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重生1981:成了科技流氓 > 第222章 卫星材料的最终配方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22章 卫星材料的最终配方

走廊尽头的人影晃了一下就消失了,像是从未出现过。陈默盯着那扇紧闭的防火门看了几秒,确认不是系统误报,这才把注意力转回主控台。

屏幕上,冷却进度条已经走完,【“天穹材料”合成完成】的绿色提示安静地闪烁着。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连续三天没合眼,眼睛干涩得发疼。但他没有起身休息,而是调出最后一组分子结构模拟图,一帧一帧地比对显微投影数据。

真空反应舱里的合金块正在慢慢降温,表面泛着银灰中带着淡蓝的光泽,像结了一层会流动的霜。他记得最后一次调整是在凌晨三点多,当时脑子里突然冒出一组数字——钛硼掺杂比例1.67%,纳米晶须分布密度每平方毫米三千二百个点位。这个数据来得莫名其妙,就像以前那些灵光一闪的片段,没头没尾的,可他就是知道,这次准没错。

他翻开记录本,在最后一页郑重写下:“终版配方确认。耐高温极限983c,热震测试待验证。”

刚合上本子,门外响起了敲门声。一个穿着旧军绿色呢子大衣的男人走了进来,袖口磨得发白,但扣子一丝不苟地系到最上面一颗。他自称是军工所派来的技术监督员,姓李。

“样品能取出来了吗?”李工声音不高,但每个字都咬得很稳。

陈默点点头,启动提取程序。机械臂缓缓从反应舱中托出一块巴掌大的金属板,表面光滑得找不到一丝裂纹,边缘切割得整整齐齐。

李工戴上手套接过样本,翻来覆去看了很久,又用便携设备做了初步扫描。“你这材料,和我们之前收到的报告完全不是一回事。”

“还有更严格的测试。”陈默走到另一台设备前,掀开防护罩,“三秒内升温到九百度以上,然后急速冷却。模拟再入大气层环境。”

李工没说话,盯着那台机器看了半晌,终于点头。“如果这块样品能扛过去,上级会立刻立项推进卫星外壳替换计划。”

实验开始前,陈默仔细检查了所有接口和冷却管道。上次冷却系统故障的记忆还在,他不想再冒任何风险。沈如月送来的那份文件还摊在桌上,是昨天刚更新的热导率曲线图。他扫了一眼,确认传感器已经更换,数据可靠。

高温舱门缓缓关闭,倒计时开始。

三、二、一。

温度瞬间飙升,监控屏上的应力曲线剧烈跳动。金属板在强光下微微变形,但始终没有出现裂痕。紧接着制冷系统启动,舱内温度骤降,玻璃观察窗上结了一层薄霜。

十秒钟后,测试结束。

李工再次拿起样品,翻来覆去地查看,手指在表面来回摩挲,最后郑重地摘下帽子,伸出手:“小陈,这材料,能让中国卫星领先世界十年!”

陈默握了握他的手,没多说什么。他望向窗外,天还黑着,远处教学楼只剩下零星几盏灯光。

“还不够。”他说,“我要让它能载人。”

李工愣了一下,随即笑了,“你野心不小。”

“不是野心。”陈默坐回椅子,“是迟早的事。”

两人又仔细核对了一遍全部参数,确认无误后,李工将样品装进特制容器,准备带回所里做进一步鉴定。临走前,他拍了拍陈默的肩膀:“好好休息。这样的成果,值得睡个踏实觉。”

门关上后,实验室一下子安静下来。设备运转的声音变得清晰可辨,像是某种低沉的呼吸。陈默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想歇两分钟,脑子却停不下来。那些未来记忆的碎片最近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内容也越来越模糊。昨天凌晨那段关于“隐性晶格腐蚀”的公式,他到现在还没完全理清。

他重新打开电脑,调出那段残缺的数据流,试图反向推演可能影响材料长期稳定性的因素。刚输入一半模型,门被猛地推开。

沈如月冲了进来,脸色发白,手里紧紧攥着一张纸条,胸口剧烈起伏。

“陈老师!”她声音发颤,“张教授……他在狱中自杀了!”

陈默睁开眼,身体微微一僵。他接过纸条,上面只有一行潦草的字:“我走了,但你知道真相藏不住。”

他没说话,把纸条仔细折好,放进衣服内兜。

沈如月喘着气,“公安刚通知学校,说是今天早上发现的。他在牢房墙上写满了字,全是数学符号和公式片段,没人看得懂……”

陈默盯着屏幕,那串未完成的晶格腐蚀模拟图还在运行。他忽然想起张教授最后一次在实验室的样子——站在数据屏前,眼神复杂地看着“天穹材料”的初代样本,低声说了一句:“这东西太完美了,不像这个时代的产物。”

当时他没在意。

现在想来,也许对方早就察觉到了什么。

“你没事吧?”沈如月见他一直不动,小声问道。

“没事。”陈默摇头,“你去隔壁休息室躺一会儿,熬了一夜了吧?”

“可张教授他……”

“他已经做了选择。”陈默打断她,“我们现在能做的,是守住这些成果。”

沈如月咬了咬嘴唇,最终点点头,转身出去了。关门时,她的手顿了顿,似乎还想说什么,但终究没有开口。

实验室里只剩下他一个人。

陈默调出系统日志,找到三天前冷却模块故障的时间点。那时他正在输入关键掺杂参数,系统突然报警中断了流程。如果不是及时发现导管渗漏,整炉材料都会报废。

他放大那段日志记录,发现故障发生前十七秒,有人远程访问过温控子系统。权限来源标注为“内部调试端口”,Ip地址已被清除。

不是意外。

他慢慢坐直身体,手指在键盘上敲了几下,调出服务器近七十二小时的所有登录记录。大部分都是正常操作,只有两次异常:一次是张教授账号在入狱前一天深夜登录过资料库,另一次是两天前凌晨,同一个账号尝试接入实验控制系统,被自动拦截。

时间刚好在他完成最终配方的前两个小时。

他盯着屏幕,呼吸不自觉地放慢了。

张教授死了,但问题远未结束。

他打开本地备份文件夹,找到那个命名为“备用方案_隐藏层”的文档。这是他很久前就设下的保险——一旦主配方存在潜在风险,这套替代方案可以临时启用,虽然性能会下降百分之十五,但能避开某些未知缺陷。

鼠标悬停在打开按钮上,他犹豫了一瞬,最终还是点了进去。

文档加载出来,第一页写着一行标题:【抗隐性腐蚀梯度结构设计】

下面是一组完整的参数表,末尾附注写着:“适用于含微量镓杂质环境。”

他盯着“镓”这个字看了很久。

国内目前没有公开使用镓作为航天材料添加剂的先例。这种元素主要存在于境外高端半导体制造链中。

除非有人故意掺入。

他关掉文档,转而调出原料入库清单。第一批高纯铝锭的供应商是北方冶金厂,手续齐全,检测报告完整。但当他切换到批次编号追踪界面时,发现其中一批原料的质检签名被人替换成电子章,原始手签记录不翼而飞。

时间是两个月前。

正是张教授最后一次参与项目审查的时候。

陈默靠在椅背上,手指无意识地轻敲着桌面。

胜利的消息还在上报途中,军工所的庆功会可能已经在筹备。全国媒体很快就会知道,中国自主研发出了新一代卫星外壳材料。

但他心里清楚,有些事不对劲。

张教授临死前留下的那句话,不是忏悔,是提醒。

“真相藏不住”——不是指他背叛国家的秘密,而是别的什么。

他重新打开分子模拟程序,把主配方材料结构导入,然后手动添加百万分之一点五的镓离子,模拟五年后的老化状态。

程序运行了不到一分钟,结果弹了出来。

画面中央,原本均匀排列的晶格出现了细密的裂纹,像蛛网一样从内部蔓延开来。

最终结论显示:【长期暴露于温差循环环境下,材料强度衰减率达47%,存在突发性断裂风险】

陈默盯着那张裂开的结构图,一动不动。

外面天色渐亮,第一缕晨光从窗户斜照进来,落在键盘上。

他伸手按下保存键,将整个模拟过程打包加密,存入离线硬盘。

然后打开一个新文档,开始写一份谁也没见过的技术备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