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明穿上羽绒服,看着远处的村庄,灯火通明,工坊里还亮着一盏灯,那是年轻手艺人在加班赶制订单。
他想起了爷爷,想起了刚开始搞工坊的艰难,想起了村里人的支持,想起了孩子们的成长。
这一辈子,他没做过啥惊天动地的大事,就守着一个村,一门手艺,一群人。
白发越来越多,腰也越来越弯,但他的心,依然滚烫。
他知道,自己的守护没有白费,老手艺活了,村里富了,孩子们有奔头了。
过完年刚出正月,村里的杏花就开了,白花花的一片,香得人心里发甜。
苏明早上起来揣着爷爷留下的旧工具,想去工坊给年轻人示范老法子编竹篮。
刚走到半路,就看见阿杰领着个穿西装的年轻人往村里来,手里还提着公文包。
“苏叔,这是北京文化公司派来的驻场专员,叫小林,以后专门对接咱村的订单。”阿杰介绍道。
小林赶紧伸手:“苏叔您好,我早就听说您的故事了,特别佩服您的坚守。”
苏明握着他的手笑:“别客气,咱村没啥规矩,往后一起踏实干活就行。”
小林点点头,眼睛里满是期待:“我这次来,还想跟您学学基础的竹编,不然对接订单都摸不着门道。”
到了工坊,马大爷正带着年轻人削竹丝,竹屑飞得跟雪花似的。
“老马,给你带个徒弟来,小林想学学竹编,你多费心教教。”苏明喊道。
马大爷放下刀子笑:“行啊,只要肯学,我就把压箱底的本事都教给他。”
小林赶紧搬了个小板凳坐下,跟着马大爷学选竹丝,手指被竹刺扎了好几个小口子也不吭声。
苏明看在眼里,从口袋里掏出创可贴递给他:“学手艺哪有不挨扎的,慢慢就习惯了。”
小林贴上创可贴,嘿嘿一笑:“苏叔,这点小伤不算啥,能学到真本事才重要。”
中午饭是在工坊吃的,宝妈们蒸了馒头,炖了土豆炖鸡,香味飘满了整个院子。
张奶奶给小林夹了块鸡腿:“年轻人多吃点,学手艺费力气,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
小林咬了一大口,含糊地说:“张奶奶,您做的饭太香了,比城里的外卖好吃多了。”
有个年轻手艺人打趣道:“小林,你要是留在村里,天天能吃这么香的饭。”
小林点点头:“我还真有这想法,村里的日子踏实,手艺也让人着迷。”
苏明听了心里高兴:“只要你真心喜欢,村里永远有你的位置。”
下午,县里的职业中专来人了,说想跟村里合作办个非遗传承班,让学生们来村里实习。
“苏叔,这样既能给您这儿补充人手,也能让孩子们学门手艺,是双赢的好事。”校长笑着说。
苏明搓着手:“这主意好啊,咱村的手艺就怕没人学,有学生来再好不过了。”
双方一拍即合,约定下个月就开班,村里负责提供场地和师资,学校负责输送学生。
阿杰高兴地说:“苏叔,这下咱村的手艺传承可有保障了,以后不愁没人接班。”
苏明点点头:“不光要有人接班,还得把手艺教扎实了,不能让它变了味。”
没过几天,小石头从城里回来了,还带了个志同道合的同学,说是想一起回村发展。
“苏叔,我同学叫小宇,他也是学木雕的,想跟我一起在村里开个木雕工作室。”小石头说。
小宇赶紧鞠躬:“苏叔,我特别喜欢咱村的氛围,也想跟着您把手艺学好、传好。”
苏明拉着小宇的手:“欢迎欢迎,村里的工坊、工具随便用,只要你们肯用心,我肯定好好教。”
小石头和小宇立刻忙活起来,把工坊的一个角落收拾出来,摆上了木雕工具,当天就开始创作了。
马大爷路过看了看:“这俩小伙子有冲劲,以后肯定能成大器。”
入春后,村里的研学班又开班了,这次来了三十多个孩子,比上次还多。
苏明领着孩子们去竹林挖春笋,教他们辨认竹子的品种,告诉他们哪种竹子适合编竹篮,哪种适合做木雕。
有个小姑娘胆子小,不敢挖春笋,苏明蹲下来手把手教她:“别怕,轻轻挖,别伤着笋芽就行。”
小姑娘慢慢鼓起勇气,挖了个小小的春笋,高兴得跳了起来:“苏叔,我挖到了!我挖到了!”
苏明笑着说:“真棒,做手艺跟挖春笋一样,得有耐心,不能急。”
孩子们听了,都认真地点点头,挖春笋的劲头更足了。
下午,孩子们在室内活动室学做竹编小挂件,小林也跟着一起学,编得有模有样。
“苏叔,您看我编的这个平安扣,行不行?”小林举着作品问。
苏明拿过来一看,虽然针脚有点歪,但看得出来很用心:“不错不错,第一次编能做成这样,已经很好了,以后多练练就熟练了。”
小林高兴地说:“谢谢苏叔,我以后每天都练,争取早日能独立完成订单。”
孩子们也纷纷举起自己的作品,有编小兔子的,有编小花朵的,虽然都很稚嫩,但充满了童趣。
苏明看着满屋子的小作品,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咱村的手艺,以后就靠你们这些年轻人了。”
这天,之前那个插队的老人又来村里了,还带来了他的儿子和孙子。
“苏明,我带孩子们来看看,让他们也感受感受乡村的气息,学学老手艺。”老人笑着说。
苏明领着他们参观博物馆,给孩子们讲爷爷当年教老人编竹编的故事,讲村里手艺传承的历程。
老人的孙子是个小学生,看着博物馆里的竹编作品,眼睛亮晶晶的:“苏爷爷,我也想学编竹编,您能教我吗?”
苏明立刻拿出软竹丝:“当然能,来,爷爷教你编个最简单的小蚂蚱。”
孩子学得特别认真,虽然编出来的蚂蚱歪歪扭扭,但还是爱不释手,说要带回家好好保存。
老人在村里住了两天,临走时拿出一个厚厚的信封:“苏明,这是我的一点心意,给孩子们买点手工材料,希望他们能好好学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