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清穿:最强舰队!老子才是列强 > 第281章 行动的最佳时刻!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北海岛一带,林文早就心存图谋。

早在倒幕军发动战争时,他就从幕府手中索要过该地。

只因倒幕战争爆发后,幕府无力北上威胁该地,加之天朝在西伯利亚地区与毛熊爆发大规模冲突,导致天朝无暇顾及,迟迟未能出兵占据。

如今,时机已然成熟,正是行动的最佳时刻!

接到长安的指令后,原本驻扎在倭国本土的聂士成部迅速作出反应,调派两千士兵北上,在北海岛的函馆地区登陆。

此地为北海岛最南端的城市,气候也相对温和。

北海岛位于倭国北部,纬度较高,冬季较为寒冷。

但由于受到太平洋暖流影响,气温比同纬度的天朝东北地区要温暖许多。

东北地区冬季常达零下三四十度,平均气温在零下十五度左右,而北海岛的平均气温则约为零下七度,靠近津轻海峡的函馆等地则更为温暖,即便在严冬时节,也远不及天朝东北那样寒冷刺骨。

两千兲军在函馆登陆的消息,最先被分封于此的松前藩察觉。

松前藩是幕府设在北海岛的外样大名,人口稀少,疆域有限,实力薄弱。

因幕府将军之名源自“征夷大将军”,而“夷”指的正是北海岛上的阿伊努人,因此幕府不可能将整个北海岛尽数封给松前藩,否则其“征夷”之名便失去意义。

正因如此,松前藩长期实力孱弱,六十年前甚至一度被迁往本州岛,直到1821年才重新迁回此地。

当松前藩的士兵发现兲军登陆后,立刻将消息上报藩主松前德广。

后者惊慌失措,一面紧急召集军队准备迎战,一面连忙向幕府求援,希望幕府能为其撑腰。

然而幕府接到消息后的反应却令人大跌眼镜——不仅未派兵支援,反而还对松前藩进行了责备。

原来,根据此前德川幕府与天朝所签条约,北海岛早已被割让给了天朝。

既然如此,原本驻守此地的松前藩自然也该被废除藩制,撤离北海道,迁回本州才是。

可问题是,如今本州已经没有多余的封地可以安置他们,再加上松前藩本身实力微弱,对幕府而言也没有什么利用价值,因此幕府只是下达了一道命令,之后便再无下文,任其自生自灭。

走投无路的松前藩几乎陷入了绝望,就凭他们手里那点兵力,如何能与天朝对抗?简直是以卵击石。

可若不抵抗,汉军一来,他们的地盘自然会被夺去,届时便成了无家可归的流亡之众。

正当松前藩上下惶恐不安、日夜难安之时,汉军果然兵临城下。

“这就是富山城?”

松前藩的藩厅设在靠近津轻海峡的富山城,其实那不过是一座小城,依照天朝的标准来看,连一个普通的县城都不如。

“回将军,松前藩的行政中心确实在此。”

“好,立刻派人前去传令,让他们立刻开门投降,交出武器,否则我军将发动进攻!”

聂士成长期驻扎倭国,深知这群人欺软怕硬,只懂得敬畏强者。

与他们讲道理没用,唯有展现武力才有效果。

倭人天生崇拜强者,只要让他们感受到力量的压迫,便会俯首称臣。

随着聂士成一声令下,汉军迅速摆出攻城的姿态。

虽然全军只有两千人,但配备有二十多门火炮,海面上还有天朝舰队提供火力支援。

在汉军炮口的威慑之下,富山城内的松前德广顿时失去了抵抗的勇气。

这场仗根本没有胜算。

松前藩地狭人稀,兵力不到两千,武器还是老旧的火绳枪,根本无法与天朝军队的新式步枪抗衡。

火炮方面更不用提,全城加起来也不过八门,而汉军一艘军舰上的火炮数量就远超于此。

而且汉军的火炮射程远、威力大,一旦开战,松前的火炮恐怕顷刻之间就会被摧毁。

松前德广很快认清了敌我差距,立刻升起白旗,表示愿意归顺天朝。

打,只有死路一条;投降,反而可能换取一线生机。

如果主动投诚,或许还能换来一个相对体面的结局。

汉军虽已控制此地,但兵力有限,想要稳定局势,必然需要本地势力协助。

松前藩长期在此地活动,对北海道的情形十分熟悉,正是可资利用的力量。

若能依附天朝,借势而行,对松前家来说,未必不是一条出路。

对于松前藩的归顺,汉军自然乐于接受。

毕竟此地地广人稀,局势复杂,仅靠两千人难以全面掌控。

而且,有些事情由本地人来做,更合适,也更隐蔽。

“你就是松前德广?”

当聂士成率军进入富山城时,松前德广亲自迎候,鞍前马后,尽心尽力地协助汉军安顿驻地,将城防事务一一交接清楚。

他更是一脸恭敬,对聂士成等将领态度谦卑,频频示好。

所谓“来者不拒,拒者不来”,对方既然主动归顺,聂士成也不好过分施压。

原本准备好的立威手段,此刻也无用武之地。

从松前藩上下的表现来看,之前关于倭人敬畏强者、趋炎附势的说法,果然不假。

“正是在下,卑职松前德广,不知将军有何吩咐?”

松前德广一脸谄媚地开口,语气中带着几分小心翼翼,模样活像一条摇着尾巴乞食的哈巴狗。

“嗯,我来问你一句,松前藩眼下有多少人口?”

“回禀将军,松前藩依照幕府的石高制度,知行地为一万石,现有人口一万九千六百余人,其中青壮男子约六千八百人,现有士兵两千一百余人!”

松前德广的回答详尽具体,不仅列出了总数,还细致地分项列出,特别是关于青壮年的人数,这个数字对汉军来说意义重大。

因为汉军接下来要在这一带大举建设,开垦农田,挖掘煤矿,兴建新城市和居民点,还要修筑可供大型战舰与商船停靠的港口与码头。

这些工程都需要大量劳动力,而在建设初期,自然只能指望松前藩本地提供人力。

聂士成听了这番话,心中不禁泛起一丝疑虑。

他在倭国驻扎已久,之前在石见银山驻军时也曾接触过倭国的石高制度。

所谓石高制度,是衡量各地大名实力的一项标准。

它不以封地面积为依据,而是以所辖地区粮食产量作为判断依据。

倭国多山,平原稀少,除了关东平原之外,其他地区的平原面积极少有超过四千平方公里的。

分封到山区和平原的大名,虽然领地面积可能相近,但粮食产量却相差甚远。

粮食产量决定了人口的承载能力,而人口又是税收与兵员的根本保障,因此,拥有更多耕地的大名,其实际势力远远强于封地在山区的大名。

为此,倭国采取了一种不以面积而以粮食产量为核心的分封制度,以此来平衡各方实力。

“石”是衡量单位,一石约为一百二十公斤稻米。

按常理而言,一万石的产量,大概能供养八千人口。

在这八千人中,大约有两千五百名成年男子。

按照五选一的比例征兵,一万石的封地,通常只能维持五百名士兵的兵力。

因此,各地大名的实力,往往可以根据他们的石高来大致判断。

比如德川幕府,因其占据超过一万五千平方公里的关东平原,粮食产量远超其他诸侯。

幕府直接管辖的土地,石高总数约四百万石,若按一万石供养五百兵来计算,理论上可以动员二十万士兵,常备军也在十五万人以上。

而倒幕派中的大藩石高就逊色不少。

最大的萨摩藩约为八十石,可动员四万兵力;长州藩则为四十万石,约能组织两万士兵。

但这只是和平时期的常规数字,战时他们往往会大量扩军,动用存粮临时征召士兵,一旦获胜便可夺取幕府掌控的关东平原,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

失败则意味着覆灭,因此后世倭国人热衷于赌国运的做法,其实正是源自这种制度下的无奈选择。

倭国的军队与天朝不同,士兵大多由武士组成。

而武士并不从事农耕,需由农民供养。

所以倭国农民的赋税极为沉重,通常每收获一百公斤稻米,就要上缴六成以上,有些大名甚至将税额提高至七成,农民的生活极其困苦,赋税远高于天朝。

不过,由于各地大名都拥有由武士组成的武装力量,使得农民难以反抗,反抗往往还未成气候,就被武士镇压。

聂士成目光扫过松前德广提供的数据,发现松前藩的军队主力也是武士。

一个仅有一万石知行的大名,竟能供养两千一百名武士,这实在令人惊讶。

按照常规来说,一万石的大名能养五百兵已是极为吃力。

“将军您有所不知,我们虽然石高不高,但商贸十分活跃。

和北边的阿奴伊人做买卖,再加上在海峡一带的捕鱼业收入,大大增强了我们的财力,使得我们能供养更多百姓,也因此才能组建起这样一支军队!”

松前德广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

虽说只是区区一万石的小大名,但他的军力规模,甚至超过了好些拥有五万石的中等大名!

松前藩的实力和人口都超出了预期,这对于汉军来说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

至少在修筑房屋、开垦荒地方面,人手会更加充足。

“城中存粮多少?你们在城外有多少耕地?”

光有人还不行,要是想大规模移民,必须有足够的粮食和土地来维持这些人的生计和安置。

“城内一共存有大约三万石的粮食,足够全藩上下吃上一年半了!”

松前德广得意地说道。

以一万石的封地能积攒下三万石的存粮,光凭这一点,就足以令人刮目相看。

他敢拍胸脯说,在整个倭国,能储备三年粮食的大名,不是寥寥无几,就是根本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