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江湾钓事 > 第24章 江湾深秋的夏令营结营与年鉴素材深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4章 江湾深秋的夏令营结营与年鉴素材深化

处暑过后,青衣江湾的银杏叶渐渐染上金边。清晨五点,陈守义背着帆布钓包走出楼道时,脚下的落叶发出 “沙沙” 的轻响,混着远处早市的吆喝声,深秋的鲜活气息扑面而来。他摸了摸钓包内侧的布袋,里面装着小满连夜整理的 “夏令营结营仪式流程表”—— 封面是少年手绘的结营场景图,孩子们举着渔获和手抄报,老钓友们站在旁边微笑,旁边写着一行小字:“在江湾收获的不仅是钓技,更是成长与热爱”。

“爷爷!这里!”

小区门口的银杏树下,小满正踮着脚挥手,怀里抱着一摞 “夏令营成果汇编”,背上的双肩包侧袋里露出半截新做的 “结营纪念竿”—— 竿身刻着 “江湾小钓手” 字样,还系着红黄相间的彩绳,是专门给结营学员准备的纪念品。少年穿着件焦糖色的厚外套,裤脚沾了点晨露打湿的泥点,却依旧笑得灿烂:“您看成果汇编!我把这五天的教学笔记、学员实验报告、生态观察记录都整理进去了,还有孩子们的手抄报照片,一会儿结营仪式上发给大家,作为纪念!”

陈守义接过成果汇编,指尖拂过内页的彩色照片,心里泛起暖意。汇编里不仅有 “每日教学复盘”—— 从第一天的握竿调漂到第五天的深秋逗钓,每节课的重点、学员反馈、改进方向都记录得清清楚楚;还有 “学员成长档案”,每个孩子的钓技进步、生态观察心得、手抄报创意都有详细标注,七岁的朵朵档案里还贴着她第一次钓上鲫鱼时的笑脸照片;最后几页是 “年鉴素材专属板块”,精选了二十篇学员写的《江湾钓鱼日记》,准备收录进《江湾钓鱼年鉴》的青少年专栏。“做得太用心了,” 他把汇编放进钓包,“今天结营仪式的场地在江湾的观景平台,老张和李师傅四点就去布置了,王师傅带了新熬的‘红糖小米粥’,说是深秋早上喝着暖身,还能给孩子们补充体力。”

“太好了!” 小满蹦了一下,肩上的纪念竿晃了晃,“我还准备了‘钓技成果检验赛’规则,分‘小鱼苗组’和‘小钓手组’,‘小鱼苗组’比调漂速度,‘小钓手组’比渔获重量,赢的组能获得‘江湾小钓手’勋章!一会儿结营后,咱们还要带孩子们做‘深秋生态专项观察’,记录江湾深秋的鱼类迁徙和植物变化,补充到年鉴素材里!”

两人踩着落叶往江湾走,深秋的江湾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岸边的银杏树垂下金黄的枝条,叶子随风飘落,像一群飞舞的蝴蝶;芦苇丛泛着深浅不一的黄褐色,芦花被风吹得漫天飞舞,落在水面上,形成一层薄薄的 “雪”;江面上的水鸟比夏天多了许多,白鹭、灰鹭在浅滩上踱步,偶尔有大雁排成 “人” 字形从天空飞过,留下几声清脆的鸣叫;远处的航标灯在晨光里泛着淡红色,与金黄的树叶相映,格外好看。

走了约莫三十分钟,江湾的观景平台出现在眼前。这里早已热闹起来 —— 老张和李师傅在搭建 “成果展示台”,用木板拼成的平台上铺着红色的绒布,上面摆放着学员们的手抄报、观察手册、渔获标本,还有小满制作的 “夏令营教学纪录片” 播放设备;王师傅和赵叔在整理 “结营物资区”,桌子上摆着纪念竿、勋章、红糖小米粥,旁边还放着几个保温桶,里面装着刚煮好的茶叶蛋;小林和小周在布置 “生态观察工具区”,望远镜、放大镜、深秋植物图鉴整齐地摆放在桌子上,还立了块牌子:“深秋生态探秘,发现江湾的另一面”;甚至连平时很少出门的王奶奶,也提着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烤好的红薯,正给帮忙的钓友们递红薯,竹篮上贴着纸条:“暖身红薯,结营快乐”。

“守义,小满,可算来了!” 老张放下手里的投影仪,迎上来接过成果汇编,“就等你们的流程表和汇编了,昨天家长群里都在问结营仪式的安排,一会儿咱们按流程来,保证让孩子们和家长都满意!”

李师傅也笑着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装着 “红糖小米粥” 的保温桶:“小满,先喝点粥暖暖身子,今天结营仪式结束后,咱们带孩子们去芦苇荡做生态观察,我昨天踩过点,那里有不少深秋才有的水生植物,还能看到鲫鱼往深水区迁徙的痕迹。”

小满赶紧点头,从双肩包里拿出 “钓技成果检验赛” 规则,分给负责组织比赛的老钓友:“张爷爷,您负责‘小钓手组’的渔获称重;李爷爷,您负责‘小鱼苗组’的调漂计时;王奶奶,您负责给孩子们发勋章,要是孩子们紧张,您多鼓励鼓励他们。”

众人接过规则和物资,纷纷称赞小满细心。王奶奶笑着说:“小满这孩子,把结营仪式安排得明明白白,比我当年办社区活动还周全,真是咱们江湾的‘小管家’。”

上午七点半,参加结营仪式的学员和家长陆续赶来。二十名学员穿着统一的深蓝色结营 t 恤,胸前别着 “江湾小钓手” 徽章,兴奋地围着成果展示台,指着自己的手抄报和观察手册,向家长介绍这五天的收获;家长们则拿着手机,不停地拍照,偶尔还会向老钓友请教孩子的钓技进步,场面格外热闹。

小满和小林负责签到,给每位学员和家长发了 “夏令营成果汇编” 和结营纪念册;陈守义和老张则带着家长们参观成果展示台,介绍孩子们的学习成果 —— 从第一天连钓竿都握不稳,到第五天能独立调漂、钓上渔获;从对江湾生态一无所知,到能认出十种以上的水生植物、分辨三种鱼类的鱼星,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清晰地呈现在展示台上。

“您看,这是小宇的调漂记录,” 老张指着展示台上的表格,“第一天调漂用了二十分钟,还总调不准;现在五分钟就能调好,浮漂误差不超过一目,进步特别大。”

小宇的爸爸接过表格,脸上满是欣慰:“以前孩子总抱着手机,这五天不仅学会了钓鱼,还爱上了自然,每天回家都跟我们讲江湾的趣事,真是太感谢你们了!”

上午八点整,结营仪式正式开始。老张拿着话筒,站在观景平台的中央:“欢迎各位家长和学员来到江湾青少年钓鱼夏令营结营仪式!这五天,孩子们不仅学会了钓鱼技巧,还认识了江湾的生态,更收获了友谊和成长。接下来,咱们先进行‘钓技成果检验赛’,然后颁发结营证书和勋章,最后一起开展‘深秋生态专项观察’,为这次夏令营画上圆满的句号!”

学员们纷纷鼓掌,眼里满是期待。首先进行的是 “小鱼苗组” 的调漂比赛 —— 李师傅给每个孩子发了一套简易钓组和计时器,要求在十分钟内,将浮漂调整到露出三目,且钩饵刚好触底,最快完成且达标的学员获胜。

“预备 —— 开始!”

随着李师傅的口令,孩子们迅速拿起钓组,开始调漂。七岁的朵朵虽然年纪最小,却格外认真 —— 她先将浮漂往上拉,让钩饵离底,看着浮漂露出五目,然后小心翼翼地剪着铅坠,每剪一点就把钓组放进水里试一次,动作比第一天熟练了太多。“朵朵加油!” 王奶奶在旁边轻声鼓励,手里还拿着毛巾,随时准备帮孩子擦汗。

最终,朵朵以七分二十秒的成绩完成调漂,且浮漂刚好露出三目,获得 “小鱼苗组” 第一名。当李师傅把 “江湾小钓手” 勋章挂在她脖子上时,朵朵高兴得跳起来:“谢谢李爷爷!我以后还要来江湾钓鱼,还要学更多技巧!”

接下来是 “小钓手组” 的渔获比赛 —— 老张和陈守义带着孩子们来到芦苇浅滩的钓位,每个孩子一个钓位,配备统一的饵料和钓竿,在半小时内,钓获渔获总重量最重的学员获胜。

12 岁的小宇选了一个靠近芦苇根的钓位,他按照小满教的 “深秋逗钓法”,将钩饵轻轻抛进窝点,然后手腕轻抖,让钩饵在水底慢慢移动。没过五分钟,他的浮漂突然轻轻动了一下,然后猛地往下沉了两目。“提竿!” 小宇轻声喊,手腕轻扬,钓上了一条三两多的鲫鱼。“太好了!” 他赶紧把鱼放进鱼护,继续下钩。

半小时后,比赛结束。小宇以总重量 1.2 千克的成绩获得第一名,钓上了四条鲫鱼和一条小鲤鱼。当小满把 “江湾小钓手” 勋章和纪念竿递给小宇时,小宇激动地说:“谢谢小满哥哥!这五天我学会了调漂、逗钓,还认识了好多植物和鸟类,我要把这些都写进作文里,让同学们也知道江湾的美!”

上午十点半,钓技比赛结束,开始颁发结营证书。每位学员都收到了一本定制的结营证书,证书上不仅有学员的名字和照片,还有老钓友们的签名和寄语 —— 陈守义的寄语是 “在江湾感受自然,在钓鱼中学会坚持”;老张的寄语是 “钓技可以传承,热爱永不褪色”;李师傅的寄语是 “愿江湾的水,永远滋养你的热爱”。

家长们看着孩子们手里的证书和勋章,纷纷表示要把孩子的钓鱼装备和成果汇编好好保存,作为孩子成长的纪念。“以后每个周末,我都带孩子来江湾钓鱼,” 小宇的爸爸说,“不仅能让孩子远离电子产品,还能亲近自然,这样的活动太有意义了!”

上午十一点,结营仪式的最后一项 ——“深秋生态专项观察” 开始。王奶奶和小林带着孩子们走进芦苇荡,教他们观察江湾深秋的生态变化:“大家看,芦苇的叶子已经开始变黄,这是为了储存养分,准备过冬;水面上的浮萍比夏天少了很多,因为深秋水温低,浮萍生长变慢了;还有咱们脚下的泥土,比夏天更松软,因为落叶腐烂后,变成了养分……”

孩子们拿着深秋植物图鉴,一边观察一边记录。十岁的浩浩发现了一株开着白色小花的水生植物,赶紧翻开图鉴查找:“王奶奶,这是水芹吗?图鉴上写着水芹深秋才开花,而且可以吃!”

“浩浩真聪明!” 王奶奶笑着点头,“这就是水芹,不仅可以吃,还是很多小鱼的食物。咱们观察生态的时候,不仅要认识它们,还要知道它们在生态里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江湾。”

与此同时,陈守义、老张和小满则带着家长们,在观景平台开展 “亲子钓鱼复盘会”—— 他们播放了这五天夏令营的教学视频,从孩子们第一天握竿的生疏,到后来调漂的熟练,再到钓上渔获的兴奋,每个精彩瞬间都让家长们感慨不已。“这五天,孩子们不仅学会了钓鱼技巧,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耐心和坚持,” 陈守义说,“钓鱼的时候,需要等待,需要观察,需要调整,这些品质对孩子的成长也很重要。”

家长们纷纷点头,有的家长还分享了孩子这五天的变化 —— 有的孩子以前做事没耐心,现在能安静地等鱼咬钩;有的孩子以前不爱说话,现在能主动跟小伙伴分享钓鱼技巧;还有的孩子以前挑食,现在知道鱼是辛苦钓上来的,吃饭也不浪费了。

中午十二点,生态观察和亲子复盘会结束。大家在观景平台旁的凉亭里吃午饭,王师傅带来的红糖小米粥和茶叶蛋很受欢迎,孩子们一边吃着粥,一边分享着观察到的趣事,家长们则和老钓友们聊着以后的钓鱼计划,约定周末一起带孩子来江湾钓鱼。

下午两点,众人开始整理夏令营的所有素材,为《江湾钓鱼年鉴》的青少年专栏定稿。小满和小林负责筛选学员的《江湾钓鱼日记》,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二十篇,其中有朵朵写的《我的第一条鲫鱼》,字里行间满是童真;有小宇写的《深秋逗钓的秘密》,详细记录了逗钓的技巧和心得;还有浩浩写的《江湾的植物朋友》,记录了他认识的十种水生植物。

陈守义和老张则负责给日记配文和插图 —— 在朵朵的日记旁,配上她钓上鲫鱼时的照片;在小宇的日记旁,画上逗钓的动作示意图;在浩浩的日记旁,贴上他拍的水芹照片。李师傅和王师傅则负责校对文字,确保没有错别字,且内容准确。

“你看,这篇日记里写‘鲤鱼的鱼星是大泡泡’,” 李师傅指着浩浩的日记,“咱们可以在旁边加个注释,说明鲤鱼的鱼星是直径约一厘米的气泡,且成串出现,这样读者更容易理解。”

小满赶紧点头,在日记旁加上注释,还画了一个简单的鱼星示意图。“李爷爷,您想得真周到,” 小满说,“这样不仅孩子们能看懂,其他读者也能学到知识。”

下午四点,年鉴青少年专栏初稿完成。专栏分为 “小钓手成长记”“江湾生态探秘”“钓鱼技巧分享” 三个板块,收录了学员的日记、照片、实验报告,还有老钓友的点评和技巧补充,内容丰富且生动。“这部分内容肯定能成为年鉴的亮点,” 陈守义看着初稿,满意地说,“不仅记录了孩子们的成长,也让更多人知道,江湾的钓鱼文化不仅是成年人的爱好,更是适合青少年的自然教育。”

下午五点,素材整理完成,众人收拾好东西,准备回家。深秋的夕阳渐渐西下,给江湾的水面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银杏叶在夕阳里泛着暖光,芦苇丛在风中轻轻摇曳,整个江湾显得格外宁静而美好。

孩子们拿着纪念竿和结营证书,依依不舍地跟老钓友们道别;家长们则纷纷表示,以后要带更多朋友来江湾,让更多人了解江湾的钓鱼文化和自然之美。小满和老钓友们站在观景平台上,看着大家离开的背影,心里满是欣慰 —— 这五天的夏令营,不仅让孩子们收获了成长,也让江湾的钓鱼文化有了新的传承者。

晚上七点,小满和陈守义回到家。老伴早已做好了晚饭,桌子上摆着用今天钓的鲫鱼做的鲫鱼汤,还有一盘热腾腾的饺子,香味弥漫了整个屋子。“今天结营仪式顺利吗?年鉴素材整理好了吗?” 老伴笑着问道,给小满盛了一碗鲫鱼汤。

“特别顺利!孩子们都拿到了勋章和证书,年鉴青少年专栏初稿也完成了!” 小满兴奋地说,还把专栏初稿拿给老伴看,“您看,这是朵朵的日记,这是小宇的技巧分享,以后大家看到年鉴,就能知道孩子们在江湾的成长了!”

老伴高兴得合不拢嘴,又给小满夹了一个饺子:“好!奶奶支持你,以后你再组织这样的活动,奶奶还去帮忙,给孩子们递水、做饭,让孩子们在江湾学得开心、玩得尽兴!”

晚饭过后,小满坐在书桌前,开始给年鉴青少年专栏的初稿排版 —— 他把日记、照片、插图按板块排列,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区分正文和注释,还在每篇日记旁加上 “小钓手寄语”,让专栏更生动。陈守义坐在旁边,看着小满认真的样子,心里满是感慨。

从去年春天的几个人钓鱼,到如今的青少年夏令营和年鉴专栏,江湾的钓鱼文化不再是零散的技巧分享,而是变成了有体系、有温度、有传承的文化载体。而小满,就是这个载体的核心 —— 他用年轻人的热情和创意,把钓鱼变成了有趣的自然教育;用细致和用心,把孩子们的成长记录下来,变成了永恒的回忆;用坚持和热爱,让江湾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让江湾的文化被更多人传承。

夜深了,小满把排版好的年鉴专栏初稿发给印刷厂,然后走到阳台上,看着远处的江湾。深秋的江湾安静而美丽,远处的路灯在夜色里泛着暖光,偶尔有鱼跃出水面,溅起的水花在夜色里闪着光,像一颗小小的星。

小满心里满是期待 —— 下个月,《江湾钓鱼年鉴》就能正式出版,里面不仅有老钓友的钓技和故事,还有孩子们的成长和探索;冬天,他要组织 “儿童冰钓体验营”,让孩子们在寒冬里也能感受江湾的美好;明年春天,他要继续举办青少年钓鱼夏令营,让更多孩子爱上江湾、爱上钓鱼、爱上自然。

而江湾的故事,还在继续。在这片充满生机和温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