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铃中记:太建北伐 > 第121章 内斗(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当晚,戚云四人成功挖通了第一段暗渠。

“通了,通了!”司马廉激动地一把抓住吕方休从对面捅过来的铁锹。

“成了赵大人!成了!”戚云从竖井边拽出司马廉,一边给他掸土一般笑道。

“好!事实证明可行,我这就去跟姚大人请示,看看要不要推广。”赵长吉简单拍了拍身上的泥土灰尘,笑着起身离去。

不到片刻,姚麒麟就来到了戚云四人挖的暗渠边,“具体是个什么法子?给我讲一讲。”

“是!”赵长吉简单说了一遍,姚麒麟还叫来了宗霖,宗霖跳进暗渠查探了一番,也不由得赞不绝口。

“好,法子不错,推广。”姚麒麟笑道:“戚云你们四个今晚辛苦辛苦,把其他二十四组人全都教会,能做到么?”

“能!”戚云四人兴奋地应道。

“赵长吉,你去春申桥那里找钱司马,看看他们进度如何,需要不需要咱们这个法子,如果需要,你就负责教会他们。”姚麒麟道。

“是!”赵长吉躬身领命。

瓦埠湖边,四个简易的大帐篷里闪烁着微弱的火光。

司马廉手里拿着几个树杈,被二十多人围坐在中间。

“廉子,按你这么说,用竖井里的短竹子固定方向和高低,那如果暗渠挖得深了,短竹子指向看不准咋整啊?”王二狗问道。

“二狗哥,你说的情况我们也遇见了,可以这样——你暗渠挖深了,可以加长短竹子的长度呀,而且短竹子伸进暗渠,万一塌方了,竹子还能多少撑一下,也方便咱在里面架木头板子。”司马廉耐心讲解道。

“哦哦哦,明白了,你别说啊吕方休,你这主意还真不错,两头对着挖,那肯定能快不少啊!”另一个帐篷里,孙可对吕方休说道。

吕方休闻言有点儿不好意思地抿抿嘴,“不是我想出来的,是伍子和云子想出来的。”

不到半个时辰,戚云四人就把两头对挖的法子给大伙儿讲了个明白,四座帐篷随即熄灭了火光,听着湖水微微的潮汐声入梦。

第二日,戚云四人来到自己暗渠边的时候,赵长吉已经替他们挖好了两口竖井。

“赵大人,您起这么早啊?”吕方休道:“辛苦您替我们挖竖井了。”

“没事儿,不辛苦。”赵长吉嘴里这么说,可是脸上深深的黑眼圈儿却骗不了人。

“您这……”司马廉道:“这黑眼圈儿这么大,不是一宿没睡吧?”

赵长吉放下铁锹,跳上竖井往坑边一坐,疲惫地扭了扭脖子,苦笑道:“我昨晚去找钱司马,把你们两头对挖的法子跟他一讲,结果钱司马听完两眼放光,死活要拉着我把这个法子给他手下的几百人教明白,我一连跑了春申桥,冉家圩和小朱圩三个地方,一样的话说了好几十遍,等我教完再回来已经后半夜了,我寻思睡不了一会儿又得起来,干脆不睡了,给你们挖好竖井我再补觉。”

“给……给那帮人讲啊?”戚云闻言好奇道:“那帮人的口音……赵大人你能听懂啊?”

“呵呵呵……”赵长吉闻言笑了起来,“你猜姚大人为什么让我去?”

“您了解情况啊,难道不是吗?”司马廉疑惑道。

“不光是因为这个。”赵长吉仰面躺倒,舒舒服服地抻了抻腰,“因为我本就是岭南梅州人,俚人的方言我不但听得懂,还能说一点。”

“啊?”戚云好奇道:“那您是俚人吗?”

“不是,我是汉人。”赵长吉答道:“我们赵家是五胡乱华之时,从晋阳一路南迁到岭南的,到现在已经快三百年了。”

“三百年?”司马廉眼珠子瞪得老大,“好家伙……”

“从晋阳?”戚云闻言笑道:“怪不得我觉着您这口音,跟我老家方言挺像呢。”

“是啊,我有时候听你说话也觉得亲切。”赵长吉笑道。

“哎,不对呀赵大人。”吕方休问道:“常言道:入乡随俗,您家迁到岭南都快三百年了,按理说……这口音早该被当地俚人带偏才对啊,怎么到现在还能保持住啊?”

说到此处,赵长吉脸上显现出一抹沧桑,“我们这些南迁的汉人,对于当地的俚人而言是纯粹的外来者,所以初来乍到的时候,俚人对我们非常警惕,或者说……敌视,而我们这些人背井离乡来到岭南,人生地不熟,对那些住林子,不种地,穿兽皮的俚人也是敬而远之,再加上语言不通,冲突自然不可避免,所以为了自保,我们刚刚落脚的时候,都是以家族为中心,建一座巨大的楼子,整个家族少的几十人,多的几百人都住在里面,一个楼子就是一个大家族,几个家族凑在一起,相互照应,共保平安。我小时候就是在我们赵家的五凤楼里长大的,吃饭睡觉,读书练武,做饭的是姑姑婶婶,教书的是三伯五叔,看功的是姨夫和舅公,不光全是亲戚,而且都是南下的汉人后裔,我十五岁出楼子之前,连一个俚人都没见过,你说,我们这些人的口音会被带偏么?”

“哦……”赵长吉这番话颇能勾起戚云几人的共情,这种身为异乡人的疏离感和零余感,他们非常熟悉。

“身在客地,口有乡音……”伍牧喃喃地说道。

“没错,身在客地,口有乡音。”赵长吉笑道:“所以这么多年来,当地俚人一直叫我们‘客家’人,久而久之我们也习惯了,也乐意自称客家人。”

“那……这么多年过去,俚人和汉人的关系还这么剑拔弩张么?”伍牧问道。

“你还真别说。”赵长吉笑道:“近几年还真好多了,俚人大首领冼夫人全力推动俚汉合流,不遗余力地想让俚人融入汉人之中,不少俚人陆续走出深山老林跟汉人杂居,我们这些客家人也开始逐渐与俚人和平交流,再加上岭南诸郡,本就是咱们大陈高祖武皇帝陈霸先的龙兴之地,当年高祖皇帝北上平定侯景之乱的时候,得到俚人大首领冼夫人的鼎力相助,我们这些客家汉人与俚人并肩作战,从岭南一路杀进了金陵,把高祖武皇帝抬进了皇宫,高祖最终能在金陵践祚登基,岭南的力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朝廷也鼓励俚人接受教化,冼夫人与朝廷双方合力之下,这几年当地已经很少有俚汉之间的冲突,而且俚汉通婚也逐渐被民间接受,我未来的四嫂,没准儿就是个俚人姑娘。”

“哦……”戚云四人一股脑儿听了这么多信息,消化起来有些吃力。

“你们接着干活儿吧,我要补觉了。”赵长吉把草帽往脸上一盖,便不再说话。

寿阳城内,相国城将军府衙。

扬州刺史王贵显慌忙地冲进府衙,快步走到王琳近前低声道:“将军,城里进水了!”

王琳自寿阳围城之后就没脱过盔甲,此刻正在帅厅之中闭目休息,一听王贵显报告立即站起身睁开了眼。

“进水了?哪里进的水?东城还是南城?”王琳疾声问道。

“不是城墙!”王贵显胸膛起伏,皱眉道:“是井水返上来了!”

“不是早就让守军填死城中水井了吗!怎么还有水井返水?”王琳道。

“城西……城西有两口废弃的水井,枯了好几年了,守军没在意,不成想昨晚返了水,本来就是废弃的院子也没人住,直到返出来的水漫到了街上才被发现,弟兄们已经在封堵了。”王贵显皱眉道。

“现在情况如何了?”王琳问道。

“已经堵住了,但是水漫了三四条街,百姓受了惊吓。”王贵显道。

“呼……”王琳轻舒一口气,“还好,亡羊补牢。”

“是,没出大乱子,但是有件事我觉得比返水更打紧。”王贵显道。

“何事?”

“北城墙内侧墙根儿开始返潮了,伸手一摸全是水珠子。”王贵显低声道。

“……”王琳无奈点头,“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多厚的城墙这么泡也得透水,但是只要能挺到陈军的土坝先崩就行。”

“说起陈军土坝……”王贵显无奈地叹了口气,今天一早一个好消息都没有,“早上据我军观察,陈军土坝又加高了差不多一尺,厚度也在增加。”

“唉……”王琳无奈笑道:“真希望天上能来一道落雷,把吴明彻的土坝给劈碎。”

“要真能这样,我宁愿后半辈子滴酒不沾。”王贵显同样无奈笑道。

“走吧,巡城,维持士气,坚守待援。”王琳拍拍王贵显的肩膀鼓励道。

寿阳城外,陈军大营。

吴明彻给全军下了休整令,除了巡逻哨卡和维护土坝的民夫之外,全军养精蓄锐,所以虽是战时,但各个营盘的气氛相当轻松。

“启禀大将军,探马回报,皮景和援军目前已经掉头向东,在阳夏郡跨过汴水直奔高平郡,应该是要走泗水南下,按照眼下速度推算,十日左右,先锋部队就能到达淮口。”韦谅拿着最新军报在行军舆图上为吴明彻陈叔陵标记出齐军动向。

“果然。”吴明彻与陈叔陵相视一笑,“殿下,瓦埠湖附近的工事进度可还顺利?”

“目前一切顺利,姚麒麟带的孩子们摸索出了一套好方法,行之有效,效率提升不少。”陈叔陵淡笑道。

“一定要严加保密,这里的布局是我们计划的关键。”吴明彻沉声道。

“大将军放心,战事一起附近百姓流散,我们动工的地方本就已经没几个人,又被大将军以征调民夫的名义调入民夫营,当地已经几乎没有农户了,况且有姚麒麟亲自主持,不会有问题的。”陈叔陵点头道。

“好,好啊……”吴明彻攥了攥腰间宝剑,“如此一来,颍口与硖石两处的工程也可以开始了——中护军吴俊,传令庐陵内史任忠、左卫将军樊毅,工程立即开始!”

“是!”吴俊领命出帐。

吴明彻凝神看向行军舆图上的淮口二字,“韦大人,你刚才说皮景和的先锋需要多久到达淮口?”

“回大将军,十日。”

“十日……十日……”吴明彻喃喃自语,“也不知,十日时间能不能拿下寿阳外城。”

“小侄觉得,只要我们的土坝不溃,十日之内拿下外城不成问题。”陈叔陵道:“虽然不知眼下寿阳城内情况,但是想必王琳不会过得太舒服。”

“这是自然。”吴明彻笑道:“说不定城内已经透水了。”

“寿阳城这么厚的城墙,刚刚泡了一天就能透水么?”陈叔陵好奇道。

“可不一定非得是城墙透水。”吴明彻笑道:“水井与地下水相通,下水道一般与护城河相连,以水灌城,率先透水的往往不是城墙,而是这些城中必备的排水用水之处。”

“原来如此,小侄受教。”陈叔陵展颜笑道。

“韦大人,护城河里的水放到多高了?”吴明彻问道。

“回大将军,眼下水深已经一丈八尺,水面距离我土坝坝顶五尺左右。”韦谅答道。

“嗯,继续加高土坝,控制好水量,不要让水位逼近坝顶三尺之内。”吴明彻道。

“是,属下这就去传令。”韦谅道。

“先用这淝水让王琳伤伤脑筋吧。”吴明彻笑道:“每日水汽氤氲,又求战不能,最是消磨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