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重生1981:成了科技流氓 > 第217章 卫星材料的耐热实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17章 卫星材料的耐热实验

凌晨三点多的实验室,灯还明晃晃地亮着。

陈默坐在主控台前,手指在键盘上轻轻敲打,调出昨晚监控的最后一段。画面定格在那个假电工抬头看向通风口的瞬间——整整两秒,那眼神不像随意扫过。他截下图,标记为“可疑行为A”。

他起身走到高温炉旁,仔细检查了密封圈和压力阀。炉内温度已降至常温,样品舱空着,等待新材料的装入。打开保险柜,他取出一个银灰色小盒,里面静静躺着一块指甲盖大小的金属片,表面泛着细腻的哑光。

这是他用记忆里的配方重新调配的卫星材料,主要成分是高纯氧化铝掺了微量钛硼合金,经过三次冷压成型。全程都是他亲手做的,没让第二个人沾手。

六点四十二分,天刚透出朦胧亮光,楼道里响起了脚步声。

门被推开,一个穿灰西装的男人走进来,胸前别着军工所的证件。五十岁上下的年纪,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目光直接落在陈默手中的材料盒上。

“这就是要测试的样品?”声音低沉。

陈默合上盒盖,点点头:“九点整开始测试,您感兴趣的话可以留下观摩。”

“专程赶来的。”男人说,“上面对这个项目很重视。”

陈默没接话,转身把盒子放进操作台的真空舱,启动净化程序。空气被缓缓抽走,指示灯由红转绿。

八点五十五分,所有传感器校准完毕。主屏幕上,二十条数据流平稳运行。陈默输入指令,启动第一阶段升温。

“目标温度,九百九十八度。”他说。

“为什么不直接设一千度?”男人问。

“差这两度,反应不一样。”陈默看着温度曲线缓缓爬升,“我们不是为了凑整数,是要看它真正的极限在哪。”

男人不再说话,默默站在一旁盯着屏幕。

九点十七分,炉温升到八百度。材料内部开始出现细微的晶格震动,监测系统自动记录下频率变化。

陈默翻开笔记本,写下一行字:820度起始震荡,幅度0.3纳米,可控。

九点三十四分,温度突破九百度。冷却系统发出低沉的嗡鸣,维持着外部环境稳定。

男人忽然开口:“你们学校以前没人搞过这类材料吧?”

“没有。”陈默头也不抬,“这是第一次。”

“那你怎么确定它能扛住九百度以上?”

“试了才知道。”陈默端起桌上的茶杯抿了一口,“不试,永远都是猜测。”

男人皱了皱眉,对这个回答似乎不太满意。

九点五十六分,温度升到九百八十度。主控台的警报灯闪了下黄光,提示热应力接近临界值。

陈默调出三维成像,发现材料边缘有个细微的能量聚集点。他立即调整磁场分布,把偏移的电子流导回正常轨道。

“你改了参数?”男人问。

“微调。”陈默说,“不然它在九百九十二度就会开裂。”

“你怎么知道的?”

“直觉。”他轻轻笑了笑,“有时候,直觉比计算更准。”

九点五十九分,温度达到九百九十八度。

主屏幕突然跳出一组异常信号。热成像显示,材料表面泛出一层淡蓝色的光晕,仿佛有电流在表层流动。

男人猛地站起身:“这……这是什么现象?”

陈默盯着屏幕,一动不动。

蓝光越来越亮,持续了整整十三秒,才缓缓消退。内部能量读数显示,材料不仅没有损耗,反而吸收了一部分热能,转化为结构稳定性的提升。

“这不可能……”男人喃喃道,“苏联当年研究的'天穹材料',就是这种反应特征。他们花了十年都没能复现一次。”

陈默合上平板,语气平静:“这不是'天穹材料'。它比那个更强。”

“你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吗?”男人激动起来,“只要这材料能批量生产,下一代卫星外壳就不用担心大气层摩擦了!火箭发射成本能降低三成!”

“现在下结论还太早。”陈默说,“一次实验不能说明问题。”

“可结果就摆在眼前!你应该立刻上报!”

“数据链还没闭合。”陈默摇头,“我得再做三次重复实验,确认稳定性。”

男人急了:“你知不知道错过窗口期的后果?上面有人等着看成果!”

“那就让他们等。”陈默直视对方,“我是做科研的,不是写汇报材料的。”

男人张了张嘴,最终没再说什么,只是死死盯着那块正在降温的材料。

十点零七分,高温炉进入冷却程序。陈默打开日志,新建一条记录:

材料在998c下出现逆向能量转换现象,疑似具备热激发自修复潜力。下一步:引入镍钛记忆合金微粒,观察损伤恢复能力。

刚写完,桌上的电话响了。

来电显示是“校内短号”,但他一眼就认出这是张教授办公室的号码。

他按下接听键,声音温和:“老师,早。”

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声音:“小陈啊,听说你们昨晚出了点状况?材料差点被污染?”

“小事。”陈默靠在椅背上,“后勤派了个电工来修线路,带了不该带的东西,已经被公安带走了。”

“唉,现在这些工人的素质……”张教授叹了口气,“你没事吧?实验进度没受影响吧?”

“影响不大。”陈默说,“就是炉温有点波动,已经调好了。”

“那就好,那就好。”张教授语气轻松了些,“这种关键项目,最容易被人盯上,你要多注意安全啊。”

“谢谢老师关心。”陈默笑了笑,“我会小心的。”

挂掉电话,他立即打开通讯记录,找到刚才那通来电,右键标记为“高危监听源”。随后向技术组发出指令:追溯该号码过去三十天的所有外拨记录,重点排查与境外区号的连接尝试。

他盯着屏幕,手指无意识地轻敲桌面。

张教授昨晚明明不在学校,怎么会知道实验室出事?消息应该只在公安和他之间流转,连苏雪都没告诉。

除非……

有人把情报透露给了他。

而能接触到昨晚事件核心信息的,不超过五个人。

他打开加密邮件系统,给港城的技术支援组发了新指令:加快干扰编码系统的部署,优先覆盖教授办公室和军工所的联络通道。

十点二十三分,高温炉冷却完成。

陈默戴上隔热手套,打开舱门,取出那块材料。表面光滑如初,不见任何裂痕或变色。他在显微镜下仔细检查了三分钟,确认晶格结构完整,只有极轻微的位移补偿。

“不错。”他低声自语。

男人凑过来:“你真不打算立即上报?”

“再测两次。”陈默把材料放进密封袋,“我要确保这不是偶然。”

“你这个人啊……”男人摇摇头,“太过谨慎了。”

“搞材料科学的,不能靠运气。”陈默收起样品,“要么万无一失,要么干脆不做。”

男人看了眼手表:“行吧,我回去汇报。但你要记住,时间不等人。”

“我知道。”陈默送他到门口,“三天后,我会提交完整报告。”

门关上后,他回到主控台,重新调出昨晚的监控。这次他放慢速度,仔细观察那个假电工撕纸条的动作。

四十三秒的停留,不是为了换衣服。

是在确认任务细节。

他放大垃圾桶的角度,勉强辨认出纸条上的两个数字:7和4。

不清楚是编号还是时间点。

他保存下这个片段,准备让技术组做图像增强。

正要关闭视频,忽然注意到一个细节。

那个电工在靠近合成台前,曾抬头看了眼通风口。

不是无意的一瞥。

他的视线在那里停留,像是在确认某个位置是否存在。

而那里,正好藏着摄像头。

如果他不知道监控的存在,不会特意去看。

说明他知情。

或者,有人告诉了他。

陈默坐直身子,打开内部权限日志,查询昨晚哪些人访问过实验室的安防系统。

列表跳出来三个名字。

其中一个,让他目光一凝。

他盯着那个名字沉默片刻,打印了一份访问记录,放进文件夹,标注“待查”。

起身走到高温炉前,他伸手摸了摸炉门。

金属触感冰凉。

但在他脑海里,下一个实验方案已经开始成形。

加入记忆合金微粒,让材料在受热时自动修复微裂纹。

这不是简单的改进。

是质的飞跃。

他拿起笔,在笔记本背面画了个简易的结构图,写下几个关键参数。

然后合上本子,放在主控台最显眼的位置。

他知道,一定会有人想方设法来看这个本子。

而当他发现谁最先忍不住动手,内鬼的身份就清楚了。

窗外阳光洒进来,落在操作台上。

陈默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

他轻声自语:“老师,您教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我现在也用来算计人了。”

重新戴上眼镜,他打开电脑,调出电报机的频率记录。

屏幕上,一段异常波形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个频率,和昨晚那个电工工具箱里的共振频率完全一致。

他记下数值,标为“关联证据b”。

点击保存,关闭页面。

他坐回椅子,双手交叉放在桌上,目光落在主控台角落的一个小按钮上。

那是紧急数据销毁装置。

只要按下,所有本地存储都会瞬间清零。

但他没有按。

他在等待。

等待下一个前来试探的人。

电话又响了。

他看了眼来电显示。

还是张教授办公室的号码。

他接起电话,声音平静:“老师,还有什么事?”

“小陈,”对方语气严肃,“刚才军工所的人来电话,说你的材料出了大问题,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