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古风故事集 > 第110章 龙渊奇缘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明宣德三年,姑苏城外有寒士名曰沈文启,字晦之。其家世居枫桥之畔,祖上尝为洪武朝翰林侍讲,至文启时已门庭萧然。宅后有古井一口,深不可测,井栏镌“至正十九年凿”六字,苔痕斑驳如蚯蚓篆文。晦之每日晨起必对井诵读,声振林樾,虽寒冬腊月未尝间断。

是岁仲秋,晦之夜读《周易》,忽闻井中隐有金铁交鸣之声。秉烛视之,但见井水沸腾如煮,道道白气扶摇直上,凝而不散。俄而有物破水而出,乃半截断剑,长仅尺余,锈迹斑斓如龙鳞。晦之异之,以素帛裹归书斋。是夜梦中见一金甲神人,持完整之剑舞于月下,剑光潋滟若秋水横空。醒而视断剑,忽见锈隙间透出青芒,以布拭之,现“龙渊”二字古篆。

三日后有游方道士叩门,鹤发童颜,目射精光。见案上断剑,悚然动容曰:“此乃吴越春秋时欧冶子所铸龙渊剑也!昔年楚王使风胡子求剑,欧冶子凿茨山,泄其溪,取铁英锻造三载。剑成之日,蛟龙捧炉,雷公打节,雨师洒道,竟引得太白星堕于冶炉之侧。此剑能分江断浪,后为夫差佩之征战,败越后沉于太湖。不意竟在此井中。”言毕欲以千金易之,晦之正色曰:“神物有灵,岂可货鬻?”道士叹曰:“子非常人,然此剑杀气未消,恐招祸端。”乃授以镇剑符咒而去。

晦之依咒每日以清泉淬剑,诵《道德经》温养。七七四十九日后,断剑竟自生嗡鸣,每至子夜便跃出剑匣,悬于空中吞吐月华。一夜雷雨大作,电光中断剑忽然长吟,缺口处生出湛湛青光,竟化作完整之形。剑身隐现龙纹,挥动时有龙吟相和。晦之试以削砚,砚台应手而裂,断处光滑如镜。

时有常州巨贾周百万者,素好收集古物。闻得龙渊剑消息,遣管家携礼来聘。晦之婉拒曰:“此乃镇宅之宝,非可轻示于人。”周氏怒,勾结县丞罗织罪名,诬晦之祖上曾附建文帝,欲抄没家产。差役如狼似虎闯入书斋,忽见剑匣震动,龙渊剑自行飞出,绕梁三匝,寒光过处,差役手中铁链尽断。众骇走,剑复归匣中。

周百万闻报更怒,重金聘茅山妖道设坛作法。是夜妖风骤起,纸人纸马自窗外涌入,皆持刀斧。晦之惊起,龙渊剑已破匣而出,在空中划出道道青虹。纸人触之即燃,顷刻化为灰烬。忽闻窗外嗤笑,妖道踏七星步而来,手中桃木剑指处,地面涌出黑雾。龙渊剑鸣声愈急,竟引得天际雷声隆隆。一道闪电劈穿屋顶,正中妖道顶门,妖道惨叫化青烟而逝。

周百万仍不死心,竟请得南京守备太监王振乾帖。锦衣卫缇骑驰至,将晦之锁拿入京。途中经长江,忽遇狂风骇浪,舟船欲覆。押解百户拔刀威吓,刀甫出鞘即被龙渊剑光削断。但见剑化青虹贯入江心,霎时风平浪静,江底却传来隆隆巨响。俄顷有古城浮现水面,雉堞宛然,牌坊上大书“吴王阖闾水府”。剑自城中飞回,带回玉璧一枚,上刻“赐沈君免死”。

锦衣卫大惊,急奏朝廷。宣宗皇帝奇之,召晦之入宫。殿试时命取龙渊剑观之,剑在御前鸣啸不已。钦天监奏曰:“此乃祥瑞,昔年太祖得湛卢剑而有天下。”宣宗大悦,欲授以官职。晦之叩首曰:“草野之人,愿归耕读。”帝乃赐“护剑居士”匾额,赦其罪返乡。

晦之归姑苏后,龙渊剑不复现异。唯每年中秋月圆时,井中会传龙吟之声,附近草木皆沾露如珠。后人见晦之常持剑立于枫桥,望太湖烟波浩渺,似有所待。至正统十四年,晦之无疾而终,享年九十有三。临终前剑化青龙腾空而去,井亦随之枯涸。今其地犹称“龙渊里”,老人言月夜仍闻剑吟云。

此剑自晦之殁后,历二百七十载尘烟。至清康熙三年,有渔人网得玉匣于太湖,中藏断剑半截,铭文“龙渊”依稀可辨。匣中另附羊皮卷,乃晦之手书《剑诫》:“神物之存,非为杀伐。龙潜于渊,以俟明时。君子佩之,当思德行。小人得之,反招祸殃。剑灵有知,自择其主。三百年后,当重现世。”

乾隆南巡时,闻此异事,命织造局寻访断剑。得之于寒山寺藏经阁,寺僧言每至雨夜,阁中自有青光浮动。帝观剑叹曰:“此诚神器也。”欲携返京师,剑忽鸣啸震天,匣中跃出青光一道,竟化作完璧之形,于御前舞动如游龙。随行武士拔刀相向,刀皆寸断。剑乃悬空书“护佑江南”四字,复堕地为断铁。帝悚然,敕建剑阁供奉之。

咸丰十年,太平军攻苏州。有士卒欲毁剑阁,方举锤,忽见白发老翁自画中出,持剑一挥,雷声大作。士卒皆仆地不起,首领暴毙。城中父老言此乃晦之显灵,遂香火供奉不绝。

光绪末年,有东瀛剑客山本义雄来华,闻龙渊剑之名,夜盗剑阁。得手后乘船东渡,至东海忽遇风浪。剑匣自开,断剑飞旋而出,化青光贯日。霎时波平浪静,船底现巨大漩涡,中有古城楼阁隐现。山本骇极,跪拜谢罪,剑方归匣。返航后即出家为僧,终身不言剑事。

民国二十六年,日寇陷苏州。司令官松井欲夺剑献天皇,命工兵掘地三尺,竟得完整剑匣。开匣时忽有龙啸震天,驻守日军皆耳鼻出血。当夜太湖无风起浪,淹没日军驻地,松井暴毙帐中。剑匣不翼而飞,唯留井口青烟袅袅。

建国后考古队勘探古井,于井底发现战国铜车马坑,中有竹简载:“欧冶子铸龙渊,引星精入铁。剑成而分阴阳,阳者献吴王,阴者沉井镇水。”方知此井实为铸剑遗迹。今博物馆藏有断剑摹本,观者犹能感凛然之气。

己亥年仲秋,太湖忽现海市蜃楼,中有古人舞剑之影。有少年沈慕白者,晦之裔孙也,夜梦祖示以偈:“三百轮回满,龙渊合璧时。”翌日于老宅地基得玉匣,中藏另半截断剑。慕白携往博物馆,两截断剑竟自相吸引,铿然合为一体。是夜雷电交加,合璧之剑化青龙升天,破云而去,留霞光三日不散。

耆老言此乃剑灵归位,应盛世之兆。慕白遂发奋读书,后成考古名家,着《龙渊考》三卷。其序云:“物之显隐,自有其时。德不配位,必遭其咎。神剑虽利,终需正心以待。今剑已化龙归天,而精神长存人间,此中华文脉所以不绝也。”姑苏百姓遂于古井旧址立剑碑,刻《剑诫》全文,以警后人。

余尝访碑于龙渊里,见暮色苍茫中,似有青衫士子持剑而立。近前则唯见古枫飒飒,井台苔痕碧绿如剑纹。忽悟神物虽渺,其志永存。乃援笔记之,以传后世知我华夏虽有隐显,终不改凌云之志,砺剑之心。诚所谓:潜龙在渊,腾必九天。剑光虽隐,正气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