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斯坦福之行后,陈晓没有立刻返回纽约。他以“考察西海岸投资环境”和“与斯坦福学者进行后续交流”为由,在帕罗奥图租下一处僻静住所。而他真正的目的,只有自己清楚。

几次以“探讨学术”为名的邀约,都定在斯坦福那座恢弘的胡佛塔图书馆。那里安静庄重,充满知识与思想的气息,适合深度对话,不易被打扰。

林默涵每次都准时出现,带着笔记本和几本厚重的参考书,神情专注而沉静。 最初的交流确实围绕陈晓演讲中提到的供应链韧性与地缘风险展开,但很快,话题便如藤蔓般自然延伸至更广阔的领域。

第一次长谈关于历史与周期。

灯光柔和地洒在深色的木质长桌上,空气中弥漫着旧纸张与皮革装帧的气味。

“你提到利用裂缝,”林默涵翻着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指尖划过书页,“但历史告诉我们,裂缝往往不是偶然,而是旧体系无法容纳新力量崛起的必然结果。就像十九世纪的英国,它的全球供应链建立在殖民体系和海军霸权上,当这两者开始动摇,再精巧的商业布局也难逃冲击。”

陈晓靠在椅背上,看着她:“所以你认为,单纯在现有体系内修修补补,意义有限?”

“至少不够长远。”她抬起头,目光清亮,“真正的韧性,或许需要预判甚至拥抱结构性的变迁。比如,如果未来真的出现一个非西方主导的庞大工业体系,现在的供应链逻辑,有多少还能适用?”

陈晓心中微动。这已超出商业策略,进入了历史哲学的领域。他发现自己很享受思维被推向宏大维度的过程——与怀斯他们开会是算计成本利润,与林默涵对话却像在推演文明周期,体验迥然不同。

第二次长谈关于价值与效率。

窗外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敲打着图书馆高大的玻璃窗。

陈晓提到oSS那套效率至上的管理哲学如何应用于“远航”。

林默涵沉吟片刻,说:“效率是工具,不能是目的。如果一个体系只追求资源配置的极致效率,却忽略人的归属感、文化的延续性,甚至公平与正义,那么这种效率构筑的堡垒,内部可能是冰冷而脆弱的。它无法承受来自道德或情感的冲击。”

她顿了顿,补充道:“就像你构建的‘桥梁’,如果只是为了资本流动的最高效率,那么当桥两端的人心背离时,桥再坚固,也可能无人行走。”

陈晓沉默。他想起“远航”高速扩张下那些被并购公司员工的焦虑,以及灰色地带操作时偶尔掠过心头的不安。她的话像细针,精准刺中他潜意识里某些模糊的困扰。他不禁反思:管理学不仅是科学,也必须关乎人。林默涵仿佛在为他补上一堂哲学课。

第三次,也是最深入的一次,关于中国的未来。

那是一个深夜,图书馆里只剩下他们两人和远处一名打盹的管理员。灯光在他们周围圈出一片温暖的光晕。

话题不知怎的转向了那片遥远的东方土地。林默涵的语气依旧理性,但陈晓能清晰感受到,那理性之下涌动着一股深沉而炽热的情感。

“他们经历了太多苦难,”她的声音在寂静中格外清晰,“战争,分裂,贫困……但他们没有倒下。如今,他们在尝试一条前所未有的路。艰难,充满未知,甚至可能走弯路,但那种想要掌握自己命运、让国家重新站起来的决心,是真实而强大的。”

她谈起中国的农村,谈起那些在贫瘠土地上挣扎求生的农民,谈起初步建立的工业基础面临的封锁与挑战。她没有回避困难,但字里行间充满坚定的信念。“它需要的不是怜悯,而是理解,是时间,是不被偏见蒙蔽的真正合作机会。”

陈晓静静聆听,没有打断。他注视着她谈论祖国时眼中那不同于谈论学术的光芒——那是一种近乎信仰的光。他被深深触动。这种深沉的家国情怀,与他内心深处对故土的复杂情感产生强烈共鸣。他甚至有一瞬冲动,想告诉她自己的来历,想听她对他这样身份复杂、游离于两岸之间的人作何评价。

但他忍住了,只是说:“一个拥有如此历史底蕴和人口规模的国家,一旦找到正确的路径,其爆发出的能量,将改写世界格局。”

林默涵看向他,眼中带着一丝探究,最终化为浅浅笑意:“看来,陈先生对中国的‘潜在市场’,比我想象的还要乐观。”

“不是市场,”陈晓郑重纠正,“是文明。一个古老文明寻求复兴的可能性。”

那一刻,两人之间流动着一种无需言说的默契。

几次图书馆长谈下来,他们的话题早已超越最初的经济学范畴,触及历史、哲学、国际政治,乃至个人价值与时代洪流的交织。陈晓发现,林默涵不仅学识渊博、思维敏锐,更拥有一种罕见的特质——能将理性分析与深沉情感完美结合。她对祖国的爱不是盲目狂热,而是基于深刻理解与理性思考的坚定信念。

林默涵也察觉到,陈晓这个看似冷静甚至有些冷酷的商业巨子,内心深处并非只有利益算计。他对世界格局有着超越商人的洞察,对历史变迁有着深刻感悟,甚至对那片东方土地,也怀有一种她暂时无法完全解读、但绝非敌意的复杂关注。

他们互相挑战,互相启发,在一次次思想碰撞中,悄然拉近了灵魂的距离。

最后一个图书馆之夜,当两人合上书本准备离开时,窗外已是晨曦微露。

林默涵收拾着东西,忽然轻声说:“有时候觉得,能这样不受打扰地谈论这些‘大而不当’的问题,是一种奢侈。”

陈晓看着她被晨光勾勒出的柔和侧脸,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绪——是欣赏,是共鸣,或许还有更多。

“如果你不介意,”他开口,声音比平时柔和许多,“我希望这种‘奢侈’,能持续得久一些。”

林默涵动作顿了顿,没有看他,但耳根微微泛红。她轻轻“嗯”了一声。

没有更多的言语,但一种超越寻常友谊的信任与亲密,已在无数个图书馆的长夜中悄然建立。他们不再是演讲者与提问者,也不是简单的商业巨子与学者,而是可以分享最深层次思考的知己。

只是,陈晓看着走在身旁的她,心中那个关于她真实身份和意图的疑问,非但没有消散,反而随着了解的加深,变得更加清晰而迫切。

她究竟是谁?仅仅是一个才华横溢、心怀家国的学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