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从胡椒到蒸汽机的大唐传奇 > 第532章 家属的安置考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暮色渐浓,御书房点起了鲸油灯,灯油是用鲸鱼脂肪炼制的,燃烧时几乎没有烟,灯光明亮而稳定,将案几上的名册染成暖金色。窗外的蝉鸣已经歇了,取而代之的是晚归鸟儿的啾鸣声,偶尔还有巡逻禁军甲胄碰撞的清脆声响。

李杰翻开名册最后几页,露出附带的家属安置方案,纸页边缘因反复修改而有些毛糙,上面用朱笔圈着几处关键条款,旁边还有他用墨笔做的批注。方案是用特制的防蛀纸书写的,纸上还带着淡淡的艾草香气,能长久保存。

“陛下,这是百名工匠的家属安置方案。” 李杰指着方案说道,手指落在 “聚居” 二字上,“臣打算将他们的家眷迁至长安城南的新坊聚居,那里已盖好百间瓦房,每间房都有两室一厅,带一个小院,足够一家三口居住。四周设围墙,墙高丈二,派五十名亲兵守卫,既能防盗,也能保证他们的安全。”

他顿了顿,翻过一页,指着 “孩童教育” 条款:“孩童可入附近官学,官学已请了三位先生,分别教经史、算术和识字。工匠们大多不识字,他们的孩子能读书识字,将来或许能比父辈更有出息。” 他又指向 “家眷就业” 部分,“家眷若有针线、纺织等手艺,可安排入皂坊做工,月钱按市价发放,多劳多得。这样一来,不仅能增加工匠家庭的收入,也能让家眷有事可做,不至于闲来生事。”

他的声音柔和了几分,带着一种体恤的温情:“这些工匠是造火药的核心技术人员,心思都在手艺上,最担心家眷安危。上次王二的儿子在城外玩耍,被恶犬咬伤,他心神不宁,连续三天做坏了模具。安顿好他们的妻儿老小,他们才能心无旁骛地造武器,这才是对大唐最有利的。”

李世民仔细看着方案,方案写得极为详尽,甚至连每家分配的房屋编号、水井的位置、厕所的布局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当看到 “孩童入官学” 一条时,他的手指微微停顿。官学名额素来紧张,寻常百姓子弟别说入学,连靠近校门都难,李杰竟为工匠子弟争取到如此待遇,可见其用心之深。他想起自己少年时随父征战,最牵挂的便是家中母亲,那时若有人能妥善安置家眷,他定会奋勇百倍。

“准。” 李世民提起朱笔,笔是湖州特产的紫毫笔,笔尖圆润饱满,他在方案末尾重重画了个圈,墨迹饱满,力透纸背。墨迹未干,他又想起一事,目光在名册上扫过,像是在寻找什么,突然问道:“王二有个七岁的儿子叫王小石头,听说这孩子继承了他爹的手艺,能用泥巴捏出极圆的球?李四的小女儿叫李丫儿,据说识得不少字?”

李杰一愣,不知皇帝为何突然问起孩童名字,心中微动,连忙点头:“是,名册后附有家属明细。王小石头确实机灵,上次臣去新械坊巡查,见他用黄泥捏了个弹壳模型,竟能做到壁厚均匀,连王二都惊得直拍大腿。李丫儿是个小姑娘,跟着她娘识了不少字,还能帮着记账,上次李四的工分簿就是她誊写的,字迹娟秀得很。”

李世民闻言,嘴角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指尖在名册上轻轻点着王小石头和李丫儿的名字:“这等好苗子,留在普通官学可惜了。传朕的旨意,将王小石头、李丫儿送入崇文馆读书,衣食用度由内府供给,朕亲自安排先生教导。”

这话一出,不仅李杰惊讶得睁大了眼睛,连侍立一旁的内侍王德都差点打翻手中的茶盏。崇文馆是什么地方?那是皇亲国戚、勋贵子弟才能入读的高等学府,馆内先生皆是当世大儒,讲授的不仅有经史子集,更有治国安邦之术。别说工匠的子女,就是三品以下官员的孩子,也休想踏进门去。

“陛下,这……” 李杰一时语塞,他本以为皇帝最多是赏赐些财物,没想到竟给了如此天大的恩宠。

李世民却摆了摆手,目光深邃如潭:“你不必多言。王二能造三分误差的弹壳,李四能控五度温差的火候,这般巧思,不该埋没在匠户之中。他们的孩子若有灵性,或许能习得更深的学问,将来为大唐造更厉害的器物 —— 说不定哪天,这王小石头能造出比火球弹更厉害的武器,李丫儿能帮着你修订军器图谱呢?”

这番话听似嘉奖,李杰却瞬间明白了其中深意。将工匠最疼爱的子女接入崇文馆,名为培养,实为牵制。这些孩子既是皇帝恩宠的象征,也是悬在工匠头顶的利剑 —— 若有人敢泄露火药机密,或是心生二志,最先受牵连的便是这些在崇文馆读书的孩子。帝王心术,果然深不可测。

“陛下圣明,臣代工匠们谢恩。” 李杰躬身行礼,额头几乎触到地面,心中却泛起一阵寒意。他穿越而来,总想着用技术改变历史,却忘了这封建王朝最根本的统治术,从来都是恩威并施,软硬兼施。

李世民看着李杰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满意。他何尝不知李杰的小心思?将工匠家属聚居管理,既是保护也是监视;如今再将核心工匠的子女接入崇文馆,便如同在这张精心编织的网外,又加了一道更坚固的锁。这些工匠身怀造火药的绝技,是大唐的利器,也可能是隐患,必须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让钦天监选个吉日,” 皇帝站起身,龙袍下摆扫过案几,带起一阵微风,吹得鲸油灯的火苗轻轻摇曳,“三日后让工匠们搬入新坊,朕要亲自去看看他们的工坊。”

王德连忙躬身应诺,心中却暗道:陛下这是要亲自给这些工匠们吃定心丸啊。恩威并施到这份上,怕是没人敢有异心了。

夜色已深,李杰捧着名册走出宫门,晚风带着初秋的凉意拂过面颊,吹得他袍角翻飞。宫门外的石狮子在月光下沉默矗立,仿佛在见证着这一切。他低头看着名册上 “崇文馆” 三个字,墨色的字迹在月光下泛着冷光,突然想起穿越前看过的《贞观政要》,里面记载的李世民,从来都是这样 —— 赏得让人感恩戴德,防得让人毫无破绽。

他抬头望向新械坊的方向,那里灯火通明,像是有无数双眼睛在期待着黎明。百名工匠的专长匹配,不仅是技术的磨合,更是人心的凝聚,而这场凝聚的背后,是帝王的深谋远虑,也是一个穿越者在历史洪流中必须学会的生存之道。

名册在手中微微发烫,李杰知道,从这一刻起,这些皂坊工匠的命运,连同他们家人的未来,都已与大唐的火药事业紧紧绑在一起。王二捏着卡尺的手,李四拉动风箱的臂,赵五雕琢锯齿的刀,都将在新械坊的熔炉边绽放出更炽热的光芒。而崇文馆里,王小石头捏泥巴的小手终将握起绘图笔,李丫儿记账的娟秀字迹或将出现在军器图谱的批注里 —— 他们既是父亲们的希望,也是大唐的未来。

城南新坊的瓦屋里,即将响起孩童的读书声;新械坊的熔炉边,即将绽放出更炽热的火焰。这两种声音交织在一起,便是大唐最动人的晨曲。李杰深吸一口气,加快了脚步。他知道,明天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 带着王二他们熟悉新工坊的设备,调试那台改良后的蒸汽熔炉,还有,去崇文馆为两个孩子办理入学手续。

走到朱雀大街上,月光洒在青石板路上,映出他长长的影子。远处传来打更人的梆子声,“咚 —— 咚 ——”,两下,已是二更天了。李杰握紧了手中的名册,仿佛握住了整个大唐的未来。这条路或许布满荆棘,但他别无选择,只能一往无前。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