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酒楼之上,三名旁观者冷汗直冒。

那位来自江西的生员更是面色发白,冷汗涔涔,回想起自己方才所言,顿觉脊背发凉。

他明白,这两人定是说了与自己相似的话,才招来大祸。

“刘兄,往后务必谨言慎行,刚才那番话,万不可再提。”

“京城不同于外地,乃‘天子脚下’,稍有差池,便是杀身之祸。”

看在同窗之谊的份上,另两人也低声劝诫,语重心长。

此类拘捕之事,在朝廷张贴榜文后的数日内,京城里接连不断。

朱由校本就嫌应试人数过多,尤以南方士子为甚,其中多出自江南财阀门庭。

这些人中,有的出自世家大族,有的则是背后势力精心扶植的代理人,无一例外,皆站在他的对立面。

他对这类人物向来不屑一顾,既不看重,也无需留用。如今既已落网,正好清出视野,免得碍眼。

他真正在意的,是皇明学院里那几位即将应试的学子,还有卢象升——此人德才兼备,令他由衷钦佩。

虽说他将编纂考题的事务交由宋应星与徐光启负责,但内容方向仍需亲自过问。

二人呈上的首份命题方案,并未契合他的设想。

朱由校当即退回,随后与他们详谈两个时辰,将自己的思路逐一阐明。

徐、宋二人只得重新梳理,连夜赶工,再度拟定新的题目。

宫墙之外,奉旨行事的锦衣卫已拘押了二十余名应试士子,其中十之八九来自南直隶。

朱由校翻阅名单后怒火中烧,一度动念要重开南北分榜,给那些南方士人一点教训。

让他们明白,天子之威不容挑战,皇权之力不可轻视。

但他终究压下冲动。此举牵连太广,后果难料,贸然行动恐生大乱。

可这口恶气不能白咽。他下令剥夺所有涉事者的考试资格,已取得的功名一律作废,贬为庶民。

不仅如此,他还亲自圈定黑名单,终身禁止其再入科场。

更断其后路——不得担任任何幕职,若有官员私纳其人为幕,视为同党论处,官职革除,家产抄没。

如今的朱由校不再轻易取人性命。他知道,杀戮虽快,却易损声望。

况且对手如野草,斩不尽,杀不绝。唯有掐住命脉,才能一击制敌。

对读书人而言,科举是唯一出路,仕途是毕生追求。

一旦被逐出考场,便如断翼之鸟,寸步难行。纵有才学,也不过市井闲人,甚至不如躬耕田亩的农夫。

这,正是他们的死穴。

圣旨颁布当日,朝中哗然。

江南籍官员闻讯震动,迅速聚于密室商议对策。

最终决定孤注一掷,联合百官齐聚午门跪谏,誓要迫使皇帝收回成命。

这一次,他们不再畏缩。没有退路了。

皇帝始终针对江南,接连的大案与清洗,受害最深的就是他们这一系。

财富被削,势力遭压,家族凋零。

如今连子孙后代的晋身之路都被堵死,这是要断根灭脉。

若再沉默,不出十年,朝中恐再无江南之声。

江南的官吏为壮大自身力量,谋求更多胜算,竟与东林一派携手并进。

但所谓联合,不过因利益相系方可维系。即便众人早已洞悉皇帝的真实用心,仍有人在紧要关头显露怯意。

那些心怀私利、畏惧灾祸之人选择了沉默退避,而其余朝臣更是袖手旁观,绝无一人愿为东林或江南官员开口求情。

特别是曾属齐、楚、浙三党的官员,如今能不趁机落井下石,已算万幸。

不过数个时辰,午门外陆续跪倒了三十七名官员,衣冠伏地,声势颇显。

朱由校得知后不闻不问,既不下令驱散,也不召见安抚,只任其长跪不起,看谁更有耐力坚持到底。

若非顾虑北方粮储不足,局势尚需稳定,他或许早已下令将这些人尽数处置。

眼下仅是放任他们在外受罪,已是格外开恩。

两日过去,忍耐已到尽头,皇帝决定稍作表态,略施威慑。

魏忠贤奉命出宫,立于午门外,面无波澜地宣示旨意。

“皇爷讲了,你们若真想以死进谏,不如向侍卫讨一把刀当场自尽,此举最为直接,震动也大,对你们自己也算成全。”

“不必在此演戏,既耗你们光阴,也磨皇爷耐心。外头不少人正盯着这事,莫让人等得太久。”

“留一柱香工夫,好好想想。真有此心的,尽管告诉咱家,咱家定给你挑把锋利的好刀。”

“若其实怕死,那就限一刻钟内起身离去,各自回家歇息一日,明日照常当值办差。”

这番话轻飘飘出口,却如针扎进众人心中。

他们明白皇帝不满已久,却不料已被视同蝼蚁,毫无体面可言。

然而直面死亡威胁时,先前的愤慨与骨气顿时烟消云散。

香尽时刻到来,无人敢挺身而出。魏忠贤嘴角微扬,语气淡漠:

“皇爷仁厚,凡参与跪谏者,一律罚去两年俸禄,其余过往不再追究,望尔等懂得分寸。”

“若一刻钟后仍有滞留此地者,即刻削职为民,功名尽废,终生不得录用。”

话毕,他转身离去,随从尽数回宫,午门外重归寂静,唯余守卫伫立,以及一群失魂落魄的官员。

不久,他们相互扶持,踉跄离宫,背影萧索。

一名年过四旬的官员转身离去时,目光扫过宫门,低声嘀咕了一句:

“看你这架子还能撑几日。”

而朱由校对此毫无察觉。

此时,他正端坐于乾清宫主殿,接见两位从朝鲜远道而来、历经生死险阻方才抵达大明的使臣。

朴成忠与金之望一见到皇帝,情绪立刻翻涌上来。

他们语带哽咽,轮番陈情,仿佛离家受欺的孩子终于回到父亲面前,急切诉说一路屈辱与惊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