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他的指尖江山 > 第39章 在地的印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沈玥驻留的艺术区,位于邻市一个经过改造的旧纺织厂。巨大的厂房保留了原始的钢架结构和斑驳的墙面,阳光透过高处的天窗投射下清晰的光柱,空气中仿佛还残留着旧时光的尘埃与新思潮碰撞的气息。这里与她熟悉的画室截然不同,粗犷、宏大,充满了工业时代的“痕迹”。

她很快被这种独特的氛围吸引,安顿下来后,便拿着速写本穿梭在空旷的厂房、生锈的机器和爬满藤蔓的旧烟囱之间。她不再仅仅关注细腻的色彩与光影,开始尝试用更概括、更有力量的线条,去捕捉空间本身的张力与历史感。

她将每天探索的速写和感受,通过照片和信息分享给陆远航。有时是一张仰拍的、极具压迫感的钢铁桁架,附言:「像不像你们训练场上的某种障碍?」有时是一面爬满枯萎藤蔓、色彩层次丰富的红砖墙,配文:「时间的调色盘。」

陆远航的回复依旧及时而简短。看到钢铁桁架,他会回:「结构类似,但承重原理不同。注意安全,别在下面停留太久。」看到斑驳的砖墙,他会说:「墙体风化程度,和当地气候湿度有关。你那边晚上降温快,记得加衣服。」

他的回应,总是带着他那个世界的逻辑和无处不在的关切。沈玥看着这些信息,仿佛能透过屏幕,看到他蹙眉分析、同时不忘将她安危挂在心上的样子。这种跨越空间的、独特的“对话”,成了她驻留期间一份温暖的慰藉。

驻留项目要求艺术家最终完成一组与场地对话的作品。沈玥构思了几天,决定不再仅仅“描绘”这里,而是尝试“介入”。她收集了厂区里废弃的螺丝、齿轮碎片、褪色的纱线,甚至是一些风化剥落的墙皮。她想将这些承载着过往记忆的“碎片”,与她自己的绘画语言结合,创作一组混合媒介装置。

这个想法让她兴奋,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将冰冷的工业零件与柔软的绘画质感融合?如何让“过去”与“当下”在视觉上达成和谐?

一天晚上,她对着收集来的一堆“废料”发呆,尝试了几种组合都不甚满意,有些气馁地给陆远航发去信息:「想法有点卡住了。感觉这些零件太硬,我的画太软,像油和水。」

陆远航没有立刻回复。直到深夜,沈玥准备休息时,手机才亮起,是他发来的几张图片。点开一看,竟然是几张极其精细的机械结构剖面图,旁边附有简短的文字说明,解释了不同零件之间如何通过榫卯、轴承或螺纹相互连接、传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硬与软,」他的信息紧随其后,「可以通过结构找到连接点。参考。」

沈玥怔住了,反复看着那几张对她而言如同天书般复杂、却显然经过他精心筛选和标注的图纸。他不懂艺术,却用他最熟悉的“结构”与“连接”逻辑,为她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极具启发性的视角。

她立刻从床上坐起,重新审视那些废弃零件。不再将它们视为孤立的、坚硬的个体,而是开始思考它们可能存在的“接口”和“互动关系”。她尝试用柔软的、浸染了颜料的纱布缠绕齿轮,用韧性极强的透明鱼线悬挂螺丝,让它们在空间中形成新的、动态的平衡。

灵感如同被疏通的河道,瞬间奔涌而来。

接下来的日子,沈玥完全沉浸在这组名为《织·迹》的装置创作中。她将收集来的工业碎片与她擅长的色彩、线条并置、叠加、缠绕。坚硬的齿轮与柔和的渐变色彩形成对比,生锈的螺栓穿透覆盖着细腻笔触的画布,如同时间穿透了记忆。她甚至用从旧织机上找到的、已经褪色发脆的纱线,在装置中编织出类似神经网络的线条,将所有的“碎片”隐隐联结在一起。

这组作品,不再仅仅是关于“痕迹”的呈现,更是关于“连接”的探索——过去与现在的连接,坚硬与柔软的连接,工业与艺术的连接,乃至……她与他的连接。他的思维方式,无形中为她的创作注入了新的骨骼。

创作间隙,她会拍下进展发给他。他很少直接评价艺术本身,但会就某个结构的稳定性提出建议:「那个悬挂点,重心再校准一下。」或者提醒她:「使用旧金属注意边缘,戴好手套。」

他的存在,仿佛透过无形的电波,参与了她这次在地创作的全程。

驻留项目结束前三天,《织·迹》系列终于完成。当最后一件装置组件被固定,整个系列在巨大的厂房空间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时,沈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是一种耗尽心力却无比充实的满足。

她站在作品前,拍下完整的照片,发给了陆远航。

「完成了。谢谢你的‘结构学’指导,陆老师。」

这一次,他的回复来得很快,内容也超出了她的预期:

「很震撼。像看到了另一种形式的‘协同作战’。」

后面紧跟着一条:

「票已订好,后天下午到。」

他没有问她是否需要接,也没有说更多,只是平静地告知了他的行程。他要来接她回家。

看着这条信息,沈玥的嘴角无法抑制地高高扬起。两周的分离,充满探索与收获,也充满了无声的牵挂。此刻,所有的思念与疲惫,仿佛都找到了归处。

她环顾着这间充满她奋斗痕迹的旧厂房,看着那组凝聚了她心血、也蕴含着他无形支持的作品,心中一片澄明安宁。这次短暂的离开,不仅让她在艺术上有了新的突破,也更让她清晰地确认,无论她走得多远,探索到何方,那个有着沉稳目光和坚实臂膀的人,始终是她创作与生命中最稳固的坐标,是她所有“在地印记”最终想要回归的温暖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