“痴活三十年,不及少年通透!”次日不知所踪。

子衿购回老宅,重修庭园。某日整理旧物,于墙洞得铁函,内藏父亲遗书,方知柳家本为高宗御医,因误用虎狼药致武后流产,遭贬谪。然信中疑点重重,言当时药方经太医令修改。

遂赴长安访父亲故交,太医署致仕判局周大人。周老见遗书骇然:“令尊当年所用实为安胎良方,老夫亲眼见太医令王立德篡改记录!”

子衿欲深究,周老却三缄其口。当夜,周宅起火,老幼尽殁。

子衿疑为灭口,忽忆药囊中尚有玄锦囊未拆。展开见八字:“蛰伏待时,医道通天。”

遂暂息报仇念,广施仁术。开设“回春堂”,赠医施药,又收留孤贫童子传授医术。

三年后,玄宗狩猎坠马,伤及腰椎,瘫痪在床。太医署束手,有人举荐子衿。

针药并用七日,帝竟能站立。大喜,问治国之策。子衿奏曰:“医道如治国,须通经络、顺气血。今藩镇割据,如痈疽阻络;赋税沉重,似血虚气弱。”

帝悚然动容,擢为侍御医,常咨以政事。

忽有吐蕃使臣携疑难病例挑战:公主大婚三年不孕,吐蕃名医皆言先天不足。子衿观其面诊其脉,笑曰:“此非疾也,请备铜镜、素绢、醋浆。”

使屏退左右,以醋浆润绢敷腹,铜镜映照,竟现莲花烙印!原来公主自幼被施巫术,腹有禁纹。

子衿取金针破其咒印,又开调经养荣之方。次年果得麟儿,赞普大喜,赠宝马千匹,边境遂安。

帝欲重赏,子衿坚辞,只求重审父亲旧案。帝允,下旨彻查。竟牵出现任太医令李林甫——当年正是他协助王立德篡改医案!

然李林甫已贵为宰相,党羽遍布。案审受阻,子衿反被诬“借医干政”。

危难之际,忽有匿名投书,提供当年王立德临终忏悔录,并李林甫受贿证据。帝怒,贬李林甫为庶人,追赠子衿父亲为太子少保。

一夜,有蒙面人访回春堂,揭面竟是琅琊老妪!笑曰:“老身乃梅花内卫旧统领,暗中护驾四十载。此番报公子疗疾之恩。”

又低语:“公子可知孙思邈真人尚在人间?当年华山相遇,非偶然也。”

子衿愕然,急问究竟。妪言:“真人观天象,知大唐将有三百年浩劫,需有医国圣手辅佐明君。公子乃药王星转世,故真人亲渡劫难。”

言毕飘然而去。

子衿恍悟,遂辞官归隐,遍访名山。后人或传其在峨眉炼丹,或说在终南种药。开元盛世最末那年,有人见一青衫客于华山之巅,乘鹤西去,遗下青布药囊,内盛九转还魂丹三粒...

若干年后,安史之乱爆发。玄宗奔蜀途中患痢疾,危殆时忽有青衣道士献药,服之即愈。问其名,答曰:“华山故人。”遗药囊而去。视之,正是子衿旧物。

乱平后,肃宗诏寻天下,终不可得。唯汴州回春堂世代相传,每代皆出神医。堂中悬联云:“青囊能济世,仁心可通神。”至今犹存。

此一段奇缘,正应了:医国医人本同源,青囊深处有玄机。莫道恩怨随风逝,仁心一片化虹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