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盖世悍卒 > 第339章 新恩润泽苍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战争的巨轮碾过,留下的不仅是焦土与废墟,更是万千黎民破碎的生活与麻木的绝望。当紫禁城内为天下一统而钟鼓齐鸣、欢宴达旦之时,广袤的华朝疆域上,更多的百姓正蜷缩在残垣断壁间,对着荒芜的田地、空荡的米缸和逝去的亲人默默垂泪。疮痍满目,百业凋零,嗷嗷待哺的民心,比任何顽敌都更需要去征服。

启明皇帝江辰,这位起于行伍、深知民间疾苦的帝王,并未被胜利的喜悦冲昏头脑。他比谁都清楚,刀剑可以打下江山,但唯有粮食和仁慈,才能真正守住江山。几乎在最后一支抵抗力量被消灭的捷报传来的同时,一系列旨在恢复民生、与民休息的政令,便如同及时雨般,从北京发出,疾传各州县。

第一道旨意:普免钱粮,与民休息。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闻天下大定,唯念生民涂炭已久,困苦未苏……特谕:凡华朝所辖州县,无论南北新附,本年秋粮及一切常赋、杂捐,尽行蠲免!翌年赋税,酌减三成!各地官员,需将此恩泽遍谕乡里,敢有阳奉阴违、私行征敛者,以贪腐论处,决不姑息!”

这道圣旨,如同一声春雷,在死寂的乡村中炸响。起初,百姓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免税?减赋?这是千百年来从未有过的事情!那些如狼似虎的衙役,真的不会再来了吗?

当各州县新任的华朝官员,带着衙役敲着锣、拿着盖有朱红大印的告示,真正走村串户,反复宣讲,甚至当众烧毁了前朝的税簿时,百姓们才终于将信将疑,继而爆发出难以置信的狂喜。

“老天开眼啊!新皇帝万岁!”

“终于……终于能喘口气了!”

许多老人跪在田间地头,对着北方京城的方向,磕头不止,老泪纵横。沉重的赋税,是压在他们身上最沉重的大山,如今骤然移除,带来的希望是难以言表的。虽然家里依旧没有余粮,但至少,明年地里产出的,终于能大部分装进自己的口袋了。

第二道旨意:发放农本,助民耕垦。

免税旨意带来了希望,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战乱导致大量耕牛被宰杀、农具遗失、种子吃光。没有生产工具,恢复生产便是空谈。

户部与工部联合行动,在江辰的严令下,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运转起来。

“各地官仓,即刻清点库存粮种、农具!优先发放给无地、少地之贫户及军烈属!”

“命各地官府,组织工匠,日夜赶造锄头、犁铧、镰刀等农具,以成本价或赊购方式售与农户!”

“由朝廷出资,向民间大量收购耕牛,建立官牛站,租赁给无力购买耕牛的农户使用!”

“推广新式曲辕犁(改进型)、龙骨水车等高效农具,派专人指导使用!”

一道道具体的指令下发。虽然执行过程中难免有官吏克扣、分配不均的情况(这需要后续的监察来纠正),但总体上,宝贵的生产资源开始从官府流向民间。

在某处遭受战火严重的北方州县,新任的知县(一位黑水军文职人员转任)亲自监督,将一袋袋耐旱的粟种、一批批新打的锄头,分发到面黄肌瘦的农民手中。一位老农捧着饱满的种子,双手颤抖,哽咽道:“大人……这……这真是给俺们的?不要钱?”

“老伯,这是皇上赏下来的农本,助你们春耕的!好好种地,秋天有了收成,日子就好过了!”知县大声回答。

人群中爆发出感激的哭声和笑声。

第三道旨意:招抚流亡,授田垦荒。

战乱产生了大量的流民,他们失去土地,四处逃亡,既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也是劳动力的巨大浪费。

江辰再次下旨:“各地流民,愿归原籍者,官府发给路引、口粮,助其返乡,并拨给荒田耕种,三年内免赋。愿就地安置者,可至各州县报名,由官府统一安排至旷土之地,计口授田,同样三年免赋,并提供种子农具。”

政策极具吸引力。许多躲藏在山林、或流浪在外的百姓,闻讯后纷纷走出。官府设立了专门的“流民安置点”,虽然条件简陋,但至少有一碗薄粥,有一个暂时的栖身之所,更有一个安家立业的盼头。

在黄河沿岸一片因战乱和洪水而荒废的巨大滩涂上,成千上万的流民在新任官员的组织下,开始清理杂草,挖掘沟渠,修建简易窝棚。红旗招展,人头攒动,虽然辛苦,但空气中弥漫着重建家园的希望。官员们拿着图纸(有些甚至是江辰根据记忆勾勒的水利工程草图),指挥着众人规划田地,兴修水利,试图将这片不毛之地变为未来的粮仓。

第四道旨意:以工代赈,兴修水利。

对于那些暂时无法返乡或无地可种的流民,以及农闲时节的农民,朝廷采取了“以工代赈”的方式。大规模兴修被战乱破坏的道路、桥梁,尤其是整修关乎农业命脉的水利设施——疏通河道,加固堤坝,开挖堰塘。

民夫们付出劳力,换取每日的口粮和微薄的工钱。这既避免了单纯发放救济可能导致的怠惰,又实实在在地修复了基础设施,为长远的农业发展打下了基础。广袤的华夏大地上,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成效与挑战并存。

这些政策的成效是显着的。荒芜的土地被重新开垦,绿色的禾苗再次覆盖了焦黑的田野,一度死寂的村庄渐渐恢复了炊烟和人声。社会秩序开始走向稳定,百姓的脸上渐渐有了生气。

然而,挑战依然巨大。

· 财力物力捉襟见肘: 大规模的减免赋税和投入,给新朝的财政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国库主要依靠抄没前朝贪官和敌对势力的家产支撑,并非长久之计。

· 吏治考验严峻: 政策是好政策,但执行政策的官员良莠不齐。如何确保恩惠真正落到百姓头上,而非被层层盘剥,是对新朝吏治的巨大考验。监察机构的力量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 地方阻力仍在: 一些地方豪强对于清丈田亩、招抚流民(可能占用他们隐匿的土地)依旧暗中阻挠。

· 北疆压力: 徐锋的边军仍需维持,应对蛮族的威胁,消耗着大量的资源。

江辰在紫宸殿内,看着各地报上来的、关于民生恢复的奏章,心情是复杂的。既有看到成效的欣慰,也有面对困难的凝重。

他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让百姓吃饱饭,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接下来,如何繁荣经济,如何发展工商,如何开启民智,如何让这个饱经创伤的国家真正走向强盛,还有无数座大山需要翻越。

但无论如何,希望的种子已经播下。在华朝新政的阳光下,这片古老的土地,正挣扎着从战火的灰烬中复苏,焕发出顽强的生机。统一,终于开始惠及最底层的苍生黎民。而民心,就在这一粥一饭、一砖一瓦的恢复中,悄然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