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慈晖阁”布置妥当后,并未立刻对外开放。明兰独自一人在里面静坐了许久,感受着那份由物件凝聚而成的、熟悉的安宁与力量。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缅怀的场所,更是一个传承的起点。她希望自己的子女,以及未来的孙辈,能在这里,真正“认识”这位了不起的先祖,并从她的人生智慧中汲取养分。

数日后,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明兰第一次带着自己的几个孩子,踏入了“慈晖阁”。孩子们年纪尚小,对于这位只在母亲口中听闻、已然故去的大外婆,印象模糊。他们好奇地打量着这间布置得素雅而特别的房间,眼中带着疑问。

明兰没有立刻说教,而是牵着最小的孩子的手,走到那张紫檀木扶手椅前,柔声道:“这是大外婆生前最喜欢坐的地方。她常常坐在这里,看着窗外,或是读书,或是想事情。”她让孩子轻轻触摸那光滑的扶手,“母亲小时候,就常常趴在这椅子边上,听大外婆讲故事,学认字。”

接着,她将孩子们引到书架前,抽出那本批注密密麻麻的《孙子兵法》,翻开一页,指着上面的小字道:“你们看,这是大外婆写的。她不仅读懂了书里的道理,还有自己的见解。她常说,读书不能读死书,要思考,要会用。”

她又走到那幅“读书明理、持家以俭、待人以宽、处事以明”的立轴下,将十六个字念给孩子们听,然后用最浅显的语言解释:“大外婆希望我们盛家、顾家的孩子,都要多读书,明白事理;管理家业要节俭,不能浪费;对待别人要宽容大度;处理事情要聪明公正。这些都是做人、持家最基本的道理。”

她拿起玻璃罩匣中的那方旧帕子,讲述祖母年轻时如何精于女红,持家辛劳;拿起那柄戒尺,说起祖母如何严慈并济,教导儿孙规矩。每一个物件,都串联起一个简短的小故事,勾勒出祖母勤奋、睿智、刚强而又充满温情的形象。

孩子们起初只是好奇地听着,渐渐地,被母亲温柔而认真的讲述所吸引。那冰冷的历史人物“盛老太太”,仿佛通过这些触手可及的旧物和生动的小故事,渐渐变得血肉丰满,亲切起来。他们开始明白,母亲口中那些常常念叨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原来很多都源自于这位从未谋面的大外婆。

此后,明兰便时常带着孩子们来“慈晖阁”。有时是检查他们功课后,来这里静坐片刻,让他们自己看看书,摸摸那些旧物;有时是在他们遇到困惑,或是与人发生争执后,来这里,结合具体的事情,讲述祖母会如何应对,引导他们思考。这里成为了一个特殊的教育场所,没有严厉的斥责,只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和跨越时空的对话。

不仅对自己的子女,明兰也鼓励已成家的长柏、华兰等人,带着他们的孩子来“慈晖阁”看看。她对侄儿侄女们说:“这里是咱们盛家的根脉所在之一。你们的大外婆,是一位极有智慧的长者。多来这里看看,听听她的故事,对你们将来立身处世,大有裨益。”

渐渐地,“慈晖阁”在盛顾两家的小辈中,悄然流传开来。它不像祠堂那般森严,更多了几分温情与启迪。孩子们在这里知道了“敬惜字纸”的由来,明白了“家和万事兴”的重要,懂得了“遇事需明辨是非,亦需懂得变通”的道理。盛老太太的精神与智慧,不再仅仅是明兰等亲历者的私人记忆,而是通过这方静谧的空间,通过那些沉默却充满故事的物件,通过明兰等人深情的讲述,如同涓涓细流,悄然渗入到了家族新一代的血脉之中。

明兰知道,这种传承,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久的坚持与用心。但她愿意去做这件事。每当她看到孩子们在“慈晖阁”中安静阅读祖母批注的书籍,或是指着某件物品询问背后的故事时,她心中便感到无比的慰藉。祖母虽然离开了,但她留下的精神财富,却以一种更为永恒的方式,被小心珍藏,并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在这两个家族的子孙后代中,绵延传递,生生不息。这间小小的“慈晖阁”,也因而成为了盛氏与顾氏家族文化中,一处不可或缺的精神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