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中国古代奇闻录 > 第6章 书生献策,暗藏玄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小屋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只剩下炭盆中偶尔爆出的噼啪细响,以及红姐压抑不住的、细微的抽噎声。跳动的火光在她苍白憔悴的脸上投下明明暗暗的光影,更显得那段刚刚倾诉完的往事是如此沉重和血腥。

柳文清久久沉默着。他清朗的面容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悲悯与难以抑制的义愤。他并未因听到“鬼魂”、“禁术”这些超乎常理的词语而流露出丝毫的恐惧或质疑,他的全部心神,都被眼前这个女子五年间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屈辱和不屈所占据。在那份惊世骇俗的行为之下,他看到的是一颗被残酷命运碾碎却又顽强拼凑起来、充满了爱与恨的炽烈灵魂。

良久,他缓缓抬起头,目光沉静而坚定地看向几乎被悲伤淹没的红姐。他的声音温和却带着一种奇异的、能安抚人心的力量:“娘子节哀。斯人已逝,生者如斯。安哥兄在天有灵,也绝不希望看到你如今这般模样,用这般方式损耗自身,只为他日遥遥无期的复仇。”

红姐抬起泪眼,茫然地摇头,声音嘶哑:“不然又能如何?我一介民妇,无钱无势,如何能与那些披着官皮的豺狼对抗?他们如今只怕早已高升,盘根错节……我去告发,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寻死路……恐怕还会连最后一点证据都保不住……” 绝望早已深入她的骨髓。

“未必。”柳文清的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分量,“天道昭昭,报应不爽。夫君含冤而死,恶人逍遥法外,此乃天地不容之事。既然证据仍在——那口古井中的遗骸和那些兵痞留下的证物,便是铁证!与其用禁术维系虚妄的相伴,沉溺于悲伤仇恨,日夜损耗自己的性命,不如设法申冤报仇,让逝者得以安息,让生者真正解脱,让恶人伏法!这才是正道!”

他的话语像锤子一样敲在红姐的心上。她何尝不知这是正道?但五年的绝望早已将她所有的希望磨灭。“正道?这世道哪里还有正道……”她喃喃道,眼神灰暗。

柳文清身体微微前倾,压低了声音,目光锐利地看着她:“娘子,你信我否?”

红姐怔怔地看着他。眼前这个书生,气质清雅,眼神却如此坚定灼人,与他文弱的外表格格不入。他身上有一种超乎年龄的沉稳和让人不由自主信服的力量。

“我观此地县令张大人,”柳文清继续低声道,“虽非什么干吏能臣,但也并非完全是昏聩无能、罔顾人命之辈。或许……或可一试。”

“试?如何试?”红姐眼中死水微澜。

柳文清沉吟片刻,似在权衡,最终下定决心:“我有一计,或可为你讨回公道。但需冒极大风险,且必须万分谨慎。”他示意红姐取来纸笔。

红姐虽心中疑虑重重,但看着书生那笃定的眼神,仿佛溺水之人抓住最后一根稻草,她挣扎着起身,找出笔墨纸砚——这些是安哥生前偶尔记账所用,已蒙尘许久。

柳文清就着昏黄跳跃的灯火,铺开纸张,略一思索,便奋笔疾书。他的字迹矫健有力,结构严谨,绝非普通秀才所能有。信中,他条理清晰地陈述了红姐丈夫的冤情,指明了关键证据所在——后院古井中的尸骸与可能残留的兵符等物,并恳请县令暗中查证,勿要打草惊蛇,以免凶手狗急跳墙。言辞恳切,逻辑分明,直指要害。

写毕,他取出随身携带的一点火漆,就着烛火融化,仔细地将信封好,并未署名。然后,他将这封沉甸甸的信郑重地交到红姐手中。

“明日一早,我便要继续启程赴京。”柳文清的神色异常严肃,压低声音叮嘱,“待我走后,你务必设法,将此信秘密交到县衙张县令手中。切记!务必亲自交给他,或者交给他绝对信任的师爷、心腹家人,万万不可经由寻常衙役之手,更不能让任何人知道信的内容!否则,消息一旦走漏,非但冤情难雪,只怕你也会有杀身之祸!”

红姐双手颤抖地接过那封信。那薄薄的几页纸,却仿佛有千钧之重。她看着书生清朗而坚定的面容,心中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和一丝微弱的、几乎不敢触碰的希望。“可是……柳相公,你……你究竟是何人?一个赶考书生,为何……为何如此……” 她不明白,他为何要卷入这天大的麻烦之中,又为何有这般把握。

柳文清微微一笑,那笑容意味深长:“我是何人并不重要。娘子只需知道,我与你一样,深信公道自在人心。至于我的身份……时机一到,你自会知晓。眼下,此事关乎你的性命和你夫君的沉冤昭雪,万望谨慎,依计而行。”

他的话语从容而自信,仿佛一切尽在掌握。这种超乎常理的气度,彻底击碎了红姐最后的疑虑。她紧紧攥着那封信,仿佛攥着安哥复活的一线生机,攥着自己活下去的全部意义。五年了,第一次有人对她伸出援手,第一次有人告诉她,报仇雪恨并非痴心妄想。

这一夜,两人在这跳跃的烛火下又谈了许久。柳文清不仅详细交代了送信的细节和可能遇到的情况,更温言开导红姐,无论结果如何,都应珍重自身,不要再行那损耗生命的禁术。“安哥兄若泉下有知,必希望你好好活着,而不是为他形销骨立,甚至赔上性命。”

他的话语像温暖的泉水,一点点融化着红姐心中冰封的角落。窗外,雨彻底停了,天色微明,一缕熹微的晨光透过窗纸缝隙,艰难地渗了进来。

柳文清站起身,背起书箱,告辞离去。他的背影在晨雾中显得挺拔而坚定,一步步走出七里驿,走向未知的前程。

红姐紧紧握着那封没有署名的密信,站在驿站门口,望着他消失的方向,久久没有动弹。五年来的绝望和死寂的心湖,被投下了一颗石子,荡开了一圈圈希望的涟漪。尽管前路依旧吉凶未卜,但她的眼中,重新焕发出一种复杂的光芒——那是期待、恐惧、坚定和一丝微弱却真实存在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