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十点整,大楼突然断电。

陈岸贴在配电房墙边,手指刚触到门框,脑海中便响起一个声音:“背景调查术激活。”

眼前浮现出一串数据。张建国的出生记录被加密,但dNA比对结果显示,他与陈天豪的基因匹配度高达99.8%。

资金流向清晰可见:一笔笔款项从南极科考站账户转出,最终全部流入张建国名下的教育基金。最后一条备注写着:“项目代号‘声呐继承者’,执行周期三十年。”

“难怪他知道我的作息。”陈岸收回手,在黑暗中眯起眼睛,“他不是专家,是盯了我很久的人。”

灯光恢复前两秒,他迅速出门,朝地下三层走去。那里有独立供电系统,门禁需虹膜识别,巡逻每十五分钟一次。他没有乘坐电梯,而是钻进通风井,用鞋底的磁片吸附铁架,缓缓爬向实验室上方。

排风口的螺丝早已松动。他轻轻取下挡板,目光落进室内,呼吸骤然一滞。

墙上贴满了照片——清晨赶海的他、签到时低头看手的瞬间、站在生态馆前宣誓的画面...每一张都标注着时间、地点和行为分析。正中央是一幅声呐仪的结构拆解图,旁边写着:“原型体信号源稳定,克隆适配率提升至87%。”

控制台屏幕亮着,标题为《第12次神经同步测试报告》。进度条显示:“生命维持系统运行正常”。

陈岸落地无声。他绕到主机后方,插入U盘开始拷贝数据。文件夹皆以编号命名,打开后全是他的生物信息——心跳、体温,甚至梦话录音。

刚复制到一半,空调吹出的风忽然变了味道。

他立刻警觉。空气中的氧气浓度下降,还弥漫着一丝淡淡的甜香。这是麻痹气体,不会致命,但在三分钟内会使人完全失去行动能力。

他拔掉U盘,迅速翻滚至最内侧的水箱背后。

几乎就在同时,灯光全亮。

玻璃水箱足有两人高,盛满幽蓝色液体。一名年轻男子漂浮其中,身上连接着十几根导管。他的脸,竟与十八岁的陈岸一模一样。皮肤下埋着细密线路,一直延伸至脊椎。

门开了。

张建国走了进来,手中握着激光枪。他穿着白大褂,袖口别着一枚银色徽章,上面刻着波浪纹与数字“8”。

“你比我快。”他说,“我以为要等到明天签到才动手。”

陈岸靠着水箱,一动未动。

“你知道你是谁吗?”张建国走到控制台前,“你是第一个成功体。我们试过十七个胚胎,只有你活到了成年,还激活了系统。”

“那你呢?”陈岸问。

“我是第八号实验体。”张建国笑了笑,“也是你哥哥。母亲难产去世,父亲把我救下来,送去了国外实验室。他们叫我张建国,意思是‘重建国家海洋力量’。”

“陈天豪是你爸。”

“也是你爸。”张建国调整激光枪的功率,“你们俩都是他用同一份基因培育的。不同的是,他是自愿成为商人;而你,只是被遗弃在渔村的备份。”

陈岸望着那具漂浮的身体:“你们想复制系统?”

“系统只认原主。”张建国摇头,“但我们发现,只要原体活着,克隆体就能通过量子纠缠接收到部分能力——比如夜视、感知水流...再给我三个月,我能打造一支听命于我的‘海洋之子’部队。”

“那你刚才为什么不直接开枪?”

“我不想杀你。”张建国放下枪,“我想让你知道真相,然后自愿加入。父亲说,家族血脉不该浪费在滩涂上捡贝壳。”

陈岸缓缓站起身:“你说完了吗?”

“说完了。”

“那我告诉你一件事。”他伸手探入潜水服内袋,“昨晚我炸的不是假设备,是真的。”

张建国脸色骤变。

“你以为拿走引爆器就能骗我?你忘了,量子纠缠炸弹一旦绑定,只能响应原始信号。”陈岸掏出遥控器,“我现在按下,你的会议室将立刻断电,所有资料都会焚毁。”

“你不能这么做!那是集团的核心机密!”

“那就让我走。”陈岸后退一步,“否则我不保证下一发会不会炸这里。”

张建国咬紧牙关,没有动作。

陈岸转身走向门口。门锁尚未恢复,可能是警报延迟。他走到一半,忽然停下。

培养舱底部有一道细微缝隙。他摸出微型摄像机,塞进夹层,设定每小时自动上传一次画面。

走廊传来脚步声。

他加快速度,重新爬上通风井。刚合上挡板,保安就进来了。

“张工,您没事吧?”

“没事。”张建国的声音已恢复冷静,“刚才误触了毒气测试程序,已经关闭。”

“需要上报吗?”

“不用。内部处理即可。”

陈岸在管道中匍匐前行,耳机突然震动。陈小满的声音传来:“哥,视频传上来了,有点模糊,但能看清脸。”

“存好。”他低声回应,“别转发,等我回来再看。”

回到生态馆时已是凌晨一点。指挥室空无一人,只有监控屏幕闪烁微光。他坐下,将U盘插入电脑。

文件夹展开,第一项是《声呐仪起源研究报告》。

他点开阅读十分钟,眉头越皱越深。

这仪器并非现代产物。其设计图最早出现在1953年,由一位名叫林淑芬的女性提交。项目名为“深蓝”,目标是建立全球海底共振网络,实现跨洋通讯。后来计划被叫停,资料也被封存。

而林淑芬,正是陈天豪的情人。

更关键的是,报告末尾附有一段录音,日期为1980年,背景传来海浪声。

“如果系统选中了别人,”女人说道,“那就说明,真正的‘海洋之子’,并不在我们手里。”

陈岸关闭文件,靠在椅背上。

原来他们一直在寻找他。不是为了技术,而是为了确认——他是否就是那个“被选中的人”。

他走到窗前。远处海面平静,几艘渔船静静停泊。

手机响了。

是周大海打来的。

“岸哥,西北角浮标区发现异常信号,像是有人在测试声呐频率。”

“什么频段?”

“和你那天宣誓时发出的一样。”

陈岸握紧手机:“让他们撤回来,别靠近。”

“可是...”

“照做。”

挂断电话,他打开地图,定位该区域。坐标正好落在国际海洋集团租用的勘探船上。

他调出股东大会日程。明天上午九点,董事会将在总部召开,议题是“民间监测网络整合方案”。

陈岸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三个名字:张建国、钱万三、马明远。

然后划掉了前两个。

只剩下一个。

他按下通讯键。

“小满。”

“在呢哥。”

“准备一份材料,关于张建国的所有证据,加上克隆体视频剪辑。我要在股东大会开始前十分钟发给每位董事。”

“他们会信吗?”

“不一定。”陈岸盯着屏幕上那艘船的轨迹,“但他们一定会想知道——为什么那艘勘探船,正在模仿我的声呐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