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清穿:最强舰队!老子才是列强 > 第307章 东线危局势必再度升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07章 东线危局势必再度升温!

此时迁都彼得格勒,不仅是战略上的调整,更是一种象征——向全国乃至世界昭示自己重整河山的决心。

这对他日渐衰落的威望,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况且,面对近在咫尺的汉军威胁,暂避锋芒、退守后方以图自保与发展,也未尝不是明智之举。

于是沙皇欣然采纳建议,迅速决断。

毛熊的动作极为利落,仿佛生怕汉军变卦,上下齐动,在最短时间内收拾行装,由沙皇亲自率领,全数撤离莫思科,渡河北上,移驻彼得格勒。

消息传到汉军阵营,众人先是愕然,继而忍俊不禁。

“这是真被咱们吓破胆了?”

“连老巢都不要了,直接跑路?”

对方此举,确实出乎预料。

但即便走了人,土地还在那儿。

如今汉军已深入毛熊心脏地带,若他们敢违背条约,大不了继续西进便是。

无论沙皇逃到哪里,只要他还想保住江山社稷,终究得回来谈判。

否则,等待他的只会是更加严厉的清算。

与此同时,天朝与毛熊议和,加上奥斯曼正式宣战,两面夹击之下,毛熊不得不全力应付本土危机,根本无暇顾及西线的第二帝国。

这让威廉一世获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他果断从东线抽调精锐部队回援本土,这一冒险之举,在没有遭遇重大变故的情况下,取得了巨大成功。

在帝国西北海岸登陆的英军,遭到威廉亲率近卫军与东线主力联合反击,被迫龟缩于沿海一隅,寸步难行。

而企图经日德兰半岛突入波罗的海的约翰牛舰队,则被德军海军成功阻击。

此役中,德军利用从天朝购得的水雷,在日德兰海峡布下重重陷阱。

贸然闯入的英舰接连触雷,损失惨重:三分之一舰只受损,四艘当场沉没,另有六艘重伤返港修理。

吃了大亏的约翰牛海军自此不敢轻易涉足波罗的海,唯恐再度陷入雷区。

这场战斗也让水雷这一原本不起眼、造价低廉的武器崭露头角,震惊全球。

昔日被视为辅助器械的水雷,一跃成为各国海军心头阴影,掀起了一场新的海防变革。

正因英军受制于水雷威慑,无力再攻,波罗的海俨然成了德军自家水域。

站稳脚跟后,德军借海军掩护,从本土派出一支劲旅,横渡海域,在北石勒苏益格登陆,与退守日德兰半岛的部队形成合围之势,对驻扎当地的英军实施三面夹击。

英军突然遭遇猛烈攻击,措手不及之下阵线很快被撕开缺口,北石勒苏益格迅速再度落入德军之手。

这一胜利极大提振了德军士气,他们趁势收拢战线,腾出更多兵力转入主动出击,开始对英军展开反攻。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双方在第二帝国西北地带展开了你来我往的拉锯战,争夺寸土不让。

由于两军都配备了大量重炮与机枪,战场变成吞噬生命的绞肉机,伤亡数字急剧攀升。

仅仅三十天内,双方死伤人数合计突破二十万大关!

如此惊人的流血代价,震惊了全球,也让世人第一次真正意识到现代战争的恐怖与无情。

西欧,第二帝国的心脏——柏霖城。

皇帝威廉一世刚从前线归来,将指挥重任交予长子腓特烈皇储。

后者率领第一军团奔赴西线,接替父皇继续与英军鏖战。

这场血腥对抗至今未歇,尽管两国已筋疲力尽、元气大伤,却仍咬牙坚持,只为争一口气,谁也不愿率先退让。

与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同,这场冲突并不仅仅是利益之争,更夹杂着王室间的尊严较量。

欧洲各国王族世代通婚,彼此血脉相连,关系盘根错节。

就拿此刻坐镇前线的腓特烈皇储来说,他的夫人正是日不落帝国维多利雅女王的女儿维多利亚公主。

而他的儿子威廉二世,幼年时常出入白金汉宫,与日后将成为英王的乔治五世一同玩耍嬉戏,甚至在伦敦居住的时间远超在德意芷夏宫的日子。

因此,这场所谓“世界大战”的核心,某种程度上正是威廉二世与乔治五世这对表兄弟之间的对决。

更复杂的是,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与他们二人皆有姻亲关系,三国皇室之间交织成一张难以理清的亲情网。

正因牵涉颜面与家族荣誉,双方都不肯轻易低头。

德国派出了皇储统领精锐部队上前线,日不落帝国也毫不示弱——爱德华王储亲率爱尔蓝军团在威廉港登陆,直抵战场,与自己姐姐的丈夫隔阵相望。

表面上看,一场恶战似乎不可避免,毕竟双方都已押上最核心的力量。

然而,一些目光敏锐的人却从兵力部署中察觉到微妙信号:双方其实都在试探着缓和局势。

要知道,如今站在前线的可是两个大国未来的君主!若战火失控,危及继承人安危,后果不堪设想!

更何况,王位接班人需要军功来树立威望,在军队中历练本是好事。

可一旦战败,非但无功可言,反而会严重损害声望。

因此,当两国都将储君送上战场之时,战略基调自然趋于谨慎。

打仗之前先想好如何不败,想要取胜,必须稳住阵脚。

可若两边都选择固守不出、避免冒险,战局便注定陷入僵持,大规模决战也就难以爆发。

威廉一世也正是看透了这一点,在观察到日不落方面的动向后,心中顿时踏实下来。

他毫不犹豫地将西部战区的统帅权交给儿子,自己则马不停蹄赶回柏霖,处理首都事务。

“俾斯麦,东线现在是什么情况?”

他最牵挂的,始终是来自东方毛熊方向的威胁。

当初高卢与日不落联手西线猛攻时,德军承受着巨大压力。

若非威廉一世当机立断,抽空东线全部守军增援西部,恐怕第二帝国早已被协约国撕得支离破碎。

但此举也让帝国东部门户洞开,背后几乎毫无防备,实在令人寝食难安。

一旦毛熊趁虚而入,从背后狠狠插上一刀,那整个国家将面临灭顶之灾!

东线战局依然胶着,汉军已彻底越过乌拉尔山脉,深入毛熊位于欧洲的核心地带。

与此同时,在高加索方向,汉军开辟的另一条战线也大获全胜,数十万俄军被围困于险地,进退维谷。

俾斯麦始终密切关注着东欧局势,毕竟当初正是他亲自出面,促成天朝介入战事。

眼下看来,天朝不仅积极响应,甚至在行动上远超预期,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与战略执行力。

更令人欣慰的是,土鸡军队的加入极大缓解了东线压力。

他们已攻入乌克蓝境内,正直逼其首都基甫。

一旦此城陷落,毛熊自东向西推进的战略通道将被彻底斩断,第二帝国所面临的威胁也将随之锐减。

想到这里,俾斯麦不禁感到庆幸——若非当初果断求助天朝,使其从东部牵制毛熊,局势恐怕不会如此有利。

若无天朝出兵,毛熊也不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南方的土鸡更不敢轻易插手这场乱局。

而土鸡的参战,恰恰为第二帝国构筑了一道天然屏障。

一旦他们占据毛熊在东欧的大片领土,尤其是那些紧邻帝国边界的区域,便无形中成为隔开毛熊与汉斯之间的缓冲地带。

今后,倘若毛熊再想西进,必须先突破土鸡防线。

这无疑为汉斯争取了宝贵的预警时间,足以从容布防,避免重演过去因仓促应战而陷入被动的局面。

至于土鸡是否会借机西扩,觊觎第二帝国疆土,这一点反倒不必过分担忧。

其本土远离此地,战线拉得过长,后勤难以为继,能够挺进至东欧已是极限,再往西推进只会自取其祸。

然而眼下新的变数正在浮现:“据最新情报,毛熊已与天朝展开和谈,东西两线的战火或将很快平息。”

当前形势虽有利,但这份优势建立在天朝持续进攻的前提之上。

一旦其罢兵言和,整个东线平衡恐将迅速瓦解。

单靠土鸡独力抗衡毛熊,显然力有不逮——两国国力悬殊,难以长期对峙。

因此,若天朝退出战争,东线危局势必再度升温。

“我们还获悉,毛熊因战局不利,深感莫思科已不再安全,正着手将中枢迁往彼得格勒!”

“迁都彼得格勒?消息确凿?”威廉一世闻言心头一震。

毛熊若固守莫思科,尚不至于对帝国构成直接压迫。

可一旦定都彼得格勒,局势就截然不同了。

该地不仅地理上逼近第二帝国边境,更是波罗的海沿岸的重要港口。

迁都之后,出于防卫需要,毛熊必将倾力打造海军力量。

届时,一支常驻波罗的海的强大舰队,将对帝国漫长的海岸防线形成巨大威慑。

这与日不落的皇家海军完全不同——后者欲进入波罗的海,必经日德兰海峡,德军可在要道布雷封锁,有效遏制其行动。

而毛熊海军却直接扎根于此海域,若想以水雷拒敌,几乎等于要把整片海域变成雷区。

可真要那样做,自家商船、渔船又该如何通行?海上贸易与民生渔业岂不失控?

更要警惕的是,海洋强国素来具有扩张本性,而海军建设耗资惊人。

若耗费巨资建成强军却不投入使用,国库必难承受;可一旦动用,战争便不可避免。

环顾整个波罗的海周边,最具战略价值且与毛熊积怨已久的,唯有第二帝国。

更何况当年帝国正是从他们手中夺走了大片滨海要地,心中岂能无恨?

因此从长远角度考虑,毛熊将首都迁离莫斯科的决策,对汉斯而言实属不利。

倘若他们仍固守莫斯科,面对已经深入东欧的汉军攻势,毛熊必然承受巨大压力。

为应对这一危局,他们只能收缩海军力量,集中资源强化陆军,并把主力部队调往东部防线,全力抵御天朝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