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中国古代奇闻录 > 第8章 情缘断,前程何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慧海被打入死牢,只待刑部文书回复,便要明正典刑,以命抵命。张文的冤屈得以洗刷,重新恢复了自由身。然而,这自由却带着刺骨的寒意和难以言喻的空洞。他走出县衙大牢,重见天日,温暖的阳光洒在身上,却驱不散他心底那片厚重的阴霾。

玉兰死了。

这个事实,比牢狱之灾更让他感到绝望。那个巧笑倩兮、琴音美妙的女子,那个与他隔窗低语、月下盟誓的女子,已然香消玉殒,化作一缕冤魂。而这一切,皆因他们的私情而起。倘若他们恪守礼法,倘若他没有每夜攀上那座绣楼,是否悲剧就不会发生?无尽的悔恨与自责,如同毒蛇般啃噬着他的心。

案件虽破,但影响并未消散。按照大宋律例及学规,张文身为秀才,与未婚女子长期私通,虽未直接导致命案,但其行为本身已属“行止有亏”,伤风败俗。若被学政追究,轻则申饬、罚银,重则革除功名,断绝科举之路。这对于一个读书人而言,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数日后,宋延知县再次升堂,此番并非审讯,而是对此案相关事宜做最后的处置,并对张文的前程做出决断。堂下除了张文、刘老汉,还有闻讯前来的一些本地士绅代表,他们都关注着这位年轻秀才的命运。

宋延目光扫过堂下形容憔悴却依旧努力保持着仪态的张文,心中暗自叹息。他欣赏张文的才华,也同情他的遭遇,更感念其对玉兰的一片痴情。然而,国法如山,学规如铁,如何在这情、理、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维护朝廷法度的尊严,又能给这个遭受重创的年轻人一条生路,是对他这位父母官智慧的考验。

“张文,”宋延开口,声音沉稳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温和,“你虽非杀人真凶,冤情得雪,然你与刘玉兰私下往来,违背礼教,亦是事实。你可知罪?”

张文跪伏于地,声音平静却充满疲惫:“学生知罪。学生行为不检,始乱终弃……虽非本意,却终酿大祸。学生甘受任何惩处,绝无怨言。”他已心灰意冷,功名前程,于他而言,似乎已失去了意义。

宋延点了点头:“知罪便好。按律,你此行止,当革去秀才功名,永不许科举。”

此言一出,堂下刘老汉面露不忍,士绅中亦有人窃窃私语,似觉过于严苛。

宋延话锋一转,继续道:“然,本官念你二人确是真情相待,并非苟合之徒;且你此番蒙冤受屈,身心俱损,玉兰姑娘已然殒命,若再重罚于你,亦有失仁恕之道。更兼你年轻有为,若因此断送前程,于国于家,亦是损失。”

他顿了顿,环视众人,朗声道:“故此,本官决议,对你施以薄惩:罚你于县学之内闭门思过三月,抄写《礼记》百遍,深自反省!同时,本官将行文上报学政,详陈此案缘由及你蒙冤之事实,力求为你保全功名。然,此事亦为你终身之鉴,望你日后谨言慎行,恪守礼法,方不负朝廷取士之心,亦不负……玉兰姑娘生前对你之期望。”

这无疑是一个极富人情味且权衡再三的裁决。既表明了官府对礼法的维护(罚抄书、思过),又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张文的前程(尽力保全功名)。堂下士绅纷纷点头,表示认可。刘老汉更是感激涕零,他知道,这已是宋老爷法外开恩了。

张文抬起头,眼中含泪,再次叩首:“老父母再造之恩,学生没齿难忘!功名之事,但凭老父母做主。然学生……学生已无心仕途。玉兰因我而死,我心中之痛,万死难赎。学生在此立誓,此生绝不再娶,愿倾尽所有,为玉兰料理后事,择吉地安葬,并守墓三载,以慰其在天之灵!此后青灯古卷,了此残生,亦足矣。”他的声音不大,却透着一股斩钉截铁的决绝。

闻者无不动容。刘老汉上前抱住张文,放声痛哭:“我的儿啊!是玉兰没福气!你……你切不可如此自毁啊!”

宋延看着这一幕,心中亦是恻然。他知张文用情至深,此刻劝解无用,只得叹道:“痴儿……罢了,你既有此心,便依你吧。玉兰之后事,便由你与刘老汉共同操办,务必风光厚葬,使其安息。至于未来之路,你好自为之,望你莫要辜负玉兰望你成才之心。”

至此,案件所有事宜处理完毕。法律给予了罪恶严惩,也给了冤屈者清白,而对于情与理的纠葛,宋延则以一种充满仁恕与智慧的方式做了了结。张文保住了功名,却也永远失去了爱人,并背负上了沉重的道德枷锁和情感债务。他的未来,将如何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