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书店掌柜是个留着八字胡的精干中年人,他皱着眉头,语气还算克制,但带着不容置疑:“李秀才,不是我们为难你。上头,就是新成立的‘文教清源司’下了明文,凡涉及前朝敏感人物、议论边防、或有‘妖妄’之语的书籍,一律需清理、上交或销毁。

你这本《野获编余》,里面提到了……呃,建虏旧事,还有些星象谶语,按律就在清查之列。我们也是奉命行事,请你体谅。书钱,我照原价退你便是。”

“原价?”李秀才惨笑一声,“我当初可是花了三两银子从你这买的!如今就退我三钱?这书是我家传之物,我本想靠着抄录注释,换些米钱,你们这……这不是逼我去死吗?”

周围聚集了不少看热闹的百姓,议论纷纷。

“唉,李秀才也是可怜,听说他娘病了,就指望这个呢……”

“文教清源司?新衙门吧?管得可真宽……”

“听说不仅是书,连有些戏文、唱本也要查呢!”

“也是为了咱们好吧,免得被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蛊惑了人心……”

朱啸在一旁静静听着,眉头微蹙。

文教清源司是他授意成立,旨在整顿日益混乱的民间出版,打击真正惑乱人心的邪说异端,引导舆论。

但他深知,任何政策到了执行层面,都可能变形,尤其是这种涉及思想文化领域的,最容易搞成“一刀切”,伤及无辜,甚至成为某些人排除异己、彰显权力的工具。

眼前这一幕,显然就是政策执行过当的一个缩影。

就在掌柜的不耐烦,示意伙计上前准备强行拿书时,朱啸上前一步,开口道:“掌柜的,且慢。”

掌柜的打量了一下朱啸,见其气度不凡,衣着光鲜,不敢怠慢,拱手道:“这位公子,有何见教?”

朱啸摇着纸扇,淡然道:“在下略通文墨,可否让在下一观此书?若果真只是寻常文人笔记,并无大逆不道之言,如此处理,岂不寒了天下读书人的心?

况且,朝廷设立文教清源司,初衷是清源正本,而非断绝文脉。若因此使得士子不敢言,文人不敢写,恐怕也非朝廷所愿。”

李秀才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连忙将书递过来:“这位公子明鉴!此书真的只是些风物记载、文人轶事,最多有些对时局的感慨,绝无悖逆之言啊!”

掌柜的有些为难:“公子,这……这是上头的命令,我们也是照章办事……”

朱啸接过书,快速翻阅了几页,心中已有判断。他合上书,对掌柜的道:“此书我看了,确实如这位李秀才所言,并无大碍。这样,此书我五块银元买下,权当是收藏。至于文教清源司那边……”

他顿了顿,从腰间取下一块看似普通、但刻有特殊云纹的玉牌,在掌柜面前晃了一下,

“我会去说明情况,不会让你为难。另外,这位李秀才既然生活困顿,又有学识,书局何不聘请他做些校勘、抄写的工作?总好过他流落街头,于朝廷体面也无光。”

掌柜的看到那玉牌,虽不明具体来历,但心知眼前年轻人绝非普通富家子弟,态度立刻恭敬了许多:“公子所言极是,是小人考虑不周。就依公子所言。”

他转身对李秀才道,“李秀才,方才得罪了。若你愿意,以后可来书局帮忙校书,按月支取工钱,如何?”

李秀才愣住了,随即激动得热泪盈眶,对着朱啸深深一揖:“多谢公子!多谢公子仗义执言!公子大恩,李墨没齿难忘!”

朱啸微微一笑,将书和五块银元一同塞到李墨手中:“举手之劳,不必挂怀。好好赡养母亲,用心做事便是。”

他又对掌柜的低声交代了几句,强调清查需谨慎,勿要扩大化,以免引起士林非议。

处理完这个小插曲,朱啸和素月继续前行。素月低声道:“哥,这文教清源司……看来下面的人执行起来,有些变味了。”

朱啸目光深邃,看着熙攘的人群,轻声道:“任何新政,推行之初难免如此。关键在于及时纠偏,建立有效的反馈和监督机制。

回头让隐龙卫重点关注一下这个新衙门,看看还有没有类似的情况。思想文化之事,堵不如疏,引导胜过禁绝。这件事,也提醒了我。”

离开喧闹的市井,朱啸一行的下一站,便是闻名天下的江宁织造局。

如今的织造局,早已非纯粹为内廷供奉绫罗绸缎的机构,其部分职能已与蓬勃发展的皇家商会深度合并,兼具官营生产与先进纺织技术试验、推广的双重性质,成为连接宫廷需求、民用市场与技术革新的重要节点。

马车尚未抵达织造局高大的门墙,远远便听到了那如同时代脉搏般强劲有力的喧嚣机杼声,仿佛一座永不停歇的工业心脏在搏动。

踏入那座占地广阔、经过重新规划设计的织造工坊主车间,声浪与景象更是扑面而来,冲击着每个人的感官。

与传统印象中千百名织工俯身于木质织机前,凭借纯熟手工缓慢织造的场景截然不同,眼前是数十台经过工部格物院与能工巧匠联手改良的大型提花织机在同步运转。

这些织机体型庞大的钢铁巨兽,部分关键传动结构和支撑件采用了坚固的熟铁构件,取代了易磨损的木质部件,使得运行更加稳定,传动效率更高。

最引人注目的是,通过预先根据设计图案打制好的提花纸版(一种由厚纸板制成的原始程序),机器便能自动控制经线提综,织出复杂精美、循环往复的图案,其效率比之最熟练的老师傅纯手工操作,提升了何止数倍!

工坊内,为了确保织造精度,即便是白日,也点燃了大量的鲸油灯与牛油大蜡,将车间照得亮如白昼,光影在飞速运转的机件间跳跃闪烁。

车间的动力来源更是令人侧目——并非人力或水力,而是在隔壁动力房内轰鸣的、经过改良的小型蒸汽机。

灼热的蒸汽推动活塞,通过复杂的皮带轮系统,将动力传递到每一台织机,带动着这些钢铁与木材结合的庞然大物规律地运转,俨然一派近代工厂的雏形景象。

空气中弥漫着棉絮、丝线、润滑油以及一丝淡淡的煤炭燃烧后的气味,这是一种属于工业时代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