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晚上闲暇时,苏晓晓开始盘算自己的家底,之前的十两加上分红的十五两,苏晓晓想再攒点之后在镇上租个小铺面,做点自己喜欢的生意,乐乐也该上学了,这种孩子上学的焦虑一直在催促着自己。有了铺面,最好带个后院的,也方便她兼顾照顾乐乐和赚钱两件事。苏晓晓……开始尝试她计划中的另一项重要营生……香皂!

这个家的车轮,正在苏晓晓的掌控下,沿着她规划的轨迹,稳健而高速地向前飞驰。而新的挑战与机遇,已然在前方等候。

数日后,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周家院门便“吱呀”一声打开了。

率先出来的是二哥周文贵,他小心翼翼地牵着那头精神抖擞的大青骡,骡车已被周父连夜加固,车板上还细心地铺了一层干净的旧草席。接着,大嫂张桂兰和四嫂赵小梅也走了出来,两人都换上了细棉布新做的衣裳,虽无刺绣,但浆洗得挺括,颜色也鲜亮。大嫂是一身靛蓝,显得沉静稳重;四嫂则选了件秋香色,衬得她眉眼活泛了几分。她们手里都挎着盖着干净白布的篮子,里面装着准备带回娘家的礼。

给大嫂娘家的是:一斤肥瘦相间的卤猪头肉,用油纸包得方正;二十个白胖的馒头;剩余的让各家另外添置。

给四嫂娘家的除了一斤卤肉和二十个馒头,自己还另外添置了一块细棉布。

周母站在门口,一遍遍地整理着大儿媳的衣领,又帮四儿媳捋了捋鬓角,眼圈微红,声音却带着前所未有的硬气:“去了别小气,该给的就给,该说的就说!让亲家们都瞧瞧,咱们周家二房的媳妇,如今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 这话既是对儿媳说的,也是对她自己大半生委屈的交代。

“娘,您就放心吧!” 二嫂李翠莲嗓门亮堂,她今日负责看摊,但也换上了新衣,站在门口送行,脸上是与有荣焉的光彩,“咱家现在,不一样了!”

牛车和骡车在晨雾中“哒哒”地驶离村子,车轮滚过土路,留下清晰的车辙印。村里早起的人看见这阵仗,无不驻足。

“瞧瞧,周家二房的媳妇回娘家了!”

“嚯!牛车骡车都使上了,真阔气!”

“张桂兰和赵小梅这衣裳新的吧?气色都好了不少!”

大嫂张桂兰坐在平稳的骡车上,看着道路两旁熟悉的景物飞速后退,她心里五味杂陈。以往回娘家,十几里路全靠双脚,到家时灰头土脸,带的也不过是些不值钱的菜干。如今……她摸了摸怀里那沉甸甸的五十文钱,想起娘家那漏雨的屋顶和侄儿渴望的眼神,一股热流涌上心头。‘都是托了六弟妹的福……’

四嫂赵小梅摸着篮子里的带的礼物,心里盘算着怎么在嫂子弟妹面前“不经意”地展示一下,好堵住她们往日那些酸言酸语。她甚至想象着爹娘看到她坐着骡车、带着厚礼回来时,那惊讶又欣慰的表情。‘以后,看谁还敢说我嫁过来是吃苦!’

旁观村民看着周家二房、肉眼可见的富裕和体面,比任何言语都更有冲击力。周家二房,是真的起来了!苏晓晓这个名字,在村民心中已与“能耐”、“福气”牢牢绑定。

接下来的日子,周家众人如同上紧了发条的钟表,在一种高效而充满希望的“秩序”中运转。地里的庄稼绿油油一片,长势喜人;镇上的三个摊位生意稳定,口碑渐起;家里的银钱,在大嫂张桂兰的精心管理下,稳步增长。那头大黄牛和青骡,成了院子里最令人安心的存在,它们的每一次呼吸,都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家族的生机勃勃。

转眼,便到了端午佳节。

这一日,周文渊也特地从书院休沐回家。院子里飘荡着粽叶的清香,周母带着几个媳妇和文月,正在院子里包粽子。泡好的糯米、红彤彤的枣子、金黄的咸蛋黄,还有切成长条的卤肉——这是苏晓晓提议的“卤肉粽”,引得孩子们围在边上,馋涎欲滴。

男人们也没闲着。周父带着周文广、周文贵,正在给牛棚和骡棚加固,确保牲口也能安然度夏。周文富则默默地在修补农具,时不时抬头看看忙碌的家人,嘴角带着憨厚的笑。周文渊则搬了把椅子坐在廊下,一边看着乐乐和几个小的玩着苏晓晓用布头缝的“艾草香包”,一边温书,偶尔抬眼,与正在指挥调馅的苏晓晓相视一笑。

阳光和煦,炊烟袅袅,鸡鸣犬吠,孩童嬉笑。

然而,就在这其乐融融、仿佛时间都慢下来的午后

“哒、哒、哒……”

一阵不同于村里牛马、更为沉稳有力,甚至带着几分肃杀之气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清晰地传入院内。

最初,是敏感的小狗团子猛地从乐乐怀里抬起头,耳朵竖起,喉咙里发出不安的“呜呜”声。

接着,正在说笑的几个嫂子停下了手中的活计,侧耳倾听。

周文渊合上了手中的书卷,眉头微蹙。

苏晓晓搅拌馅料的手顿住了,她抬起头,目光锐利地投向院门方向。

就连在牛棚忙活的周父和周文广,也下意识地握紧了手中的工具。

院内欢乐轻松的气氛,如同被戳破的气球,瞬间凝固。

苏晓晓和周文渊动作一顿,互相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警惕与询问。这马蹄声,不属于清河村,不属于熟悉的乡邻,它带着一种陌生的、不容忽视的压迫感,正稳稳地停在了他们家院门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