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网游动漫 > 重生三国:吕布,一戟破万法 > 第199章 医者的手与刺客的刀 /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99章 医者的手与刺客的刀 /

第三卷·官渡之战 \/ 第199章 \/ 医者的手与刺客的刀 \/

太医署的窗纸被风推得鼓一鼓、瘪一瘪,像胸腔里克制的呼吸。炉里药气慢,甘草的甜与附子的辣在檐下缠,蜡烛把灯心烤成一粒明黄的豆。吴硕洗过手,把指尖在布上擦干,又在铜镜里看了一眼自己的甲缘——甲不得留尖,伤皮如伤人心。

“殿下,请抬手。”他对坐在屏风后的少年帝王低声。刘协指腹缠着一圈极薄的纱,纱中透出已干的一小团红。那是前夜落在绛带上的血,他令太监勿动,到了今晨方召太医。吴硕先不解,只待看见那一小团红,才懂他要护的不是肉,是意。

银刀切纱,刀背先过,刀锋后贴。纱褪的瞬间,少年帝不避,眼里却有一点极轻的缩。吴硕把棉团压在血痕边缘,指腹并不按伤处,只按脉门,像把一条急流引向缓处。他看见伤口细细合,像一个暗誓被丝缝收紧。

“刺不深。”他语气平,“只是冷气侵了些。殿下这两日不可握笔久。”

刘协“嗯”了一声。他望着吴硕的手,那手既不大,也不白,掌心横生一条薄薄的茧。茧不是从刀柄上生,是从针背上磨出来的。他静了静,忽道:“吴卿,你的手,救过多少人?”

吴硕没答数。他只把药粉轻轻吹在伤上,吹气很稳:“救人不记数,记的是这手有没有抖。”说完,他把纱带绕了两匝,结打在右侧三寸,止于袖里。刘协垂眸,眼底亮微不可见地动了一线——他看见那一寸三的结,像看见自己在别处的影子。

外间,门环轻轻一叩。王子服在屏外拱手:“殿下,末将向太医署讨药,顺道叩门。”

“进。”刘协抬眼,声音淡而稳。吴硕退半步,帘一掀,王子服进来,披风上的雪被他一掌拂落,落在门槛上无声。他向帝一揖,不多话。刘协点首,侧身,袖下的伤已妥帖藏起,像把一滴血重新收回身内。他起身,往内偏去:“卿等下,我去更衣。”身形一转,他留给两人在屏后方寸的空与影。

屏风之后,吴硕与王子服目光一交。王子服袖口略鼓,鼓在右侧三寸。吴硕把药匣推开一条缝,露出底层暗格;王子服袖里绛带如一条沉默的蛇,自他掌心滑落,滑进暗格,缝线与木纹一贴,纹理即合。他们都不言。王子服只把手背放在匣沿,指腹压一压,“叩”了一下木——轻、正。吴硕用眼示意:“明午,有宫女换冬带。”

“谢。”王子服退一步,袖中另取一片薄竹签,签上暗刻一“步”,递与吴硕。吴硕轻扫一眼:宫道两侧步长标记,七寸半与八寸缓如何错开。医者用药控汗;军人用步控心——理是一条。

“殿下用茶。”刘协更衣出来,眼神扫过两人指尖的角度,笑意淡,像在灯下不易见的温。他不多留王子服,只道:“将军辛苦,夜里风紧,收人。”

王子服退去,步长八寸缓。出门的瞬间,他回头看了一眼那只药匣——那匣此刻看起来就像一口不沸的小锅,锅底的火压着,不冒一点热。他明白,有时真正把天下煮熟的,是这等看不见火的锅。

——

南市药铺,午后,帘下悬一串干葛根,根须在风里微微摆,像一把毛刷。掌柜滕二把复方散包成一包包,递出去时故意让纸角露出半分红——那红不是朱记,是给“看雪”人识别用的。门前有两个闲汉蹲着,其实不闲,一个数人,一个数步。数步者喃喃:“七寸半,急;八寸缓,稳。”

滕二忽见一个女客拎着小篮进来,篮里铺干荷叶,荷叶上放一只瓷盏,盏里是颗肿起的桐油丸。女客把盏一放:“取伤风药。”滕二点,手进柜,摸出一包“薄绢”,绢里摺着一角墨字——“勿急”。他把绢夹在药里,递回去。女客不拆,收好。走出门时,她与从东市喝酒回来的一个男人擦肩,那男人衣角压得低,靴跟碰了门槛,“叮”的一声。滕二的耳激灵:“不是我家人。”

他正要抬眼,门口帘子突然被一把拉上了半边。来人不高,腰极软,走路时不像武夫,像细匠。他脸上挂了轻微的笑,那笑不达眼底。他说:“掌柜的,我夜里咳,想讨一丸‘止咳’。”滕二笑还过去,指着药柜:“取。”

那人转身,手背擦过柜面,留下极浅一划。滕二心里一凉——那不是手指,刀背。刀意放在药行里,比毒更沉。他把腕上的铜钱绳轻挪了一挪,把最上面的钱翻到最下,这是给“看雪”人的急讯。他笑不露声色:“夜里风冷,莫走巷深。”

那人笑:“巷深,方暖。”言罢折身出门。他的步子七寸半,抢;衣角在帘摆的一瞬露出一线黑光——刀鞘口。滕二在柜后抹了一把汗,汗不凉。他知道城里今晚要出刀,而且出在医者前。

——

太医署旁狭巷深,石壁挂着冬青,冬青叶上粘了一层薄灰,灰里藏着昨夜的风。吴硕回房,把药匣解下,放桌角。小徒问:“师父,晚间还出诊幺?”

“出。”吴硕动手收拾针,针用热水过,刀用酒过,线用檀香熏。他放针时,针头齐一,像一排字的笔画在心中先排成列。他忽道:“你把门环擦一擦。”小徒愣:“门环?”

“擦亮,轻轻放回。”吴硕目光落在门,“有人要敲,叫他第一声不用费力。”

小徒去。门环被他擦了两遍,铜绿底下露出一点旧时的亮,亮不耀,像眉梢轻挑。吴硕提起药匣,掌心一按,暗格闭合,纹看不出。他把匣提起半寸又落下,“叩”的声音在木里转了一圈,化开。他出门,天色已收。一角月从屋脊上露出一点,像一粒干杏仁。

巷口有风,有影。有一影压身过来,既不快,也不慢——八寸缓。韩暝从灰里走出,裘衣不鼓。他立在半光半暗处,像把自己折成一半。他低声:“吴太医。”

“韩大人。”吴硕点头。他不问他来做什么。他知道来者不是抓,亦非救。韩暝看他手:“夜里还出?”

“病人不挑时辰。”吴硕淡淡。他用“病人”这两个字,像把刀对面的角卸掉一点。

“城里有‘急’。”韩暝道,“我尽力按住,但指缝总会漏沙。”

“医者,也只是在漏的时候用手去接。”吴硕抬眼,“接不住的,算命。”他顿了顿,“今晚我手不想空。”

韩暝忽笑:“我们两个人,都不愿让手空。”他侧身,让出一条路,“吴太医慢行。若遇到‘急’,先保自己的手。”

吴硕不答“谢”,只点下颏,步子如常。他走没几步,忽停,回头:“韩大人。”韩暝不语。吴硕从袖里抽出一支极细的银针,递过去——针已过酒火,是干净的。“遇到‘毒’,刺‘曲池’,再刺‘合谷’。这不是给人,是给你。”

韩暝接了。他把针衔在袖口里,像把一条无声的线藏进自家衣缝。他微一拱手,不再多话。

——

夜更深半分。太医署与南市之间的那条巷,转角处有一盏残灯,灯焰低到像虫的眼。王子服换好便装,从沿街阴影里绕出,耳下轻披一方旧黑巾。他今晚不带多兵,只带步法。他看过步,今天城里七寸半太多,像一座屋里的火把点得过密。他不喜欢。

他在巷尾脚步一顿——风上不合的味:刀油与香灰。刀油新,香灰旧。新与旧相碰,常是死。不远处一条影子扒着墙走,步子七寸半。他手里握的并不是刀,而是一支短短的吹箭筒,筒口微抖,吐气者控气稳,是习久之人。王子服心头一沉——刺客不找热闹,找“静”。静处头一个,太医署。

他不急。他用指甲背轻敲墙面一记,“叩”。巷口另一头有人在暗里回一“叩”,抻长,带一点笑,是“看雪”的暗号:知你在。他把手比了一个“缓”字,掌向下;暗里的人移位,去拦另一口巷。他自己却不绕,他直直去“静”处——医者门前。

——

门环刚被小徒擦过,亮得像一轮被云遮住的月。那人影贴着墙,落足轻,心却急。他站在门边,吹箭筒慢慢抬起,嘴唇抵竹口,气息藏在齿后。他不敲门,他要让刀先过门。

吴硕就站在门内。他的手正按在药匣上,匣里绛带上的暗缝纹理与木纹已和。他看见门环下方的缝里有一缕极细的白——那是灯光被外面的一点金属反了一反。他不躲。他把手指扣在门闩上,闩移三分未尽,他停,吐了一口气,让心从急里收回来。

吹箭“嗖”的一声。箭不响,风响。吴硕肩一侧,箭擦着他的耳根过去,钉在后墙的藻井里。他没有退,反而前顶半步,门闩全移,门内外的风在门缝处撞了一下,灯焰一伸。

那人影已欺身而入,手腕翻,短匕出鞘,刃上有淡淡的青光,不是好药,是狠药。吴硕眼里无惊,只有“诊”。他把药匣向下一放,匣角正好卡住那人脚背,脚步一顿;与此同时,他的左手五指如落梅,抓住那人握刀的虎口,右手银针一抹——不是刺人,是刺他自己掌心“劳宫”。掌心一痛,心痛一收,收在指里,他的握随之更稳。手腕一转,按住来的刀背,刀背被他从伤人的方向按回“鞘”的方向,刃光被压在木边上磨出一声很轻的“咝”。

“刺‘曲池’!”门外忽然响起一个低而急的声,带风——韩暝。他不进,他只在影里提醒。吴硕会意,这一声并非教他如何救刺客,乃是教他救“被刺到的人”。他没工夫应。身后小徒已惊到,手足无措,他喝:“别动!”

刺客并非无名之辈,他腕子一翻,刀背撞吴硕手肘,吴硕手肘麻了一麻。他不退,他从腰里抽出缝线骨针,针短,利,往那人腕子上一点——不是扎穴,是扎“绳”。人的筋如绳,绳被点住,力暂失一分。刺客刀势顿缓;吴硕借势一挫,把刀柄推入他手里三分,使刀再难抬。刺客眼里怒起,他抬膝顶向吴硕腹,吴硕以匣角再度阻,匣“咚”地一声撞膝,刺客气一窒。

王子服此时已抵门,他不闯,他避过门口的灯光,绕到窗外,伸指探窗纸,掐住窗钉。他习刀,却此刻不用刀。他突然把窗纸一揭,冷风灌入,灯焰一斜,刺客目光微刺,瞬间浮出一点空隙;王子服手刀从窗槛内侧探入,准确敲在刺客耳后“翳风”,刺客眼前白,踉跄半步。吴硕趁这半步,用肘把他压在门边木立柱上,银针以极小的角度刺入其臂外侧“曲池”——不为他,仍为救将要被他刺到的某个人。这一针落,刺客手心汗涌,握力散。

“收刀。”门外,韩暝的声音落得干净。刺客本能要咬舌,吴硕早防,他把一块药饼在刺客齿间横了一横,药饼里藏着一缕细线,线缠住舌根,断不得。刺客瞪眼,发不出声,只能喘。他被王子服与吴硕一压一解的手法“治住”,像一头被医者按住脉门的疯牛。

就在此时,外间忽传一声闷哼。是小徒。他被门外另一个影子一把拎住,扔在地上,肩头一凉,刀背拍上,是警告。王子服身影一闪要出,吴硕压手:“勿急。”他把暗格一推,绛带姊本已在匣里,他绝不让此刻的刀把如此的“缓”破掉。他站在门槛与内室之间,像一根旧柱,旧却不倒。

“放人。”韩暝这一声已经带上了权。他不是对吴硕与王子服,他是对第二个影。他冷冷地看了门影一眼:“城中有禁,太医门前不得血。你若破,这城明早的风不是‘缓’,是‘诛’。你要这口风幺?”

那影犹疑。王子服在内,手已按刀鞘,他没有拔。他像在听刀鞘里的一点声。他握着刀时,他的指节并不白;握着鞘时,他的指腹并不软。他只说了一句:“你若伤医,今夜我不缓。”这话不重,却像门环的第二声。他手的姿势与吴硕的掌心,竟出奇一样:按。

门影终究放开小徒,退。王子服未追。他转身,先把小徒扶起。小徒吓得像被抽了魂,手却还紧紧按着门环。吴硕接过他手,轻轻放回门环,门环落座,轻轻一响。

刺客忽发狠,肩上猛一发力,竟从吴硕手下滑出半寸,刀刃反挑,电光石火间朝吴硕侧颈划来。王子服目光一凛,这一刻他终于要拔刀——刀尚未离鞘,吴硕已先一步。他手中银针换手,反手向自己“合谷”一刺,痛入心,他的身子在那一刺里像被线牵了个角,角一偏,刀便从他颈边滑过去。他与刺客身位错半步,银针向刺客胸前“膻中”近处轻轻一压,不是刺,是压。人到此处心气一滞,气滞则臂弱。刺客刃落,王子服手背一磕,刀飞,钉在柱上。

“绑。”王子服吐一字。小徒一咬牙,把麻绳抽出,把刺客五花大绑。吴硕俯身,俯仰之间,已经以极快的手法在刺客腕上点了两下,封住血道,免他再以伤自尽。

“杀幺?”小徒声音发抖。王子服把手放回鞘口,鞘里铁与木轻轻一碰。他没有看小徒,只看吴硕。吴硕摇头:“医者门下,不开杀。”他加了一句,“今日尤其。”

韩暝在门外似笑:“吴太医,你的手比刀硬。”语毕,转身向巷外去。“我把‘急’收了,余者由王将军处置。”

王子服压低声:“人给韩大人带走。”他没有解释。这城要‘缓’,‘急’要有人收,而收‘急’的人,今夜恰恰是对手。他回身对小徒:“去,取‘止血散’,再取‘清毒’。他要活,他活着,城里许多‘急’才会知道,被人按住是什么滋味。”

吴硕点。他不看刺客的眼。他知道这人很快会被倒提着送到某个不见天光的屋里,骨头不一定断,心先被磨。他拿药时,手很快;给药时,手很稳。他把药塞进刺客口中,强迫他咽。刺客颈筋鼓起,咽完,眼里露出一种他此生很久没尝过的情绪——不是恨,是怕。他怕自己的“刀”从此在这城里失了捷。

“记着。”吴硕淡淡,“刀先被自己按住,才知‘按’的滋味。”他说的仿佛是对刺客,实际上是对城说。

——

夜色最暗的时辰过去了。王子服送吴硕回内室,转身又出。他不回营,他去两处:“东市酒肆后巷,南市药铺”。他把步子放成八寸缓,像把自己的脉打给城看。他在酒肆后巷看风铃——风铃刚响过一记;他在药铺见滕二——滕二把桌下铜钱绳翻回原位,长出一口气:“刚才一阵子,人的心跳得比风还响。”王子服点:“今夜收住了,明日才有‘缓’。”

他从药铺出来,远远看见韩暝立在墙影里。两人目光又交一次。韩暝先开口:“我收‘急’,不是救你们。”

“我也按刀,不是救你们。”王子服回。他们相看,笑意俱淡,像两把要拔的刀在鞘里各自叩了一叩,先让对方听见声。王子服补一句:“医者的手,今日赢了刺客的刀。我记账——记在‘缓’上。”

韩暝点:“记在‘缓’上。”他转身,步子竟也是八寸。

——

吴硕独坐内室,灯焰回到稳处。他把暗格轻轻推开,绛带背面的一线缝被他翻到上,针脚极密,字纸在缝里平平当当。他把指腹按在那一线缝上,按得比刚才按刺客脉还轻。他把那一按,停了一息。他想起白日殿中的少年帝王,想起屏风后的那一滴血,想起王子服的那一记“叩”,又想起门外韩暝的那一声“缓”。他忽然明白:今夜真正救人的,不止是医生的手,还有一城里几把刀愿意先碰一碰鞘的心。

小徒捧药进来,手还发抖。吴硕把他的手按住:“医者手,先要稳。怕,怕过了,手就抖;不怕,手也会抖。要的是——”他把“要”字拖长,“——把抖按在指上,不让它走到针上。”

“懂。”小徒咽口水。吴硕把门环又轻轻抬起,再轻轻放下。门环响一声,又一声,像病人的心声在安静里恢复节律。

——

并州大营,夜已深三更。陈宫拈着一卷薄竹,竹上按“粥、衣、药”的字眼一条条铺成计划。他抬头对吕布:“城里‘医’已入局,刀今夜被按了一按。韩暝收了梆。”

贾诩笑得像一束火被手掩一半:“医者之手,刺客之刀,终究都归到‘指’上。指要幺按,要么拨。今晚他们选‘按’。”

吕布以指背轻轻叩案,叩声极轻,却把帐里烛焰一抖。他的目光穿过幕缝,望向北边夜色,“明日,粥棚再北。把热药多熬一等,送给‘看雪’的人。他们耳朵冻,冻耳听不得‘刀’声,只听得见‘鞘’。”他顿了顿,“城里医者的手救了一个‘急’,我们替他救一百个‘冷’。”

张辽应了,挺身而出。吕布收手,指腹的细痕还在,像绛带缝线在皮下留下的淡印。他忽道:“乌巢之前,再缓一日。让‘奉’落到刀背上,让‘缓’落到耳朵里。”

贾诩眨眼:“医者的手,替我们按了一下刺客的刀;山神的怒,替我们按了一下人的急。再按一下,就是粮。”陈宫笑:“那就让风去按。”

——

许都东偏殿,翌晨。荀彧立于窗旁,指腹推一推窗格。窗外的风比昨夜轻了些。他收起一封小简,简末写着“勿急、勿杀”。他看见案上落了一粒灰,拾起,闻——是药灰。他笑,笑得淡:药灰里有“人”的味。曹操入,衣襟带着早晨的冷。他问:“昨夜?”

“太医署前无血。”荀彧答,“有人要快,被按了。”

曹操不言。他走到案前,手轻轻敲一记桌边,敲得极轻。他想起郭嘉说的“最贵的缓”,想起韩暝的“收梆”,又想起王子服那人总是八寸的步。他忽然有点倦,却也是在倦中更醒。他低声:“今日,不杀。”郭嘉在后,笑:“丞相也按刀。”

曹操转头:“按到什么时候?”

“按到对面有人自己拔。”郭嘉答,“拔刀的人,叫字更响。”曹操笑了一下,笑意薄得像晨风。

——

夜深回涨,再一次来临。太医署的门环被擦得更亮,亮里映出人影的边。吴硕坐在灯下,把针一支支收回盒。小徒走进来,问:“师父,刺客若再来?”

吴硕把盒合上,叩了一下,叩声像一粒石子落入井:“再来,照救。”他抬眼,眼里一点热,“救他的命,不救他的心;救我们的‘缓’,不救他的‘急’。”

门外风轻轻吹过,带起檐下风铃一声极短的响。响过便无声,像刀在鞘里轻轻一碰。今夜的城,仍要有人出刀;但更多人的手,已经学会先按一下——按医者的针,按刺客的刀,按门环,按心。医者的手与刺客的刀,本是两条极远的线,今夜在一扇门前,借着一声“叩”,被人拉近了半寸。那半寸,便是城由“急”转“缓”的缝。

而在更远处的北,“乌巢”一隅,风正顺着人心,缓缓地吹。下一次,当刀与刀相逢时,鞘里的那一点声,已先被许多人听见了。听见,便不再只看见血。听见,也许就能在杀与活之间,把刀背再推回半分。半分,就是医者的手与刺客的刀之间,永远也抹不尽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