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重生1981:成了科技流氓 > 第245章 卫星材料的全球影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45章 卫星材料的全球影响

陈默把手机揣回兜里时,出租车已经驶出很远。阳光透过车窗洒在苏雪脸上,她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他没作声,只是静静看着窗外掠过的街景。

车子在家属院门口停下,他先下车,伸手扶了苏雪一把。她睁开眼,拎着包稳稳落地。两人并肩往楼里走,谁也没提刚才那通电话。

钥匙刚插进锁孔,楼下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陈老师!\"

抬头看见军工所的小李穿着白大褂跑来,怀里抱着文件夹,额头上全是汗珠。

\"上面临时通知,发布会改到今天下午三点,在科技中心主厅。好几家外媒都到了。\"

陈默转动钥匙推开门,侧身让苏雪先进屋。\"测试报告都交上去了?\"

\"昨晚就签了字,所有数据都核对过了。\"

\"好。\"他走进屋,把外套挂在门后的衣钩上,\"我换身衣服就走。\"

苏雪站在玄关没动:\"要多久?\"

\"说不准,看他们问多少问题。\"

她点点头,从包里取出一张折叠的纸递过来:\"记者名单,还有几个可能会问的问题,我早上整理的。\"

他接过来扫了一眼,抬眼望她:\"你怎么知道要开发布会?\"

\"在婚礼上,你说话的时候,台下有个人一直在记笔记。不是普通记者,是欧洲通讯社的常驻代表。\"

他轻轻笑了:\"你倒是观察得仔细。\"

\"只是不想你被问住。\"她把包放在沙发上,\"穿那件灰衬衫吧,显得精神些。\"

他没接话,转身进了卧室。

十分钟后,他拎着公文包出门。苏雪送到门口:\"记得吃饭。\"

\"嗯。\"

军工所的专车已经等在楼下。小李拉开后车门,他坐进去,车子立即发动。

一路上无人说话。车子穿过城区驶向科技中心,路旁的梧桐叶在风中摇曳,阳光碎金般洒满路面。

科技中心大厅外已经围了不少人。摄像机架在三脚架上,记者们或调试设备,或低头看稿。门口拉着警戒线,保安分立两侧。

军工所代表老周迎上来,五十多岁的年纪,花白头发梳得整齐,一身深色西装熨帖得体。看见陈默,他伸手拍了拍对方的肩膀。

\"准备好了?\"

\"你说呢?\"

老周笑了:\"材料编号已经录入国家重点项目档案,今天之后正式对外公布。\"

陈默点点头,跟着他往里走。

发布会设在二楼报告厅。前方摆着长桌,背后悬挂着巨幅投影,上面写着\"新型卫星结构材料技术说明会\"。左侧坐着几位军工所专家,右侧留着一个空位,名牌上写着\"陈默\"。

他走过去坐下,把公文包放在脚边。主持人简短介绍后,第一个举手的是个外国记者,中年模样,西装笔挺,手持话筒。

\"陈先生,这种新材料的强度和耐热性远超现有国际标准,欧美实验室至今未能复现类似成果。您认为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在高端材料领域已经领先世界?\"

会场顿时安静下来。

陈默看了他一眼,声音平稳:\"这不是某个国家的胜利,是科学的胜利。\"

记者愣了一下,似乎没料到这个回答。\"那您是否承认,这项技术标志着中国正式成为科技强国?\"

\"早就是了,从今天起更毋庸置疑。\"

这句话落下,现场静默了片刻。后排有人低头疾书,前排快门声接连响起。

第二个提问的是位金发女记者,来自北美通讯社。\"陈先生,这项材料将具体应用于哪些项目?是否涉及军事用途?\"

\"它将用于通信卫星,确保信号稳定传输。至于其他用途,我不做猜测。\"

\"但外界普遍认为,这类材料能显着提升导弹外壳性能。\"

陈默直视着她:\"我只负责提供技术参数。如何应用,是决策者的事。\"

她还想追问,旁边另一位记者抢过话筒:\"贵团队是否有意与国外研究机构合作?目前已有三家欧洲实验室提出联合申请。\"

\"暂时没有这个计划。\"他说,\"数据不会公开,专利归国家所有。\"

台下响起一阵窃窃私语。

坐在旁边的老周微微倾身,低声说:\"回答得不错。\"

陈默没有回应,只是将手平放在桌面上,指尖轻轻叩了两下。

第三位记者起身,年轻些,戴着眼镜。\"网上有说法称这项技术来得太过突然,质疑是否存在外部技术输入。您对此有何回应?\"

陈默终于露出一丝笑意:\"你可以查阅过去五年的论文发表记录,从基础材料合成到结构建模,每一步都有公开的实验日志。如果觉得太快,那只能说明,有些人已经落后太远。\"

台下传来几声轻笑。

提问环节持续了四十分钟。问题越来越尖锐,从资金来源到团队背景,再到未来规划。陈默对答如流,语气始终从容。

最后又是最初那个外国记者提问。他站起身,语气比之前缓和许多。

\"陈先生,您刚才说'从今天起',中国已是科技强国。这个'今天',是指发布会的日子吗?\"

\"不。\"陈默注视着他,\"是从我们不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开始。\"

全场寂静了数秒。

老周站起身,绕过桌子走到他身边,伸出手。

陈默也站起来,两人紧紧握手。

老周的声音不大,但足够让前排听清:\"这材料,注定要载入史册。\"

台下响起掌声,起初零落,随后连成一片。摄像机镜头推进,闪光灯此起彼伏。

陈默没再说话,只是微微颔首示意采访结束。但他没有立即离座,依然站在原地,双手自然垂在身侧。

老周也没离开,站在他身旁,目光扫过全场。

外国记者们陆续收起设备,有人合上笔记本,有人低声交流。最初提问的那个男人站在原地怔了片刻,才慢慢将记录本收进公文包。

后排一位女记者摘下耳机,问身旁的同事:\"他说的每句话都录下来了?\"

\"一字不落。\"

\"发稿时标题怎么定?\"

对方略加思索:\"就写:'当中国人说出'从今天起',世界为之寂静'。\"

厅内灯光通明,设备运转的嗡鸣低沉持续。空调送出的微风拂过桌面,掀起文件的一角。

陈默抬手扶了扶眼镜。

镜片反光一闪,掩去了他眼底的神色。

台下最后一排,一个穿灰色夹克的男人合上笔记本,起身向外走去。经过门口时,他回头望了一眼主席台。

陈默依旧站在那里,仿佛目空一切。

老周低头看了眼腕表,又抬头望向主席台上方的挂钟。

两点五十九分。

秒针轻颤,指向整点。

厅内的灯光忽然暗了一下。

陈默的目光移向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