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嘎嘣脆!东北大妞恋综掀桌子 > 第245章 大暑的姜,暖了夏的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45章 大暑的姜,暖了夏的凉..

蝉鸣被烈日烤得发哑,柏油路软得能踩出脚印。陆野推开窗,院角的石榴树蔫头耷脑,连平时蹦跳的麻雀都躲在葡萄架下喘气——大暑到了。

暖宝光脚踩在凉席上,拽着奶奶的围裙角:“奶奶,今天怎么这么热?我的小裙子都黏腿了!”她鼻尖挂着汗,手里攥着半块融化的西瓜,“太姥姥说大暑要吃姜,姜是辣辣的,能驱寒吗?”

陆奶奶正往竹匾里铺生姜,闻言抬头笑:“大暑大暑,上蒸下煮。这时候人体外热内寒,吃姜能暖脾胃。你太姥姥以前大暑,总把姜晒成伏姜,说‘一块伏姜,胜过十副药’。”她拍了拍晒得半干的姜片,“来,帮奶奶挑出碎渣,咱们做伏姜茶。”

“姜这么辣,为什么要吃?”暖宝捏起片薄姜,皱着眉头,“我怕辣!”

“傻孩子,”陆奶奶刮她鼻尖,“伏姜是煮过的,辣味淡了,只剩甜香。你太姥姥说‘大暑吃伏姜,冬天不冻僵’,等你冬天手不冷,就知道好处了。”

大暑·寻俗

午后的阳光白得刺眼,陆野带着暖宝去村头老药铺买红糖。药铺的木柜台上,陶瓮里装着深褐色的伏姜膏,玻璃罐里晾着晒干的陈皮。

“张伯,我们要买做伏姜的红糖。”陆野指着竹筐里的黄冰糖,“要老块的,对吧?”

“对喽!”张伯捋着胡子笑,“大暑做伏姜,得用三年陈的红糖,甜得醇,和姜味儿最搭。你奶奶这手艺,跟你太姥姥学的吧?”

“可不,”陆野应着,“太姥姥以前在大暑前半月就开始晒姜,说要赶在立秋前做好,存一冬天。”

路过茶摊,王阿婆端着陶壶喊:“野子,来碗伏茶!金银花、夏枯草、淡竹叶,熬的败火茶!”她舀起一碗,“你奶奶今早也送了姜过来,说要给大家泡伏姜茶。”

陆野接过茶碗:“谢谢阿婆!我们暖宝最爱喝您熬的茶。”

暖宝凑过去闻:“奶奶,伏茶好香!像青草混着花香!”

“那是自然的味道,”王阿婆笑,“大暑天喝这个,比吃冰棍儿强,不伤脾胃。”

晒姜·承艺

厨房里,竹匾、陶锅、木铲一字排开。陆奶奶将生姜洗净去皮:“姜要选老黄姜,纤维粗,辣味足。”她切片,“厚度要匀,太薄易碎,太厚难入味。”

暖宝搬来小凳子,站在案板前学挑姜片:“奶奶,这片有虫眼,不要!”

“小机灵鬼,”陆奶奶捏起那片姜,“虫蛀的姜味儿苦,晒出来不好喝。”

叶知秋端来红糖:“按比例,五斤姜配三斤糖。你奶奶说,伏姜要慢火熬,糖融化得透,姜味儿才锁得住。”她搅动着锅,“老辈人说‘伏姜熬得透,冬天暖不够’,这火候急不得。”

陆野负责晒姜:“把切好的姜片摊在竹匾上,放阴凉处晾半干。”他指着窗台,“太姥姥以前晒姜,总说‘晒姜要见光不见暴,像哄小娃娃’。”

麦芒摇摇晃晃过来,伸手要抓姜片:“片......片!”

“小宝贝不能吃,”暖宝捏起片姜逗他,“辣!弟弟舔一下,像吃小辣椒!”

麦芒皱起小脸,扭头扑进陆奶奶怀里:“奶奶......护!”

“我们麦芒怕辣,”陆奶奶亲他额头,“等伏姜做好了,给你泡淡点的。”

熬茶·守艺

陶锅里的姜糖水咕嘟咕嘟冒着泡,浅褐色的液体渐渐浓稠。陆奶奶守在灶前:“火要最小,熬足两个时辰,姜和糖才融合。”她舀起勺汤汁,“看,挂勺不滴,就可以关火了。”

暖宝趴在灶台边:“奶奶,这姜茶像蜂蜜!”

“那是熬到位了,”陆奶奶关了火,“等凉透了,装在玻璃罐里,能存一整个夏天。”

叶知秋递来薄荷叶:“放两片薄荷,喝着更清爽。大暑喝伏姜茶,是给身体‘补阳气’。”

傍晚,玻璃罐里的伏姜茶凝固成琥珀色,表面浮着层薄油。“真好看!”暖宝踮脚看,“像蜂蜜罐!”

“等你冬天感冒了,”陆奶奶舀了勺放进瓷杯,“冲杯热水,喝下去浑身暖乎乎。”

麦芒也凑过来,指着杯子:“喝......喝!”

“弟弟太小,”暖宝倒了口茶吹凉,“等你长大,姐姐给你泡!”

食荔·闲趣

午后,陆野拎着竹篮回来:“太姥姥家的荔枝熟了!咱们去摘!”

荔枝树长在院后山坡,绿叶间坠着红玛瑙似的果子。暖宝踮脚够:“爸爸,我够不着!”

“来,爸爸抱!”陆野托着她屁股,“挑红的,带点绿的还没熟。”

暖宝摘了颗荔枝,剥开壳:“奶奶,这荔枝好甜!”

“太姥姥以前大暑,总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陆奶奶剥着荔枝,“但她怕上火,只吃十颗,说‘甜要浅尝,日子要细品’。”

陆野剥了颗塞进麦芒嘴里:“弟弟也尝尝,甜不甜?”

麦芒吧唧嘴:“甜!核......大!”

“小宝贝会说话了!”暖宝笑,“核大是因为肉甜,奶奶说的!”

纳凉·雅趣

傍晚,院子里支起竹床,蒲扇摇出清风。陆奶奶煮了伏姜茶,叶知秋切了冰镇西瓜,王阿婆拎着蟋蟀罐来串门。

“野子,斗蟋蟀不?”王阿婆掏出个小陶罐,“我孙子抓了只‘金翅大将军’!”

暖宝眼睛发亮:“我也要!我抓了只小蟋蟀,叫‘闪电’!”她跑回屋,捧出个玻璃瓶,“它跑得可快了!”

两只蟋蟀放进瓦罐,“瞿瞿”叫着撞在一起。暖宝攥着小拳头:“闪电加油!”

“别喊,”陆奶奶笑,“蟋蟀斗的是气势,急不得。”

麦芒趴在竹床上,盯着瓦罐咯咯笑。晚风裹着茉莉香吹来,蝉鸣渐弱,蛙声渐起,夏夜的清凉漫过每一寸光阴。

品姜·传承

夜渐深,陆野整理笔记:“大暑的姜,暖了夏的凉。不是辛辣的刺激,是岁月的温养;不是简单的熬煮,是时光的沉淀;不是一个人的辛劳,是一家人的协作,是把夏天的炽热,酿成冬天的暖阳。”

暖宝抱着伏姜罐:“奶奶,冬天我要给爷爷泡伏姜茶!”

“好,”陆奶奶摸她头,“我们暖宝最孝顺。”

麦芒揪着罐子边缘:“罐......拿!”

“弟弟想摸,”暖宝把罐子递给他,“轻点儿,别摔了!”

陆野望着这一幕,忽然懂了:所谓传承,就是在大暑的酷热里,在伏姜的甜辣中,让孩子亲手触摸传统的温度,亲自延续家族的记忆。晒姜的耐心、熬茶的守候、斗蟋蟀的欢乐,都是家最生动的文化密码。

他在笔记最后添了一句:

大暑的姜,

暖了夏的凉,

也暖了,

世世代代的冬。

晨光·新章

大暑次日,暖宝早起帮奶奶晒姜。“奶奶,今天还要晒吗?”

“要的,”陆奶奶递来姜片,“伏姜要晒足七日,才够干爽。这个习惯要保持。”

麦芒摇摇晃晃过来,指着竹匾:“片......晒!”

“弟弟也想帮忙!”暖宝捏着他的小手,“轻轻摸,别弄乱!”

田园·追忆

周末,陆野带着全家回乡下老家。太姥姥的老姜窖前,土墙上还留着晒姜的竹匾印子。陆奶奶摸着墙:“你太姥姥以前大暑,总在这儿翻姜,说‘晒够了太阳,姜才有魂儿’。”

暖宝学着翻姜片:“奶奶,姜在太阳下睡觉,会做甜梦吗?”

“会呀,”陆奶奶笑,“梦着冬天,给孩子们暖手呢。”

田埂上的野姜花正开,雪白的花瓣沾着露珠,像是大暑写给秋天的信。

成长·惊喜

傍晚,暖宝神秘兮兮地拉陆野进屋:“爸爸,你看我做的!”

桌上摆着她熬的伏姜茶,虽然颜色稍浅,但凝固得很好。“我熬了姜茶!”她得意地扬起脸,“奶奶说可以存起来!”

超棒!陆野竖起大拇指,我们暖宝是伏姜小药师!

麦芒也凑过来,指着茶罐:“罐......宝!”

“弟弟的宝贝!”暖宝抱起他,“等冬天,我们一起喝!”

陆野望着兄妹俩,忽然懂了:所谓传承,就是在大暑的烟火里,在伏姜的甜香中,让孩子把家族的温度,酿成岁月的甜。晒姜的背影、熬茶的蒸汽、斗蟋蟀的笑声,都是家最温暖的注脚。

他在笔记里画了幅小画:竹匾里的姜片,晒着太阳,旁边写着——

“大暑的姜,

是大自然给的甜,

是老辈人传的暖,

是我们要守的,

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