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绝色寡妇让我生不如死 > 第198章 董事会风云(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会议被迫暂停,原本如同绷紧的弓弦般的气氛骤然松弛,却又弥漫开一种更深的揣测与不安。

各位董事们三三两两地起身,低声交谈着离开会议室,前往旁边的休息区,或是去走廊尽头的吸烟室。

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深思和探究的表情,显然,刚才苏景明提出的程序问题以及张董突如其来的离场,给这场原本看似没有悬念的会议,投下了巨大的变数。

徐震天和苏景明选择留在原处未动。助理很快为他们重新斟上了热气腾腾的绿茶,清雅的茶香稍稍驱散了会议室里的硝烟味。

\"刚才……张董他……那是怎么回事?\"徐震天按捺不住,身体向苏景明这边倾斜,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音量急切地问道,语气中带着难以置信和一丝隐隐的期待。

苏景明修长的手指轻轻转动着面前那盏白瓷茶杯,看着杯中翠绿的茶叶缓缓舒展沉浮,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几乎难以察觉的弧度:\"没什么,只是我们提前准备的一些……小惊喜,看来是准时生效了。\"

原来,就在今天上午董事会正式开始的同时,苏景明布局在外的团队,已经按照预定计划,分头展开了行动。

一方面,通过特殊渠道,向相关证券监管部门和交易所进行了匿名的、但证据指向明确的举报,质疑徐氏集团此次重大资产出售的动机和定价公允性,暗示其中可能存在损害上市公司及中小股东利益的关联交易和利益输送行为。

另一方面,则巧妙地联系了几家在财经领域颇具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权威媒体,通过业内人士分析的角度,释放出徐氏集团这家老牌企业可能正面临被\"内部人\"掏空风险的警示信号,引发了市场层面的初步关注和猜测。

这些组合拳式的动作,虽然不会立刻对张董造成实质性的打击,但其带来的潜在监管压力和市场负面舆论,足以打乱他的阵脚,让他在措手不及间露出破绽,为苏景明和徐震天争取到宝贵的喘息和反击空间。

果然,半小时后,当张董再次回到会议室时,虽然他极力挺直腰板,试图重新摆出掌控全局的姿态,但他额角未能完全擦干的细密汗珠。

以及胸前那条与他西装颜色略有不搭、显得有些凌乱的领带,都清晰地暴露了他刚才在外面处理\"急事\"时的狼狈与慌乱。

\"各位,抱歉久等了。\"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比之前略显沙哑,试图重新凝聚所有人的注意力,\"我们继续开会。

关于刚才苏顾问提到的程序问题,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技术性的瑕疵,后续完全可以通过补充通知和说明来弥补和解决。但是!\"

他话锋一转,音量提高,试图重新把握议题主导权:\"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时间不等人!公司的流动性危机迫在眉睫,每拖延一天,公司的账面损失都在持续扩大,市场信心都在不断流失!我们必须当机立断!

因此,我坚持我的建议:今天就资产出售的总体方向和原则进行表决,先确定'卖不卖'这个大方向!至于具体卖给谁、卖多少钱这些细节问题,可以留在后续会议上再详细讨论和完善!\"

\"我坚决反对!\"徐震天立刻毫不犹豫地回应,语气斩钉截铁,\"方向一旦错了,后面所有的细节做得再好,也都是南辕北辙,只会让公司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独立、公正的第三方评估报告出来之前,在座的各位都无法对这些资产的真实价值做出准确判断!在这种情况下的任何表决,都是盲目的、不负责任的!我绝不同意进行任何形式的表决!\"

双方再次陷入僵持,会议室内气氛凝重。这时,一位头发花白、资历颇深、一向以稳重中立着称的刘董事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缓缓开口了,他的声音带着老一辈企业家的沉着。

\"老张,老徐,你们都先冷静一下,不要激动。我觉得……苏顾问刚才提出的几点,不无道理啊。涉及到这么大笔的资产处置,关乎公司根本,慎重一些总是没有错的。程序合规,这是现代企业治理的基石,我们不能自己破坏自己定的规矩。\"

另一位平时与刘董事交好、也持中立态度的李董事也点头附和道:\"刘老说得对。既然是存在争议的事情,那我们就不妨先严格按照公司章程来办。

把程序走扎实,把评估做清楚,到时候再议,也能让所有人都心服口服,避免日后留下什么隐患。\"

张董的脸色变得越来越难看,如同暴风雨前的天空。他原本以为凭借自己在董事会经营多年的关系网和明确的票数优势,可以轻而易举地强行推动议案通过。

却万万没想到,会被苏景明这个\"程咬金\"半路杀出,用看似微不足道的程序问题绊住了脚,更引发了中立董事的疑虑和倒戈。

\"好!很好!\"张董几乎是咬着后槽牙,从牙缝里挤出这句话,眼神阴鸷地扫过苏景明,\"那就按章程来!按你们说的办!但是!\"

他猛地加重语气,\"资产评估工作必须立即启动,一刻也不能耽误!我希望在下周之内,最晚下下周,就能看到初步的评估结果!\"

\"张董,您这个时间要求,恐怕不太现实。\"苏景明再次平静地开口,如同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

\"一份真正负责任、经得起推敲的、涉及如此复杂资产包的全面评估,从机构选聘、现场尽职调查、数据核实分析到报告撰写复核,整个流程走下来,至少需要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如果为了赶时间而仓促完成,那么这份报告的专业性和可信度,难免又会像今天这份一样,受到广泛的质疑。那我们今天暂停会议、要求重新评估的意义,岂不是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