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 > 第178章 谁在怕那一声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天还没亮,宫墙外的雾气像一层灰纱裹着东华门。

更鼓声断,唯余风扫残叶。

苏锦黎坐在七王府西厢暖阁内,指尖轻轻敲击案几,节奏不疾不徐,如同她此刻的心跳。

烛火映在她眸底,是一片沉静无波的深潭。

周元柏刚回话——风已放出去了。

“监察院掌握铁证,第四十九声钟响即为先帝驾崩时刻,竹筒录音将在朝会当场播放。”

一句虚言,却比刀剑还利。

没有录音之术?

那又如何?

只要有人信,就够了。

她闭了闭眼,想起前世那个雪夜。

先帝暴毙,遗诏突改,太子一脉被碾成齑粉。

而真正死于钟鸣那一刻的,不只是皇帝,还有无数被掩盖的真相。

如今,她要用一场不存在的“证据”,逼出那些藏在暗处的心虚之人。

果然,不到两个时辰,宫中就起了骚动。

几名老宦官神色慌乱,在内务府库房角落私焚旧档,火光未熄便被人撞破。

李崇义奉旨巡查至此,看着那堆半焦的纸屑冷笑:“他们烧的不是纸,是心虚。”

他蹲下身,从灰烬里抽出一块未燃尽的铜版残片,边缘尚有刻痕——日躔图表,乾元三年冬至校准记录。

伪造历法,篡改天象,正是当年政变的关键一步。

这些本该封存入库的东西,竟在悄悄熔毁。

“好一个‘顺天应时’。”李崇义将铜片收入袖中,声音低沉,“若真有录音竹筒,你们现在怕早已跪地求饶。”

与此同时,沈怀瑾正缓步走出贵妃寝宫。

她面上仍是温婉医者之态,袖中却藏着一枚小小的绸袋。

那里面,是一缕从褪色香囊上取下的丝线。

香囊藏于枕下,内裹半片干枯梅瓣,产自安国公府后园——苏锦黎母亲生前所植。

而化验结果已明:丝线上附着微量砒霜。

当年裴夫人暴病而亡,对外称是心疾突发。

可如今线索层层浮现:换婴、伪诏、毒杀、改历……每一步都环环相扣。

贵妃对“钟”“历”“诏”等字反应剧烈,指尖微颤,呼吸紊乱,绝非偶然。

她是知情者,甚至可能是参与者。

“这局棋,比我们想的更深。”沈怀瑾回到太医院偏室,提笔欲写密报,手却微微发抖。

她见过太多权力吞噬人性的场面,但这一次,牵连的不只是朝堂,还有无数无辜者的命。

另一边,韩明远快马赶至工部作坊外时,天已微明。

急报说裴明珏身份险些暴露,他心头一紧。

那孩子虽聪慧坚韧,到底只是个十六岁的少女,背负着二十年的秘密活到现在,已是奇迹。

到了现场,却发现局势并未失控。

指认裴明珏的,竟是个年过六旬的老稳婆,由内务府派来清点织户名册。

她眯着眼盯了裴明珏许久,喃喃道:“这眉眼……像极了那晚抱走的孩子。”

韩明远不动声色,请她入茶棚避寒,亲自端上一碗热姜汤。

老人颤抖着手接过,一口没喝,反问:“大人,您也查那个案子吗?”

“什么案子?”他语气平和。

“二十年前,安国公府那位裴姨娘生产那一夜……”她声音压得极低,“我接的生,明明是个男婴,可第二天就说夭折了。夫人哭晕过去,孩子却被偷偷抱走。后来听说……换了个女婴回来。”

她说着说着,老泪纵横,“我知道不该多嘴,可这些年睡不安稳啊!那孩子要是活着,今年也该二十出头了……”

韩明远静静听着,没有打断。

直到她泣不成声,磕头请死,才伸手扶起。

“你不该死。”他说,声音坚定如铁,“你该活下去,把那天的事,一字一句说出来。”

老人怔住,浑浊的

风从门外灌进来,吹得油纸窗哗哗作响。

同一时刻,苏锦黎站在书房窗前,听完了三路回报。

她没有笑,也没有动。

良久,她转身走到书案前,提笔蘸墨,在一张素笺上写下几个字,随即吹干,放入一只紫檀木匣。

窗外,晨光初透,钟楼方向依旧寂静无声。

但她知道,那第一页真相,已被推上了悬崖边缘。

只待一声钟响,万籁俱裂。晨光未炽,寒雾仍锁着城东街巷。

苏锦黎站在七王府西廊下,看着林素娘领着一队绣口会的妇人整衣列队。

她们大多是织户遗孀、孤女或贫家女子,平日靠刺绣换米度日,如今却成了她手中最锋利的一把暗刃。

风拂过她们肩头褪色的布巾,像吹过一片待燃的荒原。

“记住,”苏锦黎声音不高,却字字入耳,“不是去领布,是去听名字——她的声音。”

林素娘点头,目光落在队伍末尾那个穿粗褐裙的少女身上。

裴明珏低着头,双手交叠于腹前,看似怯弱,实则脊背挺直如针。

这身打扮掩不住眉宇间的清峻,更藏不住那双眼睛里的沉静。

她已不再是躲在工坊角落抄录账册的“陈阿囡”,而是即将被推上风口浪尖的证人。

工部作坊外,人群渐聚。

冬衣补贴年年有,但今年格外不同——传闻说名单由“写布姑娘”亲读。

有人嗤笑:“哪个写布的?还能念出花来?”可当那道清亮嗓音响起时,整条长街骤然安静。

“王氏三娘,东市第五巷;李氏六姐,北桥织坊……”

一字一句,不疾不缓,如同春冰初裂,滴水穿石。

人群中一名老裁缝猛地抬头,浑浊的眼珠骤缩:“这声气……是她!”他喃喃自语,“三年前元宵,我在东华门捡到一方白绢,上面写着‘父死非病,天象可查’……那字迹娟秀却狠,落款是个‘囡’字。当时全城传是鬼笔,后来才知是有人趁夜放纸鸢传信——原来真是这个丫头!”

话音未落,旁边一个卖汤饼的妇人也惊叫起来:“我也见过!去年冬至,我家小子在河滩捞起一块漂来的布片,写着‘历法改,钟声乱’!我还当是疯话烧了……原来都是她在说!”

消息如野火燎茅草,顷刻间窜遍街巷。

有人不信,有人悚然,更有孩子不知从哪学来一段调子,拍着手唱:

白绢飞过东华门,

陈家阿囡说真魂。

一声钟响天要问,

四十九下断皇恩。

歌声稚嫩,却带着一股邪性的准头,在冷风里飘得极远。

与此同时,钟楼之上,万籁俱寂。

萧澈立于顶层阁台,指尖轻拨浑象仪末端一根几乎看不见的银丝。

这是他亲手所设的机关——悬针连动枢轴,一旦有人试图阻止铜钟鸣响,外力牵动之下,针断即发,反将加速钟槌击打。

他不要沉默,也不要真相大白,他只要那一声响。

哪怕世人以为是天怒,他也愿做引雷之人。

远处屋脊掠过一道灰影,信鸽收翅入檐,脚上密信无声滑落。

他望着皇宫方向,唇边浮起一丝极淡的笑意:“贵妃坐不住了,很好。”

风从城南卷向宫北,带着童谣与流言,裹着灰烬中的残片与袖底藏匿的绸袋。

一切尚未发作,却已无一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