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盖世悍卒 > 第241章 蒙学新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钢铁在轰鸣,流水线在延伸,标准在确立。黑水县如同一架不断加速的战车,在工业化的道路上狂飙突进。然而,江辰的目光,却已越过眼前林立的工坊与轰鸣的机械,投向了更长远的未来——人才。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技术的领先可以靠一时的穿越优势,但若要持续,若要真正扎根,必须要有与之匹配的人才体系。现有的工匠,可以通过强制培训和严苛管理来适应新工艺,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思维已然定型,难以进行真正的创新。未来的工程师、技师、军官乃至管理者,需要从小培养,需要系统的知识,需要全新的世界观。

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

县衙再颁新政令——《黑水县兴学令》。

此令一出,引发的震动甚至超过了之前的度量衡统一和螺纹标准。

法令核心有三: 一、于县城及各大乡镇,设立“蒙学堂”共计十所,凡黑水县境内,年满六至十二岁之适龄孩童,无论男女,无论贫富,必须入学!违者,其父母课以重税或劳役。 二、蒙学堂免束修(学费),由县衙拨付银钱、粮米,并提供统一课本、纸笔。贫寒之家子弟,学堂甚至提供一顿午食。 三、学堂所授,非仅四书五经,更重“算学”、“格物”、“地理”等实用之学,“国语”(基于官话)、“写字”亦不可偏废。传统经义虽也教授,但比重降低。

强制入学!免费!还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

消息传出,全县哗然,反应各异。

底层的农户、匠户们先是难以置信,继而狂喜。读书,那是地主老财和官老爷家孩子才配想的事!如今不仅免费,还能管饭?虽然那“算学”、“格物”听着古怪,但能认字写字就是天大的恩德了!这是江大人赐下的又一条活路!无数人家欢天喜地,催促着孩子去报名。

但也有人激烈反对。

一些迂腐的老秀才、老学究气得浑身发抖,痛心疾首,大骂江辰“数典忘祖”、“败坏斯文”、“以奇技淫巧蛊惑童蒙”,甚至有人跑到县衙前静坐抗议,声称只教圣贤书才是正途。

部分豪强地主(经过清洗后残存的以及新崛起的)也暗中不满。他们倒不那么在乎教什么,而是不满于免费和强制——这让他们的子弟与那些泥腿子的孩子同坐一室,成何体统?而且人人都识字明理,以后还如何轻易欺瞒和盘剥?

甚至有些贫苦人家也不理解,觉得半大的孩子已是半个劳力,能帮着干活补贴家用,送去读书纯属浪费时间。

阻力重重。

江辰对此的回应,依旧是铁腕。

对于抗议的酸儒,他直接让周谨出面,撂下话:“黑水县百废待兴,需的是实干之才,非空谈腐儒。愿教圣贤书者,学堂自有位置。若只知抱残守缺,阻挠新政,便请自便,县衙差役不日将来清查尔等是否有偷漏税赋、兼并土地之行!”

此话一出,大部分的抗议声瞬间哑火。

对于豪强的不满,他置之不理。在黑水县,他的规矩就是最大的规矩。

对于不愿送孩子上学的百姓,则由里长、衙役反复上门劝说,晓以利害,言明这是“江大人的恩典”,更是“孩子的出路”,若再顽固,便真以抗法论处,罚没钱粮。恩威并施之下,大多数人也只能顺从。

十所蒙学堂,如期开学。

开学第一日,景象蔚为壮观。孩子们穿着五花八门的衣服,有的兴奋雀跃,有的怯生生拉着父母的衣角,有的甚至还在为不能去玩耍而哭闹。学堂里崭新的桌椅,墙上挂着江辰亲笔题写的“格物致知,实干兴邦”的条幅,以及大幅的《黑水县地图》、《大胤疆域图》。

课本是格物院连夜赶印的。《千字文》、《百家姓》依旧有,但旁边配了图画和简单释义。更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新编的《算学启蒙》、《格物图说》。

《算学启蒙》不再只是账房先生的珠算,而是引入了阿拉伯数字(江辰称之为“新数”)、加减乘除符号、简单的方程和几何图形,甚至还有测量田亩、计算工料的实用例题。

《格物图说》更是光怪陆离,上面画着杠杆、滑轮、水车,解释着为何水开壶盖会动,为何苹果会落地(暂未提万有引力,只言“物皆有重”),还有简单的动植物图谱。

授课的先生,除了一些迫于生计愿意尝试新学的落魄秀才外,更多的是从军队、匠作营、格物院抽调的识文断字、有一技之长的吏员和工匠。他们或许文采不高,但教的都是实用知识。

课堂之上,常常出现有趣的场景。

老秀才摇头晃脑地教“天地玄黄”,下面孩子昏昏欲睡。 而当一个匠人出身的先生拿出一个滑轮组,轻松吊起一桶水时,孩子们顿时瞪大了眼睛,惊呼连连。 算学先生教授新数,孩子们觉得那些弯弯曲曲的符号比汉字还好玩,学得飞快。

变革,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孩子们回家,会兴奋地向父母展示今天又认识了几个字,学会了什么样的算式,甚至拿着树枝在地上画杠杆原理。父母们起初不以为意,渐渐发现孩子竟能帮家里算清账目,看懂简单的文书,甚至能说出水车为何能提水的道理时,态度也从最初的抵触、怀疑,变成了惊讶和欣喜。

他们开始真正相信,读书,或许真的能改变命运,一种不同于科举当官的、更实在的命运。

江辰时常会微服巡视各大学堂。他站在窗外,看着里面那些稚嫩而专注的面孔,听着那虽然稚嫩却清晰无比的读书声——既有“子曰诗云”,也有“三三得九”,还有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发问。

他的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成就感。

这些孩子,才是黑水县真正的未来。他们从小接触算学格物,思维未被完全禁锢,将来进入工坊,便是最好的学徒;进入军队,便是能看懂地图、操作复杂器械的士官;进入格物院,便可能是未来的工程师!

他现在播下的不是粮食,而是智慧的种子;锻造的不是刀剑,而是未来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