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曹莽部覆灭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在洛水两岸传开。与消息一同扩散的,还有张家庄“杀俘筑京观”的恐怖传闻与“只诛首恶,胁从可活”的明确信号。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在混乱的关中平原上,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几天后,张家庄外围的哨卡开始遇到一些形单影只或三五一伙的溃兵。他们大多面黄肌瘦,兵器残缺,远远地便丢掉武器,跪在地上,高举着不知从哪儿听来的、写有“乞活”二字的木牌,眼神中混杂着恐惧与一丝微弱的希望。

“庄主,这几日,陆续已有近百这样的溃兵前来投效,都是之前被曹莽裹挟,或是其他各路流寇中溃散出来的。”李信在总务堂汇报着新情况,“按您的意思,暂未放入庄内,都在外围设立的临时营地看管、甄别。”

张远声看着地图,头也不抬地问:“甄别情况如何?”

“多是贫苦农户或匠户出身,被乱军携裹,身不由己。真正嗜杀成性的老匪不多。”李信递上一份名单,“其中有十几个边军逃卒,懂些操练阵型;还有几个铁匠、皮匠,算是难得的人才。”

“嗯。”张远声点点头,“按既定方略处理。清白可用的,打散编入屯垦队,观察期满后,可纳入功分体系。有技艺的,量才使用。冥顽不灵者,依律处置。告诉下面的人,甄别要细,但不得随意虐待羞辱。”

“明白。”李信顿了顿,又道,“另外,西安府方向涌来的难民,数量也开始增多。我们是否……照单全收?”

张远声终于抬起头,目光锐利:“收,但要立规矩。所有入境难民,必须先在外围营地隔离观察五日,确认无疫病,并由总务堂登记造册,问明来历、技艺。青壮需参与修筑工事、开垦荒地以换取口粮,不得坐食。告诉他们,张家庄不养闲人,但给肯卖力气的人一条活路。”

“是!”李信精神一振,这条“以工代赈”的策略,既能缓解人道压力,又能快速增强己方实力,可谓一举两得。

安置流散人口的同时,另一项工作也在加速推进。

格物院内,炉火熊熊。宋应星和孙老铁匠围着一个小型的熟铁坩埚炉,神情专注。旁边摆放着几根新铸成的“破军铳”铳管毛坯,以及一套利用水力驱动、结构复杂的往复式锉磨夹具。

“宋先生,您这‘灌钢法’和‘生铁淋口’的法子,真是神了!”孙老铁匠看着坩埚里融合的钢水,语气带着激动,“这样出来的铳管胚子,韧性足,不易炸膛,而且省了反复锻打的功夫!”

宋应星抹了把额头的汗,谦虚道:“古法新用罢了。关键是这水力锉磨,能将铳管内壁打磨得光滑如镜,尺寸统一,如此,射程和精度方能提升。”他指着那套夹具,“接下来,就是要将这夹具做得更精密,更耐用,实现量产。”

正说着,张远声走了进来。他先看了看新铸的铳管,又仔细观摩了水力锉磨的工作过程。

“进度如何?”他问道。

“回团练,”宋应星答道,“新工艺已基本验证成功,铳管质量远超之前。接下来就是扩大规模。按目前人手和物料,若全力开工,月产合格铳管可达五十根以上。若能再增加熟练匠人和水力点位,产量还能提升。”

“匠人的问题,李信正在解决,近日应有一批俘获和投效的匠人可供挑选。”张远声沉吟道,“水力点位,让渠老丈配合你勘察。我要的不是五十根,是在三个月内,至少装备起两个完整的铳兵队!”

“属下尽力而为!”宋应星感受到压力,也充满了干劲。

离开格物院,张远声又去看了俘虏营和难民临时安置点。秩序虽然还有些混乱,但在手持兵器的护卫队和总务堂吏员的维持下,基本的条理已经建立起来。有人在挖掘排水沟,有人在搭建窝棚,也有人在登记信息,分发着稀薄但能吊命的粥食。

他看到李信正站在一处高地上,对着一群新来的、面带惶恐的难民大声宣讲着《张家庄约法》和“功分制”的规矩。阳光照在他清瘦但挺拔的身躯上,声音清晰而有力。

张远声没有打扰,默默看了一会儿,转身离开。

融冰的过程缓慢而艰难,需要耐心与规矩。铸锋的进程紧张而关键,需要技术与资源。

他走在回总务堂的路上,脚步沉稳。消化战果,吸纳流散,提升武力……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在那个名叫高迎祥的巨人,或者别的什么庞然大物注意到他们,并真正挥下重拳之前,让自己长得更结实一些。

胡瞎子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他身侧,低声道:“庄主,西边探路的人传回消息,找到了一条能过骡马的小道,但不太好走。另外……西安府那边,高迎祥攻得紧,官军快撑不住了。还有,范家的人,在附近几个县城活动频繁。”

张远声脚步未停,只是眼神更幽深了一些。

“知道了。继续盯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