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当长老院在寰宇殿内为预算案争得面红耳赤时,另一场旨在重塑帝国人才根基的变革,已在帝国的教育体系中悄然启动。

由皇帝王韧授意,次席长老诸葛亮亲自推动的科举制度改革方案,正式颁行天下,史称“科举革命”。

旧有的科举制度,虽为寒门提供了上升之阶,但过于侧重经义文章,选拔出的官员往往长于辞藻而短于实务,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帝国治理需求,尤其是在格物、经济、律法等新兴领域。

新科举的核心变革:1. 科目分立,专才专用:

废除单一的进士科,设立 “文政”、“格物”、“经济”、“律法” 四大主科,以及 “医科”、“算科” 等专门技艺科目。

文政科: 考察经史子集、治国策论,培养传统文官及教化人才。

格物科: 考察算术、几何、物理(力学、光学等基础)、地理、博物,培养工部、水师、勘探等专业技术官员。经济科: 考察财税、会计、商贸、物流、人口管理,培养户部、市舶司等经济管理人才。

律法科: 考察《汉律》、《帝国宪章》、各类律例案例,培养刑部、御史台、地方司法官员。

专门科目通过者,主要进入太医院、钦天监、工部下属技术局等专业机构。

考试内容与形式革新:

所有科目均需考核 《帝国宪章》基础 与 官话(标准汉语)以及基础算术 ,强调对帝国基本法和统一语言的认同。

格物、经济、律法等科目,大幅增加实务策论与案例分析比重,甚至引入模拟算账、器械拆解绘图等实际操作考核。

文政科虽保留经义,但策论题目更多围绕现实政务,如“论跨洲治理之难”、“如何平衡工坊发展与农桑根本”等。3. 与功勋制度挂钩:

通过任何一科童生试,即可获得 1点功勋。通过秀才(各科均有),获得 2点功勋。通过举人,获得 5点功勋。

通过进士(分科录取),获得 10点功勋,并直接获得出任相应领域从七品官员的资格。

此举将科举成功与功勋点获取、社会等级提升、乃至婚配权利直接绑定,极大地激发了各阶层、尤其是平民子弟的参考热情。4. 设立新学,培养根基:

在各地官学、蒙学中,增加格物、经济、律法的基础启蒙课程。

于神都扩建“帝国大学”,下设文政、格物、经济、律法、医学等学院,聘请各领域大家任教,成为新科举的最高学府和人才储备库。

当新政的号角吹响,整个天下士林为之震动,反响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

那些坚守传统儒家教义的学者们,面对新政的冲击,感到痛心疾首。他们纷纷站出来,激烈地批评新政,认为这是“礼崩乐坏”的征兆,是“重术轻道”的错误倾向。

他们担忧,圣贤之道将会因此而沦丧,传统的道德和文化将会被抛弃。这些学者们世代研读经书,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理解,面对新政中提出的格物、经济等新科目,他们感到茫然和恐慌。

他们认为,这些新科目将会冲击传统的教育体系,使得学子们不再重视经典的学习,从而导致文化的断层和社会道德的滑坡。

然而,在社会的另一端,更多的寒门子弟、工匠家庭,乃至一些有见识的商人,却对新政抱有截然不同的态度。他们看到了新政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

对于寒门子弟而言,传统的科举制度往往被世家大族所把持,他们很难有机会脱颖而出。

新政中提出的格物、经济等科目,为他们打开了新的大门,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他们可以通过学习这些实用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工匠家庭的孩子们,也看到了通过新政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可能。在传统社会中,工匠往往被视为低人一等的职业,新政的实施,使得技术人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他们可以通过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从而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有见识的商人们,更是敏锐地察觉到新政背后隐藏的巨大商机。新政鼓励发展经济,提倡创新,这为商人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他们可以通过投资新技术、新产业,来获取更大的利润,从而实现财富的积累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在历史的长河中,新政的科举制度的实施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尽管这一变革在士林中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和分歧,但其深远的意义在于,它为不同阶层的人们提供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这种变革,无疑将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未来走向。

一位老工匠,看着自己的孩子,满怀激动地说:“我家孩儿虽不善诗文,却自幼喜欢摆弄机巧,这格物科岂不是为他量身打造?”

他的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仿佛看到了孩子未来的道路。他明白,新政的科举制度为他的孩子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另一位商贾,也在暗自盘算:“习得经济科,通晓财税商贸,将来即便不入朝为官,于家族生意亦大有裨益!”

他认为,新政的科举制度不仅仅是为了选拔官员,更是为了培养具有实际能力的人才。他的家族生意,将会因为他的孩子掌握这些知识而更加繁荣。

甚至一些归化部落的精英,也意识到精通律法科将是进入帝国统治阶层、维护本族群利益的捷径。

各地官学迅速开始调整课程,以适应新政的科举制度。民间教授格物、算学、律法知识的私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这些私塾的出现,为那些无法进入官学的孩子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使他们也能够通过科举制度改变自己的命运。

帝国大学格物院的门口,前来咨询报考事宜的年轻人排起了长队。他们中有的来自贫寒的家庭,有的来自富有的商贾之家,有的来自归化部落。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通过科举制度改变自己的命运。

一股讲求实证、注重实务的新学风,开始在帝国境内悄然形成。这种学风不仅仅影响了学术界,更影响了整个社会。

人们开始重视实际能力,重视知识的应用。这种变革,无疑将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未来走向。

这场“科举革命”,不仅仅是一次考试制度的调整,更是对帝国未来数百年人才结构和治理能力的重新定义。

它将吸纳更多元的人才进入统治阶层,为正在进行的立宪改革和日益复杂的跨洲治理,提供亟需的专业支撑。

帝国的文脉,在坚守核心认同的同时,正朝着更加实用和多元的方向,悄然分流、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