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重生2010:从投资小米开始 > 第129章 白色双雄,价值绽放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9章 白色双雄,价值绽放

盛夏,资本市场的热度与窗外的气温一同攀升。在澈资本的战略研讨室内,一场关于传统制造业价值的深度讨论正在进行。巨大的屏幕上,并排展示着格力电器 和美的集团 的财报数据、股价走势与产业链图谱。

林澈站在屏幕前,激光笔的红点精准地落在两家公司的LoGo上。会议室里坐着李娜、陈默以及研究部的几位骨干,他们面前摊开着厚厚的行业分析报告。

“我知道,在比特币的疯狂、新能源的憧憬和科技股的性感故事面前,白色家电显得有些‘传统’甚至‘过时’。”林澈开门见山,目光扫过在场众人,“但投资的真谛,在于发现被市场暂时忽略或错误定价的价值。而现在,这两家公司正站在一个极其有利的节点上。”

他示意李娜开始汇报。李娜调出精心准备的ppt,条理清晰地阐述核心逻辑:

“林总的判断基于三个层面。第一,明确的房地产后周期红利。”她切换图表,展示出过去几年的商品房销售面积数据与家电销量的滞后关联图。“2015至2016年是上一轮房地产销售的高峰期,根据历史数据,家电消费通常会滞后地产销售1-2年。现在,正是这批新房集中交付、装修,并产生大家电采购需求的爆发期。空调、冰箱、洗衣机作为必需品,将直接受益。”

“第二,不可忽视的全球化布局与营收韧性。”李娜指向另一组数据,“无论是格力还是美的,其海外营收占比均已超过40%。这意味着,它们不再仅仅是中国的家电龙头,而是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制造业巨头。多元化的市场结构有效对冲了单一经济体波动的风险,也为增长打开了第二曲线。”

陈默摸着下巴,提出疑问:“娜姐,道理是这个道理。但家电行业不是早就杀成红海了吗?增长空间还有多大?利润率能保证吗?”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三点,也是林总最为看重的——高耸的护城河与卓越的盈利能力。”李娜切换画面,展示出两家公司令人惊叹的财务指标,“格力电器近五年的平均RoE(净资产收益率)超过30%,美的集团也维持在25%以上。 这种持续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能力,在整个A股市场都堪称顶尖水平。”

林澈此时接过话头,走到台前:“陈默的疑问很好。他们的护城河在哪里?在于几十年如一日锻造的品牌公信力,在于遍布全国、深入乡镇的、坚不可摧的线下渠道网络,在于对核心零部件(如格力对压缩机的深耕)的技术专利壁垒,也在于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控制能力。这些要素叠加,构成了一个后来者极难逾越的屏障。”

他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投资逻辑框架:

房地产后周期需求释放(短期驱动) + 全球化布局平滑风险(中期支撑) + 高RoE与深厚护城河(长期基石) = 业绩确定性极高的优质资产。

“更重要的是,”林澈的语气带着一丝对市场风向的敏锐洞察,“当前监管层反复倡导‘价值投资’、‘脱虚向实’。像格力、美的这样业绩稳健、分红慷慨、专注于主业的实体制造业龙头,完全符合这一导向。它们正在成为保险资金、社保基金、以及通过沪港通涌入的外资等长线资金配置的核心标的。这些‘聪明钱’的持续流入,将为股价提供坚实的支撑,并推动其估值体系的重构。”

他最终下达了决策:“基于以上判断,我们将白色家电龙头列为重点配置方向。建仓格力电器与美的集团,初始投入资金各5000万元人民币,总计1亿。 采取分批买入策略,着眼于长期持有,分享其业绩增长与估值提升的双重收益。”

“明白!”研究团队和李娜等人齐声应道,迅速开始执行。

随后的几个月,市场完美地印证了林澈的判断。在业绩超预期、高分红方案以及长线资金持续买入的推动下,格力电器的股价从建仓成本约30元,一路稳健上行,最高涨幅达到90%;美的集团也从约35元的成本区域,实现了74% 的可观涨幅。

澈资本在这两只股票上的总投资回报极为丰厚。按照峰值计算,1亿元的总投入,带来了超过8000万元的浮动盈利,充分展现了价值投资的威力。

看着账户里扎实增长的盈利,陈默由衷叹服:“澈哥,以前总觉得这种大白马涨得慢,现在才发现,这才是真正稳稳的幸福啊!逻辑清晰,睡得踏实。”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媒体上开始回顾几年前那场着名的“10亿赌约”。2013年,在央视的年度经济人物典礼上,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与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立下赌局,赌的是五年后小米的营收能否超过格力。

林澈看到相关报道时,脸上露出了玩味的笑容。他拿起手机,找到了雷军的号码拨了过去。

电话很快接通,那边传来雷军一如既往充满活力的声音:“阿澈,怎么有空找我?是不是又看到了什么好项目?”

“项目天天有,但经典的赌局可不常见。”林澈笑着打趣道,“雷总,我刚刚看了篇报道,在算你和董小姐那个‘10亿赌局’的账呢。眼看五年之期将至,从目前双方的营收增速和体量来看,你这‘10亿’怕是真要准备起来了?”

电话那头的雷军愣了一下,随即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带着几分无奈和坦然:“哈哈哈,你小子,哪壶不开提哪壶!当时也是一时意气。不过,这个赌局本身也促进了我们两家企业互相学习嘛。格力确实厉害,董总更是我敬佩的企业家。至于输赢……到时候再看,就算输了,这10亿我个人出,也当作是为中国制造业加油了!”

林澈能听出雷军语气中的真诚与格局,他收敛了调侃,正色道:“开个玩笑,雷总。无论赌局结果如何,小米和格力都是中国制造的骄傲,走了两条截然不同但都无比成功的路径。我都很钦佩。”

挂断电话后,林澈对身边的团队说:“看见了吗?无论是董明珠女士坚守实业、深耕技术的‘格力路径’,还是雷军先生借助互联网、打造生态的‘小米模式’,最终能成功的,都是那些构建了强大护城河、并持续为用户和股东创造价值的企业。这才是我们投资万变不离其宗的‘宗’。”

白色家电双雄的成功投资,不仅为澈资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更深刻地教育了整个团队:在追逐风口的同时,绝不能忽视那些在传统领域中默默构筑强大壁垒、持续创造现金流的“现金牛”和“价值堡”。它们的绽放,或许不够绚烂,却足够持久和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