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八月,北京城内暑气未消,户部衙门外却车马盈门,粮车、药材车、军械车络绎不绝,一派忙碌景象。王巢立于衙署正堂的窗前,望着院中堆积如山的粮草与物资,眉头舒展。辽东之战箭在弦上,五十万大军出征,每日消耗的粮草、弹药堪称天文数字,后勤保障便是这场战事的命脉,容不得半点差错。
“监国大人,这是各地粮仓的建设进度与储备清单,请您过目。”户部尚书周延儒躬身递上一份厚重的文书,额上沁着细密的汗珠。自王巢下令筹建大型粮仓以来,户部便成了最繁忙的部门,调运粮食、招募民夫、修建仓廪,桩桩件件都需亲力亲为。
王巢接过清单,逐页翻阅。清单上清晰列明:山东济宁已建成三座大型粮仓,储备粮食三十万石;北京城郊的通州粮仓扩建完工,储备粮食二十五万石;永平府与遵化州各建两座粮仓,分别储备粮食二十万石与十五万石;山海关作为前线枢纽,新建四座粮仓,储备粮食二十万石,另有草料、盐巴、药材等物资不计其数。
“总计一百一十万石粮食,足够一百万大军一年之用,不错。”王巢点头赞许,目光却未停歇,“但还要注意两点:其一,粮食的储存防潮与防虫,令各地粮仓主事者每日巡查,定期翻晒,若有霉变损耗,军法处置;其二,建立粮食轮换制度,新粮入库后,优先调运旧粮上前线,确保粮食新鲜,避免浪费。”
周延儒躬身应道:“臣遵令!已令各地粮仓配备石灰、草木灰防潮,招募专人饲养鸠雀防虫,同时制定了详细的轮换台账,每日记录粮食的入库与调出情况,确保万无一失。”
王巢补充道:“还有粮饷的发放,务必及时足额。前线将士浴血奋战,若连粮饷都无法保障,士气必然低落。令户部在山海关、永平府设立临时饷银库,每月初一准时发放军饷,不得拖延。”
“臣已安排妥当。”周延儒道,“饷银库由禁军专人看守,每月从北京国库调运白银五十万两,确保军饷足额发放。同时,臣还与各地商户约定,将士可凭军饷票据在指定商铺兑换物资,方便前线将士使用。”
王巢满意颔首。粮草与饷银是后勤保障的基础,如今根基已稳,但要支撑一场大规模的远征,还需解决运输与军械供应两大难题。他转身对身旁的工部尚书宋应星道:“宋尚书,铁路修建的进度如何?这可是粮草与物资快速运往前线的关键。”
宋应星是明末着名科学家,精通工程与制造,被王巢委以修建铁路的重任。他取出一幅绘制详尽的铁路规划图,指着图上的线路道:“回大人,目前已开工两条铁路:一条从山东济宁至北京通州,全长约五百里;另一条从北京通州至山海关,全长约六百里。两条铁路均采用标准轨距,路基已铺设完成三成,铁轨与枕木正从山东军工坊源源不断地运抵工地。”
王巢俯身细看图纸,铁路线路避开了山川河流,尽量选择平坦地形,沿途标注了二十余个驿站与货场。“很好,”他说道,“铁路修建关乎后勤运输效率,务必加快进度,同时保证工程质量。令各地官府抽调民夫,提供人力支持,军工坊优先供应铁轨与枕木,不得延误。”
“臣遵令!”宋应星道,“目前已有十万民夫参与铁路修建,军工坊日产能达到铁轨千丈、枕木两千根,预计半年内可完成济宁至通州段铁路,一年内完成通州至山海关段铁路。铁路建成后,马车需要数日甚至数十日的路程,火车一日便可抵达,运输效率将提升十倍不止。”
王巢心中盘算,半年后济宁至通州段铁路通车,正好能赶上辽东战场的关键阶段,届时粮草与物资可通过铁路快速运抵北京,再转运至山海关前线,极大缓解运输压力。他又道:“铁路沿线要修建防御工事,派遣士兵驻守,防止清军或盗匪破坏。同时,提前培训火车司机与维修工匠,确保铁路通车后能够正常运转。”
“臣已安排禁军沿线驻守,同时在山东军工坊设立了铁路学堂,招募年轻工匠学习火车驾驶与维修技术,目前已有两百余名学员结业,可随时上岗。”宋应星回应道。
解决了粮草与运输问题,王巢将目光投向军械供应。他随即启程前往山东济宁,实地考察军工坊的生产情况。济宁军工坊如今已扩建至原来的三倍规模,分为步枪车间、火炮车间、弹药车间、零件车间等多个区域,工匠人数从原来的三千人增至一万五千人,机器轰鸣,人声鼎沸,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沈括早已在军工坊门口等候,见到王巢到来,连忙上前躬身行礼:“属下参见监国大人!”
“不必多礼,带我去看看生产情况。”王巢摆了摆手,径直走进步枪车间。车间内,工匠们正在流水线上组装步枪,从枪管加工、零件打磨到整体组装,每一道工序都井然有序。王巢拿起一把刚组装完成的步枪,掂量了一下重量,手感轻便,做工精细。
“如今步枪的日产能达到多少?”王巢问道。
“回大人,经过扩建与技术改良,如今步枪日产能已达到三千支,比之前提升了两倍。”沈括道,“我们采用了流水线生产方式,将组装过程分为十个工序,每个工匠负责一道工序,效率大幅提升。同时,我们改良了枪管锻造工艺,采用熟铁与低碳钢混合锻造,步枪的射程与精度又有提升。”
王巢点头,又来到火炮车间。车间内,工匠们正在铸造后膛炮的炮管,巨大的熔炉火光冲天,铁水在模具中缓缓冷却。沈括介绍道:“目前后膛炮的日产能达到五十门,主要生产120mm与150mm两种口径的后膛炮,射程可达五千米,威力远超之前的迫击炮。这种后膛炮采用定装弹药,装填速度快,适合前线攻坚使用。”
王巢走到一门刚铸造完成的150mm后膛炮前,仔细观察炮管与炮架。炮管乌黑发亮,炮架采用可拆卸式设计,便于运输。他道:“后膛炮是攻坚利器,要优先供应辽东前线的攻坚军。同时,要加快迫击炮的生产,满足各部队的火力支援需求。”
“属下遵令!迫击炮日产能已达到两千门,足以满足各部队的换装需求。”沈括道。
在弹药车间,王巢看到工匠们正在批量生产步枪子弹与炮弹。沈括介绍道:“子弹日产能达到一百万发,炮弹日产能达到五十万发,其中包括高爆弹、穿甲弹、燃烧弹等多种类型,可满足不同战场需求。我们还改良了子弹的底火与发射药,提高了子弹的可靠性与杀伤力。”
王巢满意地说道:“军械生产是军队的生命线,务必严把质量关。每一批武器与弹药出厂前,都要进行严格的测试,步枪要进行射程与精度测试,火炮要进行实弹射击测试,弹药要进行爆炸威力测试,若有不合格产品,一律销毁,追究相关工匠的责任。”
“属下明白!”沈括道,“我们已设立了专门的测试车间,每一批产品都要经过三次测试,确保合格率达到百分之百。同时,我们建立了工匠责任制,每一件产品都标注工匠姓名,便于追溯责任。”
考察完军工坊,王巢在沈括的陪同下,来到附近的铁路学堂。学堂内,年轻工匠们正在学习火车的构造与驾驶技术,黑板上画着火车的原理图,讲师正在讲解蒸汽机车的工作原理。王巢走进教室,工匠们纷纷起身行礼,眼中满是敬畏与激动。
“你们都是中华军的栋梁之才,铁路的正常运转离不开你们。”王巢微笑着说道,“要刻苦学习,熟练掌握驾驶与维修技术,确保铁路通车后能够安全、高效地运输粮草与物资,为收复辽东贡献力量。”
“谨遵监国大人教诲!”工匠们齐声应道。
离开济宁后,王巢又前往永平府与山海关,检查粮仓建设与铁路修建进度。永平府的粮仓已全部建成,粮食堆满了仓廪,士兵们正在进行防潮与防虫处理;铁路修建工地热火朝天,民夫们顶着烈日铺设铁轨,汗水浸湿了衣衫,却依旧干劲十足。
在山海关,王巢见到了王忠。此时,王忠正在组织士兵进行后勤演练,模拟粮草与物资的接收、储存与分发。王巢道:“前线的后勤保障至关重要,你要组建专门的后勤部队,负责接收来自后方的粮草与物资,妥善储存,及时分发给各部队。同时,要建立物资消耗台账,详细记录各项物资的消耗情况,提前上报需求,避免出现短缺。”
王忠躬身道:“末将遵令!已组建了五万后勤部队,分为运输队、储存队、分发队等多个兵种,专门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同时,建立了详细的物资消耗台账,每日统计粮食、弹药、药材等物资的消耗情况,每周向后方上报一次需求,确保物资供应及时。”
王巢又道:“要做好伤员救治工作,在前线设立野战医院,配备足够的医生与药材,及时救治受伤将士。同时,要加强卫生防疫,定期对军营进行消毒,防止疫病传播。”
“末将已在山海关设立了三座野战医院,招募了两千余名医生与护士,配备了从后方运来的医疗设备与药材。同时,制定了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每日对军营进行消毒,要求士兵勤洗手、勤换衣,确保军营卫生。”王忠回应道。
经过一系列的考察与部署,中华军的后勤保障体系日益完善。粮草储备充足,铁路修建稳步推进,军械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医疗与卫生防疫工作也得到了加强。王巢深知,后勤保障不仅是物资的供应,更是士气的保障,只有让前线将士无后顾之忧,他们才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所向披靡。
九月中旬,济宁至通州段铁路率先通车。首列火车满载着粮食与弹药,从济宁出发,沿着崭新的铁轨向北京驶去。火车头喷出浓烟,汽笛声震彻云霄,沿途百姓纷纷涌上铁路旁,好奇地观看这一从未见过的“钢铁巨兽”。他们从未想过,原本需要十余日的路程,火车只用了一天便抵达了通州。
通州粮仓的士兵们早已等候在铁路货场,火车一到站,便立即组织人力卸载粮食与弹药。看着源源不断的物资通过铁路运抵,士兵们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有了火车,粮草与物资再也不用愁了,我们一定能打赢辽东之战!”
铁路通车的消息传到北京,王巢大喜过望。他下令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同时要求加快通州至山海关段铁路的修建进度。他深知,铁路的通车只是后勤保障的第一步,要确保辽东战场的物资供应,还需要不断完善运输网络,提高运输效率。
与此同时,军工坊的生产也捷报频传。沈括成功研制出了新型穿甲弹,能够穿透清军的城墙与堡垒;步枪车间生产出了折叠式步枪,便于骑兵携带;火炮车间改良了迫击炮的发射装置,提高了射击精度。这些新型武器的出现,进一步提升了中华军的战斗力。
十月初,辽东战场传来捷报,中华军先锋营收复锦州,正稳步向辽阳推进。前线对粮草与弹药的需求日益增加,铁路的作用愈发凸显。每日都有十余列火车从济宁、北京出发,满载着粮食、弹药、药材等物资,驶向山海关前线。火车抵达山海关后,再通过马车转运至各个部队,确保物资及时供应。
为了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率,王巢下令在铁路沿线设立临时货场,将粮草与物资提前储备,方便前线部队随时调取。同时,他还组建了专门的运输船队,通过渤海湾将粮食与物资从天津运往辽东沿海的中华军据点,与铁路运输形成互补,确保后勤补给线的畅通。
北京城内,周延儒正在户部衙署内核算粮草与物资的消耗情况。他看着账本上的数字,心中感慨万千。若是在崇祯朝,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后勤保障早已崩溃,而如今在王巢的统筹安排下,粮草充足,物资充裕,运输顺畅,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监国大人真是天纵奇才,不仅在军事上屡建奇功,在后勤保障上也有着非凡的远见。”周延儒喃喃自语,心中对王巢愈发敬佩。
宋应星则在铁路修建工地与军工坊之间奔波,协调铁轨、枕木的供应,解决铁路修建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他深知,铁路与军工是后勤保障的两大支柱,只有确保这两大支柱稳固,中华军才能在辽东战场上无往不利。
沈括依旧坚守在济宁军工坊,带领工匠们不断改良武器与弹药。他常常熬夜研究技术图纸,尝试新的生产工艺,只为能生产出更先进、更实用的武器,为前线将士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此时的辽东战场,中华军之所以能够势如破竹,节节胜利,后勤保障功不可没。士兵们衣食无忧,弹药充足,受伤后能得到及时救治,士气高昂,战斗力自然远超人心涣散、粮草短缺的清军。
锦州城内,王忠正在查看物资储备情况。粮仓内粮食堆积如山,弹药库内子弹、炮弹充足,医疗站内药材齐全。他对身旁的副将道:“有监国大人在后方统筹安排,我们后勤无忧,只需专心作战,早日收复辽东,剿灭满清!”
副将点头道:“正是如此!如今士兵们士气高昂,人人都想奋勇杀敌,为国家建功立业。有这样的后勤保障,有这样的士兵,何愁不能平定辽东!”
十一月初一,中华军收复沈阳,满清政权彻底覆灭。捷报传到北京,全城百姓欢呼雀跃,纷纷走上街头庆祝。王巢站在皇宫的城墙上,望着东北方向,心中感慨万千。这场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后勤保障的胜利。若非提前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建立了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要想在短时间内收复辽东,剿灭满清,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粮草先行,果然不假。”王巢轻声说道。他知道,收复辽东只是统一全国的第一步,接下来还要平定南方的南明残余势力与农民起义军,后勤保障的任务依旧艰巨。但他有信心,只要继续完善后勤保障体系,扩大铁路网络,提升军工生产能力,就一定能平定乱世,统一全国,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王朝。
阳光洒满紫禁城,金色的光芒映照着王巢的身影,也映照着一个崭新的时代。后勤保障的坚实基础,将支撑着中华军的铁蹄,踏遍山河,恢复中原的繁华与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