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本自俱足 > 第18章 重逢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转年开春,冻土刚化出黏糊糊的黄泥,北大庙的菠菜地已经冒出了新芽儿。

三爷做事细致认真,菠菜种在放干了水的许愿池里,土质肥沃。下晌开始就用破苇絮罩上保暖,上午日头高照的时候,再敞开来晒太阳。这样精心侍弄的菠菜生发的早,长得旺。深绿的叶子带着露水,在正晌午时的太阳底下闪着光。爷俩儿蹲在地里薅草,指缝里塞满了泥土的清香。

“这头茬菠菜最养人,给你媳妇和德兴带回去。”老住持说。

“干老,她们娘儿仨吃不了多少,咱还是再换点儿黄豆做豆腐,现在城里的吃喝儿缺的多呢。”夏三爷直起身时,腰杆比去年冬天挺得直些,哮喘没再犯,说话也顺溜了。

老住持点了点头,“那庙里的杏树今年该挂果了,等熟了,让德昇来摘。”

“行啊,还有后门那片地,天再暖和点儿就种上苞米和高粱,溜边儿还能种豆子。”夏三爷手里麻利的把菠菜捆得紧实,叶尖上的露水打湿了袖口。

“嗯,咱爷俩儿忙活完了,这一年就又过去了,岁月不饶人呐。”老住持感叹道。

“好赖不计咱这地里,还能忙活点儿嚼合儿,那城里头,更不好过!”

夏三爷说着,抬头望着县城的方向,那里城墙根下,最近总蹲着些面黄肌瘦的人,有从前的佃农,也有没了铺子的小商贩,都在等活干。

夏三爷手一顿,菠菜叶上的露水滚落在地。他攥了攥拳,指节发白,心里盘算着:“德兴快长牙了,总得想办法换点小米,磨成糊糊能给他拌在菠菜汤里。”

回家那天,老住持给夏三爷收拾了满满当当的两个柳条筐,扁担被坠得“吱呀吱呀”的响。

刚到院门口就听见德昇咋咋呼呼的喊声:“娘!你看弟弟!他会笑了!”

夏三爷推门进屋,正见夏张氏抱着德兴坐在炕沿上,孩子的小脸红扑扑的。

看见夏三爷进来,德兴忽然咧开没牙的嘴,流出一串晶莹的口水。

德昇举着个枯草编的蚂蚱,跑过来:“爹!看!我编的,弟弟看了蚂蚱就笑!”

夏三爷摸了摸德昇的头,笑了。从柳条筐里抓出两把熟透的杏儿,塞给德昇。“吃,可甜了……”

炕桌上摆着个粗瓷碗,里面盛着小半碗黄澄澄的米汤。夏三爷坐在炕沿边,轻轻碰了碰德兴的小手。孩子的手指蜷起来,攥住他的指尖,软乎乎的,带着股奶香味。

说话时,郭税吏来了,这次没带兵丁。只是站在院门口喊:“夏家三嫂子,上面又加了‘春防捐’,早点儿告诉三哥预备好。”

“诶,听着了。”夏张氏赶紧应声。

郭税吏听见回应,又低下头絮叨:“这一天天的,打着滚儿的要钱,我这差事儿也快保不住了,唉……”他瞥见墙根下的枯草在冷风中摇,没再说什么,转身走了。

夏三爷望着他的背影,长长的叹了口气。

他想起在北大庙时,跟老住持念叨起苛捐杂税的事。老住持擦拭着一尊掉了耳朵的泥塑小菩萨,淡淡道:“苛政猛于虎,可虎也有打盹的时候。你看这墙角的草,石头压着也能钻出来。”

夏三爷心里忽然有了两个字:怕啥!

当天晚上,德兴突然发出“妈”的一声,虽不成调,却让满屋子的人都停了手。夏张氏眼泪一下子涌出来,抱着孩子直亲:“听见没?他叫了!他叫了!”

德昇拍手跳着:“弟弟会说话了!快叫哥!叫哥!”

夏三爷站在地上,搓着满是老茧的手,忽然想起给德兴取名时的话。夏德兴,兴旺的兴,复兴的兴。兴旺的是国家,复兴的是民族。

他走到院子里,望着远处县城,黑麻麻的一片,比从前暗了不少,却也没全灭。风里带着破土而出的青草的芳香。

希望总是在人快绝望的时候,毫无征兆的降临。

“会好的。”他对着黑沉沉的夜空说,像是跟自己说,也像是跟屋里的孩子说,“咱们不怕,等着。”

远在盘山县城的德麟,也听见了夏三爷的心声。

德麟正往灶膛里添劈柴。火光跳了跳,照亮了他年轻的脸,也照亮了墙上用炭笔画的一道道杠。那是他数着日子画的,每画一道,离庆年哥回来就近一天。

东北的倒春寒,风像裹了冰渣的刀子,刮过光秃秃的树杈儿,呜呜咽咽地钻进每一道墙缝。

盘山县城里,夏二爷的“福记蒜苗印子”铺子,却反常地透出红火,成了死气沉沉的盘山县城唯一还带点“活泛”劲儿的地方。

日本人走了,盘山县城被国军占领,那些军官老爷、姨太太、小姐们,还有依附他们做生意的商贾,手里攥着不断贬值的“关金券”、“法币”,却买不到真正的油水荤腥。鸡鸭鱼肉、白米白面早就被征调一空,就算有,运进盘山县城这穷乡僻壤,价格也贵得吓死人。

夏二爷这水灵灵、黄灿灿、带着独特辛辣清香气息的嫩蒜苗,竟成了他们餐桌上难得一见的新鲜“绿意”和“时令鲜味儿”。

二爷是人精。这早春的时节,把蒜苗印子直接养护,长成蒜苗。收拾得根根清爽,用金灿灿的细草绳捆成精致的一小把一小把,整整齐齐码在擦得锃亮的柳条筐里,看着就招人稀罕。

每天天不亮,铺子附近就影影绰绰地晃动着人影,有走村串乡的小贩挑着破柳条筐,也有大户人家的采买管事,赶着驴车十几里地,早早地守在夏二爷家门口,哈着白气,跺着脚,就为了抢购这筐里的“鲜味儿”。

夏二爷脸上的皱纹似乎都舒展了些,腰杆也挺直了几分。他叼着长长的旱烟袋,眯缝着眼,慢条斯理地数着那些花花绿绿、但每天都在缩水的钞票。心里飞快地盘算着怎么尽快换成几块沉甸甸、能压箱底的现大洋,或者干脆囤点能救命的高粱玉米。

夏二奶奶还在沈阳城的娘家住着,没回来。铺子里忙碌的,只有德麟和夏二爷。

东西两屋的土炕都铺满了蒜苗印子。二爷指使着德麟屋里屋外忙活得团团转,添火、洒水、侍弄那些娇贵的嫩黄苗苗。

屋里弥漫着浓郁的蒜苗气息、马粪的土腥味和炭火的烟气。二爷时不时冲屋里吆喝一嗓子:“手脚麻利点!火候看住了!”声音里透着一种久违的、因掌握稀缺资源而滋生的底气。

邻居们路过,看着筐里那点诱人的嫩黄,眼神复杂地交织着羡慕、嫉妒,更多的是麻木的无奈。

这点儿红火,是乱世里用无数人的饥肠辘辘和勒紧的裤腰带供养起来的、脆弱而诡异的繁荣。

这天午后,日头懒洋洋地挂在西天,没什么暖意。村外通往盘山县城方向的土路上,忽然腾起一股烟尘,伴随着隐隐传来的整齐脚步声和金属碰撞的铿锵声。

“兵!又是兵!”有人惊慌地喊了一嗓子。村口闲坐的老人和玩耍的孩子立刻作鸟兽散,躲回自家门后,只敢扒着门缝往外瞧。

不是催粮的保长,也不是零散的溃兵。是一队约摸二三十人的国军士兵,扛着擦得锃亮的“大八粒”,穿着相对整齐的黄绿色棉军装,打着规整的绑腿,迈着训练有素的步伐,踏着坑洼不平的土路穿过村子,直奔盘山县城。

队伍中间,簇拥着一个骑着高头大马的军官。那马膘肥体壮,毛色油亮,一看就是精心喂养的战马。

马背上的军官,约莫四十出头,身材魁梧,穿着笔挺的深灰色呢子军装,外面罩着同色呢子大衣,领章上缀着闪亮的少校领章,腰间牛皮武装带上挎着崭新的驳壳枪枪套,脚上的长筒马靴擦得能照出人影。

他戴着雪白的手套,一手握着缰绳,一手按在腰间的枪套上,下颌微抬,眼神锐利地扫视着这个破败贫瘠的小村庄。在灰扑扑的土坯房和面黄肌瘦的民众映衬下,他这一身行头和气派,显得格格不入,带着一股居高临下的冷峻威严。

队伍缓慢地穿过长长的南大街,士兵们分散警戒,刺刀在初春稀薄的阳光下闪着寒光。

骑马的军官勒着马缰绳,目光如同鹰隼般扫过街道两旁冷冷清清的铺面、泥泞的道路,最后落在了那个唯一还有点“生气”的地方——夏二爷的铺子。

柳条筐里那点嫩黄,在这片灰暗中格外扎眼。军官的眉头几不可察地动了一下,似乎觉得有点意思,但更多的是漠然。

他正欲挥手示意队伍继续前进,目光却像被磁石吸住一般,猛地钉在了摊子后面敞开的堂屋。

夏二爷正弯腰从筐里拿起一把蒜苗,递给一个城里来的小贩,接过几张皱巴巴的钞票。他习惯性地抬头瞥了一眼这队耀武扬威的大兵,目光掠过那匹神骏的高头大马,最后落在了马背上军官的脸上。

时间,在那一刻仿佛被冻住了。

夏二爷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手里的钞票和蒜苗“啪嗒”一声掉进了筐里。他像见了鬼似的,眼睛瞪得溜圆,嘴巴无意识地张开,露出焦黄的牙齿。

他死死地盯着那张脸,那张虽然被岁月雕刻出冷硬线条、被硝烟熏染了风霜,但眉宇间依稀可辨旧日轮廓的脸!

“是……是……”夏二爷的喉咙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扼住,只能发出嗬嗬的怪响。

马背上的军官,显然也认出了他!

空气凝固了,只有寒风依旧呜咽着穿过巷子。

士兵们不明所以,持枪肃立。夏二爷兴奋的喊叫着,奔了过来。

“哥,贵生哥!”

来人正是夏张氏离家多年杳无音信的哥哥,张贵生。

“德麟,德麟!”夏二爷失声叫起来,“快来见过你大舅!”

德麟正在割蒜苗,听见夏二爷不是好声的叫嚷,吓得扔下镰刀,跑过来。

“老二,这是你的铺子吗?”张贵生跳下马,慢条斯理地踱进铺子。

“可不就是我的,混口饭吃。”夏二爷说着,迎过来,把德麟推到张贵生面前。

“大舅,”德麟不卑不亢地叫了一声。这个大舅让他感觉亲近不来,也许是他的排场,让他觉得有距离。看着他那身衣服虽然华丽,在德麟心目中却和庆年哥没法比。

他们没法比!德麟笃定。

“这是秀娥的孩子?”张贵生仔细打量着德麟。少年的背挺得笔直,眉宇间笼罩着英气。身上的夹袄打着补丁,却掩盖不了那硬朗的骨骼里散发出来的勃勃生气。

“是,是文明和秀娥的老大,叫德麟!”夏二爷很激动,腰身不自觉的弯了下去。

张贵生一挥手,一个副官跑过来,立正敬了个军礼。

“大部队原地休整,等我命令!警卫班跟着我!”

副官接到圣旨一般,带着军队跑步前进。

“带我去见你娘!”张贵生对德麟说。

“对,对,回家,不卖了,收铺子,回家!”夏二爷张张罗罗的关了铺门。挑了两筐蒜苗,装上了驴车。

一行人浩浩荡荡,向夏家村而去。

到了夏三爷家的院子,院门虚掩着,一个穿着臃肿的旧夹袄、头上包着块蓝布头巾的妇人,正倚着屋门框,呆呆地望着外面这队兵。

正是夏张氏。她在月子里没有养好,身子虚得厉害。德兴刚哄睡,抽空出来晒晒太阳,养养精气神。

院外一阵闹闹嚷嚷,吵得人心慌,夏张氏倚着门口,看见一大堆人,有赶车的,还有骑马的朝着自己家的而来。

她的眼神原本是空洞而麻木的,像蒙着一层厚厚的灰尘。当她的视线,无意间对上马背上那个军官锐利的目光时,那层灰尘仿佛被一股巨大的力量猛地掀开了!

夏张氏的眼睛一点点、一点点地睁大,瞳孔深处像是投入了石子的死水潭,骤然爆发出难以置信的、惊心动魄的光芒。

她枯槁的脸颊剧烈地抽搐起来,嘴唇哆嗦着,却发不出任何声音。整个人如同被一道无形的闪电劈中,猛地一颤,随即双腿一软,顺着冰冷的门框就滑坐到了地上,发出沉闷的“噗通”声。

张贵生那张原本如同石刻般冷硬的面孔,瞬间被一种极度的震惊和难以置信所覆盖,随即又涌上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痛苦、愧疚、茫然、狂喜……交织翻滚。他似乎想看得更真切些,身体不由自主地前倾,盯着夏张氏的脸。仿佛要从那饱经风霜、刻满苦难的皱纹里,找回记忆中那个梳着乌黑大辫子、脸颊红扑扑的妹妹的影子。

“秀……秀娥?” 一个嘶哑的、带着剧烈颤抖的声音,艰难地从张贵生喉咙里挤出来,打破了死寂。

这声音不大,却像惊雷般炸响在每个人的耳边。“张秀娥?是你吗?秀娥?” 他喊出了那个在夏家村几乎已被遗忘的名字。

瘫坐在地上的夏张氏,身体剧烈地抖了一下。她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声音,那声音干涩、嘶哑,像是破旧风箱最后的喘息,充满了积压了十几年、几乎要将她灵魂撕裂的委屈和不敢置信:

“哥……哥……是……是你吗?贵生哥?” 最后一个字,带着泣血的哭腔。

这一声“哥”,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张贵生尘封的记忆闸门和汹涌的情感。

所有的疑虑、所有的隔阂,在这一声呼唤中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